诗人陈超之死:诗意生还

时间:2022-10-22 01:00:51

陈超,现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荣获第六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代表作有《生命诗学论稿》、《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于10月30日晚上坠楼身亡。

陈超拥有众多身份,他既是“少数几个能直接影响诗人的批评家之一”(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评论家奖授奖辞),是诗人西川希望“偷走”诗句的诗人,也是深受学生爱戴的精神导师。“他的离去是中国文坛的巨大损失”,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吊唁陈超时说。

记得诗人姚振函说过,有陈超在,任何路过河北的诗人,都不敢昂头走路。这虽是一句玩笑话,但却道出了他在全国诗坛的位置和影响力。他从1980年代的《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开始,就一直跟踪当代诗歌创作的前锋,做出了同步的扫描和引导,为新诗探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随后,他的诗学论著《生命诗学论稿》问世,确立了自己的学术立场和激情饱满的写作姿态。这种立场在后来的著作《20世纪世界诗歌导读》以及诗集《热爱,是的》中体现得更加充分,并在《中国先锋诗歌论》中达到完善和加深,成为中国诗歌界开宗立派的学术领袖。他凭借自己卓越的创作成就先后获得了“河北文艺振兴奖”、“庄重文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等多种奖项。

闻听陈超离世,许多诗歌爱好者贴出陈超生前的诗歌作品,以此缅怀:“在电磁来得及说出生活的讥诮之前,他已无法将剩日的荒瘠从心中抹去。”这是陈超在2000年11月1日写下的诗《未来的旧录像带》。中国艺术报副总编辑康伟在微博中写道:“死亡太巨大,太冰凉,顿时让生变成虚词。当年,陈超主编的《中国探索诗鉴赏词典》读过数遍,现在还在。惟愿珍惜生命,向死而生。”

在河北师范大学任教的陈超逝世后,他的学生马庆云发文力挺恩师:“陈超先生的自杀,如海子一样,也完成了浪漫主义史诗的普遍生还。先生的这种选择,是自觉的,也是幸福的。神的家中,鹰在集合。先生,集合去了。”但很多人也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高秀芹一样,不忍心接受这个悲痛的现实。“我敬重你对待诗歌的方式,一种坦荡的爱和纯粹的欢喜,我就是舍不得你走,即使你的离开是一种无望的解脱。”

在陈超的友人和学生心目中,他是与虚弱不沾边的。在学生的印象中,他是个黝黑、没有丝毫文弱书生气的读书人,甚至俨然是一副煤炭工人的模样。作为河北师大的明星教师,陈超的课据说是需要提前占座的,有时甚至会吸引普通市民前来旁听。

“他不在乎奖项,也不报项目,不填表格,很多时候是其他学生替他填,他是真正喜欢诗。在课堂上,他像一个王一样。”他的博士生崔立秋说,陈超一定不喜欢他这样的说法,“但是如果诗歌是一个王国的话,在我心中,课堂上讲课时候的他就是一个王。”

在2014年完稿的《诗野游牧》(尚未出版)中,陈超的言说方式充满轻松、舒朗、清逸,用陈超自己的话是“现代诗话(陈超的诗歌批评方式之一)像哈根达斯一样教我欣喜,感到甜”。

同样让陈超感到欣喜和甜的,还有西西,他美丽的妻子。西西是一个诗歌爱好者,早前也参与诗歌讨论和写作。大学毕业前夕,陈超完成了诗集《给西西》。两人走到一起,曾是石家庄文人圈的一段佳话。尽管后来,西西早就不再写诗,“但是没有她在并不平坦岁月里给陈超的强力支撑,陈超的诗歌和评论的写作可能会是另一番状况。”

《秋日郊外散步》一诗凝聚了陈超日常生活的一瞬间,在诗里,他以对妻子的口吻感叹:“西西,我们的心苍老得多么快,多么快/疲倦和岑寂道着珍重近年已频频叩访/十八年我们习惯了数不清的争辩与和解/是呵,有一道暗影就伴随一道光芒。”“不容易的人生像河床荒凉又发热的沙土路/在上帝的疏忽里也有上帝的慈祥……”

上帝疏忽的是他们的孩子。今年28岁的儿子因为自闭症、糖尿病等病症需要终身照料。最难的时候是不知道孩子将来怎么办?这一直是萦绕在陈超夫妻俩心里的问题。通过治疗促进发育,包括去普通小学、智障学校,都试过,都没有成功。后来干脆不考虑这个问题,决定自己在家来调理他。包括通过画画引导孩子的兴趣,每年两次全家出去玩,让孩子多接触周围人群。2013年深秋,在杭州的一次诗歌颁奖活动上,陈超全家三口的出现让很多人感动。有人记得,在西湖边散步的早晨,和煦的阳光下,陈超微笑着教孩子和旁边的友人打招呼。“以前不愿意让朋友知道家里的情况,那是他第一次不避开诗歌圈的人。”诗歌批评家唐晓渡当时欣慰陈超把一个关突破了。但他发现,这几年陈超的精神状态是下行的,“他的话没有以前多、兴致大不如前,尽管好朋友之间还是活跃的”。

尤其今年六月以来,陈超开始出现耳鸣,由耳鸣发展到失眠,后来发展成脑袋里都是声音,一开始是电冰箱的声音,后来是马达的声音,不能读书,不能写作,最后不能上课,去医院看了,但效果寥寥。每次上课都是妻子开车送他到学校,等上完课再接他回家,上完课陈超常常是一头汗,对妻子说,“你看我讲了什么呀!”

出事前两周,陈超上课中间会发生短路,脑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说了什么,在说什么,要说什么,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沮丧。“他为这事焦虑,觉得是给系里添麻烦了。”在唐晓渡看来,陈超是一个特别不愿给人添麻烦的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陈超来北京时大都会到唐晓渡家里住,经常是下午过来前先在外面吃碗刀削面,“我说你过来吃晚饭吧,他说我吃过了。他很早起床,我还在梦中,他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就走了。”

对于陈超的死,《中国艺术报》副总编辑康伟说“暴烈之死,必有暴烈之痛”,媒体纷纷猜测可能和对诗坛的失望或者家庭的重负有关。但陈超在《打开诗的漂流瓶》中回答“为什么诗歌读者如此之少”这个当下诗歌争论时说,“返观新诗八十年的历史,现在的诗可以傲视过去任何巅峰时期的诗……就数量而言,当下能数得上的优秀诗人,比之过去八十年还要多得多。”显然,他认为这个时代,诗歌的状态是不错的,对诗歌写作和诗人没有那么大的失望。

所有的揣测都是无端的和虚妄的。陈超的生命诗学,“关心的不是‘我’在场,恰恰是‘我’的消失。”他努力“隐去诗人的面目,将生命的活力让给诗歌本身”。曾经,陈超见证了“逝者正找回还乡的草径,/诗篇过处,万籁都是悲响”。或许,他自己也已经找到了那丛草径,走在还乡的路上。

上一篇:绿城“狗血剧”:地产大佬恩怨背后的利益局 下一篇: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是三国最优秀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