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跟“包办”说拜拜

时间:2022-10-22 12:03:30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个个是家中的心肝宝贝,家长对孩子也总是有求必应,不论大事小事,都不让孩子插手,“包办现象”司空见惯,另外也经常会有家长 “质问”老师或者寻求老师的帮助,“为何橙橙会自己会如厕,我家宝宝却连糖纸都不会打开?”、“我家宝宝是不会自己拿调羹吃饭的,会不会饿着?老师会喂吗”……遇到这些,家长表现出担心、焦虑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家长当你在“质问”和寻求帮助前,是不是该对自身家庭教育方式进行反思?是否有想过“为什么”?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应对?该怎么培养幼儿的独立品质呢?我想:这篇文章,或许会给予您一点点小小的启示与帮助。

一、在接纳中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

(一)事无大小,尊重为先

当你的孩子不愿与他人分享玩具时,你是否会跟他说这是妈妈买的,玩具就应该给他人分享?当你的孩子前几天才报名了绘画班,而今天却跟你说不想学画画而想学钢琴时,你是否会批评他无定性还是会表扬他是个兴趣广泛的好孩子?不一样的对待方式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作为父母更多的是要懂得孩子的生心发展规律,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倾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毕竟孩子再小,终究也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是个独立的个体,从懂事开始,便有了自己的思想,有着自己的独立想法和意志,就跟成人一样,渴望被理解、被尊重。

(二)处变不惊,懂得接纳

如果孩子打破了调羹,你会皱眉说“怎么连个碗都不会拿”还是宽容地说“没事,碎碎平安,我知道你不是故意打碎的,但是下次要当心点好吗”?又或是在点餐时孩子说要吃披萨而你却说披萨不好吃,妈妈来帮你点个比披萨更好吃的吧?接纳,其实更多情况下是一种价值观,或许孩子还小,但是自他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的那一刻,已标志着以其自我为中心――“我”的发展,我们要做的只是允许孩子的不完美,允许孩子犯错,常常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接纳孩子的想法,表示理解与宽容。

二、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

(一)导放结合,支持幼儿的独立行为

首先,虽说活动中应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原则,且其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并不是随意的、只看不管的,只有在大人正确发挥主导作用的情况下,放任幼儿去体验、去亲历,才有益于孩子的发展。教育者要在爱孩子的同时更不忘严格要求,而非溺爱。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犹如一位掌舵者,在行进中需要一盏导航仪,指引他们在航海之路上不迷失、走正轨。

其次,幼儿的学习是自我建构的、是真实感性的、是独立自主的、是能动创造的,这就需要与环境: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的接触,因此,主导的不是思想上的惟命是从,而是在环境的创设上下功夫。

最后,在没有安全隐患的情况下,不妨放开我们的手,用尊重、接纳、信任孩子的眼光,让他们自己去试一试、尝一尝!

(二)因材施教,强化幼儿的独立行为

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对于不同孩子之间独立行为的巩固和强化也需因材施教。对于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孩子,大人需给他们创造更多探索周围世界的机会,让他们在主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继而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和应对能力;而对于独立意识较薄弱的幼儿,不可急于求成,应相应降低标准,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捕捉进步的瞬间,运用“放大镜”来放大、夸赞进步的镜头。如对于穿脱衣裤而言,对于独立意识较强的孩子,往往争着要自己穿,但是往往由于小班幼儿手部小肌肉群发展的不成熟、动作的不协调、方法方式等的不恰当运用,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会在认可她的独立意识、赞许她的独立行为的同时,更会在事后运用谈话、拿洋娃娃演练等方式鼓励大家一起想想怎么样穿才更方便的办法,并在之后的午睡实践中加以适当的指导与巩固。而对于坐在小床上等着老师来帮忙的这些独立意识相对较弱的小朋友,作为老师的我先会用小儿歌、小游戏等方式激起孩子自主动手的兴趣,如运用自编儿歌“我的小手巧巧,自己把裤穿穿,小裤小裤像山洞,两列火车开出来”。再培养孩子如何穿得快、穿得棒。

三、在自我成长中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

(一)努力营造动手机会

大人们可通过幼儿能力范围以内的小事给幼儿创造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增强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且在收获成就感的同时提出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的期望,使孩子能够尝一尝这“跳一跳也能摘到的果子”的味道。比如在平时起床后,鼓励孩子在家中自己叠被子,在孩子有了独立完成叠被子的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如何把被子叠好、叠整齐,培养孩子不仅做到独立自主,更要做好。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大人更需努力创造动手机会,把问题抛向孩子,鼓励幼儿自主洗手、刷牙、穿衣裤等,体会自己的小手本领大、收获自信。

(二)适时分享成长历程

家长不妨将宝宝自主、独立做事情的举动用相机拍摄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张贴在家中的墙上,与孩子一起分享这“光荣”的时刻,交流体会,为孩子的再独立树立信心和动力。

……

你是否还记得第一次放开孩子的手,他跌跌撞撞投入你怀抱时的那份感动?你是否还记得第一次请孩子递一下杯子时的那种感触?其实,那不仅是一份感动、一份能力,更是潜意识给予孩子的一种信任。当你放开手的瞬间,就如同在对孩子说“宝贝,你可以的”,这种信任对于孩子来说是他们心灵的归属、成就的满足。父母一次不经意的表扬、一个小小的鼓励、一个信任的眼神,都会让孩子激动好长时间,让他知道“我很行”。这样的“暗含期待效应”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让孩子体会到被认可、被信任的快乐。他们会在父母充满信任和友好的目光与言语中,培养独立、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养成独立的品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循循善诱的。请给予我们的孩子一份信任,他们自会还你别样的精彩。就让我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跟“包办”说拜拜

上一篇:当前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下一篇:一位农村业务校长的课改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