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之我见

时间:2022-10-22 11:41:32

城市规划设计之我见

【摘要】城市规划设计的关键在于将一个城市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并把城市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结合城市规划重点解决问题,对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指标体系在城市规划中实现的深入探讨与研究,拓宽城市规划设计思路,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合理发展进程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道路规划;绿地规划

1.城市规划的内容

通常,人们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它是由城市权力机构制定,并经上级政府批准的在一定年限内关于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等部署,以及城市用地、建筑和设施等布局的地方性法规或法律效力的文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们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2.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1)结合城市新的形势,应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并确定县域范围内各乡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如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通过规划有效地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3)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4)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的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3.规划技术路线

3.1 城市规划原则

(1)区域整体原则: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3)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4)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3.2 规划技术路线

(1)尤其是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2)重视现场踏测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县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3)重视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万载在江西省、宜春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地位与职能,分析周边城市对万载发展的各种影响。(4)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技术,分析城市经济、人口、土地、基础设施状况;采用模型预测、综合评分等方法进行人口预测和方案比较。(5)以城市规划学科为主体,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其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发展和方案及规划重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4.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和县城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省道、县道)、水运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作用效率,强化各组团之间的联系。

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同时完善步行系统,保持人行道的连续性、安全性,在局部商业段,设置商业步行街。

5.居民与工业的规划协调

每个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协调城市居民与工业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处理好居住与工业、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的关系,使居民工作生活方便、居住舒适。集中紧凑布置居住用地,并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县城的生态环境,做到既发展工业,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及办公区之间的关系,缩短居民上下班之间出行距离,避免给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同时应当考虑分期建设的的经济合理性,留有远期发展备用地。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东部工业园建成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另考虑工业园区远离城区,要同时注重居住、商业、邮电等设施的同步建设。规划时,在工业用地调整方面,应当规划将城中心区内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对城中一些小块工业用地可规划改造为居住或商业用地。

6.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每个城市的规划都需要有绿地规划,通过实践表明,城市的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城市规划都为了创造出一个空间特色鲜明、环境绿化优雅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

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应当结合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应充分利用龙河公园、龙河等自然景色及水体,结合城市的性质,将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根据城市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充分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主要环境指标符合要求。提高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以上。在建设园林绿地的同时,强调保护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

7.结语

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每个城市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状态、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差异,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并且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张钦楠. 建筑设计方法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黄大能,谢尧生.城市规划设计市场透视[J].城市规划,2002,(03).

[3]王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上一篇:基于住宅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分析与探索 下一篇:建筑砌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