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22 10:59:43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的使用虽然十分广泛,但在提问的设计中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如:提问的时机不当;提问设计过于简单,缺乏启发性与思考的价值;提问不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深浅不适度;提问的创造思维较少;没有围绕教学目的或重点来进行;提问之间缺乏合理的关联与推进梯度等等。解决上述问题,很重要的是需要把握好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的“点”与“序”。本文旨在对这些问题做初步的探讨,以提高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

一、提问“点”的设计

学新知识之前,应通过设置问题诱导幼儿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发现知识的生长点;新课中应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幼儿的认知水平,把教材划分为若干个问题,引导幼儿主动去理解内容,迁移经验,当幼儿思维受阻时,要抓住关键处设问,给幼儿指出思维的方向,指点迷津,疏通障碍,使幼儿的思路畅通。同时要通过启发性提问,教给幼儿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另外,还要找准拓展点,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幼儿教师的提问设计,不仅应着眼于提高幼儿知识的“存量”,更应当促使他们能驾驭知识的“流量”、“变量”,从而达到“增量”。

1 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设点

幼儿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幼儿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如在《小猴卖“0”》中,教师先出示“0”形状,请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东西。这一问,马上就把幼儿的已有经验调动起来,他们有的说是鸡蛋,有的说是游泳圈,也有的说是数字0……教师接着又提了一个问题:“小猴卖‘0’,谁会来买?买来干吗?”这就又引起幼儿对新知识的思考。

2 在关键处设点

所谓的关键点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本次语言教育活动的重点,二是指幼儿语言学习的难点。所谓重点,往往是那些孩子们学习作品内容、理解体验作品经验和迁移作品经验的环节。所谓难点,既包括新出现的知识难点,也包括虽已学过却又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如在《萝卜回来了》的故事中,教师提问:“故事中都有谁?萝卜到了哪些小动物的手上?”“为什么小兔子送给别人的萝卜又会回来了呢?”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而且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属于在重点处设计问题。《秋天的树叶》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师先让幼儿欣赏全文,然后提问: “听了散文,你想到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属于幼儿思考的难点。

3 在幼儿的思维转折处设点

人的思维总要受到现实生活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所以常规思维大多是顺向思维。而事物本身又往往具有多面性,这对于涉世不深的幼儿来说,有时是不容易理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思维转折时,给予点拨。在上《乌鸦喝水》时,用投石子的方法喝到水已经成为惟一的答案,但教师及时引导幼儿作思维转折,问幼儿:“假如是乌鸦生活在城市里,还会想到哪些好办法?”孩子回答:“把石头放到水里,水就弄脏了,喝了不卫生,它会找根吸管,这样轻轻松松就能喝到水了。”

4 在容易引起联想、想像处设点这个故事,当讲到小鸭不小心掉入一口枯井时,老师就让小朋友想个好办法救救小鸭子。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让小鸡去把小鸭的妈妈找来。”“打110电话让警察叔叔来帮忙。”“放条长绳子下去把小鸭子拉上来。”“在枯井里灌满水,小鸭子就会游上来。”小朋友想出了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些答案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教师具有启发性的提问,为幼儿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在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创造能力。

5 在幼儿的疑问处设点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幼儿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幼儿的反应,在幼儿感到迷惑不解时,及时给予解答,或帮助幼儿对问题做一梳理,或补充相关的一些问题,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例如,《动物的伞》中,有个幼儿问:小鸟和蚂蚁都找到了伞,动物园的其他动物,怎么办?教师及时对这一问题进行确认和补充:“对呀!我们来帮助它们想想办法,找到自己的伞吧。”

二、提问“序”的设计

系统论有个重要原理:“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序”的设计,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原则,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其所提的前后问题之间相互关系的设计安排。提问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幼儿,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言教育教学规律,设计出既适合幼儿实际情况又符合活动目的的有效的“序”,才能使提问针对性强,有效性强。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的“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掘进式推进

这种类型的提问,就像一根锁链,每个问题都是锁链上的一个链环,它承前启后,前后勾连,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不断拧紧幼儿思维的发条,加深对于思维对象的认识。如小班语言教育活动《太阳感冒了》,教师连续问了三个问题: (1)这两天太阳公公都没有出来,它怎么了? (2)太阳公公怎么会生病的? (3)太阳公公病好了以后还敢吃冰激凌吗?吃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这些步步深入的问题,不断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2 拱月式推进

这种推进方式,是许多小问题环绕一个大问题,一个大问题统领许多小问题。小问题本身可以互不相关,相对独立,但却分别与大问题紧密扣合。如儿歌《粗心的小画家》是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堂语言教育课,在这堂课上,老师用直接导人开始了这堂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儿歌《粗心的小画家》。这首儿歌里有好多小动物。但是这些小动物与我们平时所看见的小动物们有些不一样。请小朋友们仔细听,等会儿老师有问题要问你们的。老师先给小朋友们读一遍。”教师绘声绘色地读,然后开始分析作品。 (略)

师幼对话的几个小问题是并列的关系,都是为了烘托后面的一个大问题:“丁丁把小动物们都画错了,是个粗心的小画家。”

3 发散式推进

用这种提问推进的形式,主要是引起幼儿思路的多样变化,拓展其创造性思维。如在《小松鼠的尾巴》故事教学中,教师问:小松鼠真能干,能用它的大尾巴做好多事情,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幼儿作发散性思考(春天:遇小鸡尾巴挡雨;夏天:遇蜗牛尾巴扇风;秋天:遇小兔尾巴扫叶;冬天:遇小猫尾巴保暖)。教师再接着问:小朋友们想一想,小松鼠的尾巴还能干什么呢?又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提问虽只属于语言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其中却蕴涵了大学问,用得好就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幼儿教师要不断强化提问意识,优化提问设计的策略,让提问能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作用。

上一篇:对幼儿实施观察的基本要求 下一篇:打磨适合学生的评价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