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动员心理耗竭现象的分析研究

时间:2022-10-22 10:11:01

对运动员心理耗竭现象的分析研究

摘 要: 在运动员的训练与学习生涯中,心理、情感因素占据重要的位置,积极的心理因素与情感心态能够促进运动员身体潜能的发挥,提高竞技水平。反之,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对运动员的自身竞技水平发挥产生消极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心理耗竭现象开展分析研究,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运动员 心理耗竭现象 分析研究

在我国,体育运动还是以举国体育机制为主,是竞技性目标为主的体育运动,在这样的体制与环境中,运动员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生理与心理压力,容易出现心理衰竭现象,导致运动员身心疲惫。

一、心理耗竭的概念与表现

心理耗竭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一般是指个体在长期高度紧张的压力状态下,心理资源出现殆尽的状态。运动员的心理耗竭主要表现为对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失去信心与欲望,具有失眠症状,感到身心疲惫,自身的价值观出现明显的变化,大部分还伴有消极放任的心态或者滥用药物等。

二、心理耗竭现象的危害性

在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中,心理耗竭属于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使其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体育学习与训练活动价值观产生怀疑、动摇,对于继续从事这一项活动的目的性、前途和空间等方面产生消极心态,难以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与比赛活动之中,从而影响自身生理机能水平的发挥,降低训练成绩,进而影响到整个运动生涯的竞技状态。

三、运动员心理耗竭现象的成因

运动员在长期的运动生涯中出现心理耗竭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员自身体能承受能力接近极限。在各种体育运动的训练活动中,体力消耗的强度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当前各地区在体育事业发展中,过于强调竞赛成绩,层层传递压力,这一压力传递到教练员和运动员身上的时候,就会被放大若干倍,具体落实到训练活动中,就导致教练员不断增加运动员的训练量。这样高强度、大容量的体育训练活动,会让运动员的身心处于长期的紧张和过度劳累状态,最终导致心理耗竭。

2.竞技性目标导致了运动兴趣性降低。在当前举国竞技体育的体制下,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全面健康体育的理念,演变成为了奖牌与名次的竞争。运动员在训练活动中,被灌输的是“奖牌、奖牌、还是奖牌”的思想,一切训练运动的目的都是在各级比赛中为本单位和本地区赢得更多的奖牌,这样的竞技性目标导致运动员对体育发展的兴趣严重降低,难以激发内心的积极情感。

3.训练模式理念陈旧增加了运动员的压力。当前绝大多数体育项目训练单位或者基地的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最大的联系就是训练活动,在心理疏导、沟通交流等方面相对薄弱,这种以技能型训练为主,忽略运动员心理因素干预的陈旧训练模式,让运动员在训练活动中感受到的只有目标的压力、教练员的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耗竭现象。

4.环境关爱和谐程度影响了训练心态。与国外运动训练的环境所不同的是,我国当前运动员之间的团结精神有待进一步探讨,有时候不仅不同的单位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心理的敌视,甚至在同一个训练单位,运动员个体之间也会存在问题,这样的环境与氛围影响着整个和谐程度,会让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出现孤独无助的消极感受。

5.过高的名次目标压力造成身心失衡。无论是单位领导、教练员还是家长,对于运动员都寄予厚望,这样的厚望主要集中在希望运动员能够获得较好的名次,希望在全省、全国乃至世锦赛、奥运会等重大赛事活动中获得较好的名次,被寄予了过高的期望,有些情况甚至是无法完成的,这就对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活动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负担与压力,长此以往会造成运动员身心失衡,出现心理耗竭现象。

6.退役后前途加重运动员心理负担。前一段时期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全国冠军沦落街头卖艺事件,在一个角度折射出运动员在专职运动生涯结束之后的前途问题,除了一部分在重大赛事取得佳绩的运动员之外,绝大多数运动员在退役时候都会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样的现状对现役运动员的心理有着消极影响,联想到自己未来的前途问题,相当比例的运动员会产生消极心理,加剧了心理负担,最终导致心理耗竭现象。

四、有效避免和消除运动员心理耗竭的建议对策

1.科学制订训练计划,保持最佳机体状态。在运动员训练工作中,教练员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身体机能和年龄特点,科学地制订训练计划,控制运动量,既不能过低,又不能过高,要保持适中,在关键环节与时期可以适当进行拔高,但是要注意运动员的调节问题,要让运动员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做到有张有弛,让机体保持最佳训练状态。

2.强化人生理想教育,激发内心积极情感。在运动员的训练中,要对其强化人生理想教育,鼓励运动员。通过这样的积极思想教育,让运动员更加热爱体育运动,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目标更加明确,以积极的内心情感有效抵御心理耗竭。

3.兼顾心理发展需求,调整个体身心压力。对于运动员在训练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教练员和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要强化对其的心理疏导,让运动员将自己内心的困惑表达出来,给予针对性疏导,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减轻身心压力。

4.创建良好训练环境,感受集体温馨和谐。在整个训练环境的创建方面,一定要在运动员中营造团结友爱的氛围,让他们在长期离家的训练中感受到家庭一般的温暖,从而在这样的集体中感受温馨,激发兴趣。

5.立足实际定位目标,发挥近期台阶效应。无论是主管领导、教练员还是家长,对于运动员的目标定位一定要立足实际,结合运动员的机体技能水平和近期训练成绩,实事求是地确定近期目标,让台阶离运动员现有水平更近,逐步提高,减轻心理压力。

6.拓展退役安置渠道,妥善处理出路问题。对于运动员退役之后的安置问题,应当引起各级体育部门的重视,应当提请政府研究,针对运动员退役后出路问题,分别采取指令性安置、货币安置、推荐深造等方式,妥善解决运动员出路问题,消除后顾之忧,激发训练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运动员运动生涯中,心理耗竭现象并不是简单形成的,而是涉及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过程,这一现象应当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并整合资源,积极化解,让运动员始终保持最佳的心理与生理状态,提高训练与比赛成绩。

上一篇:永远燃烧的生命 下一篇:爱之前,请先予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