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制造业与山东、安徽、湖北三省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2-10-22 08:14:52

河南省制造业与山东、安徽、湖北三省的比较分析

【摘要】随着十三五“一带一路”发展纲要的提出,河南省作为战略核心腹地,其经济发展也将迎来新的机遇。而制造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发展水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本文选择了与河南省相毗邻的山东、安徽、湖北三省,从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能力、能源耗费三个方面比较了不同地区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河南省制造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明确了行业优势与不足,指出了新时期下河南省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河南 制造业 比较分析

一、引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其中制造业在工业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就河南省而言,2015年河南省GDP总量达到37010.25亿元,比上年增长8.3%,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4%,位于全国第5。其中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5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例高达80.53%。由此可见,制造业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地方产业转型、缩小与发达地区收入差距、尤其是在吸纳劳动力等许多方面,对河南省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然而,河南省制造业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16,这与河南的人力资源大省和工业大省地位极不相符。所以,有必要把握河南省制造业发展状况,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东部的山东省和安徽省以及中部的湖北省作为比较对象,主要是因为这三省位于河南省周边,地理位置、资源分布情况较为相似且经济实力差别不大,具有较高的可比性。最重要的是山东、安徽、湖北三省的GDP排名虽然落后于河南省,但其制造业排名均高于河南,具有较高的差异性。

二、河南省与山东、安徽、湖北三省制造业发展情况比较

(一)制造业经济效益能力的比较

河南省制造业产值稍高于安徽、湖北,但同山东相比仍有差距,反映出河南省制造业基础薄弱。2015年河南省制造业增加值为16100.92亿元,同比增长8.0%,具有规模效应的工业增加值增长8.6%,其中,轻工业同比增长8.13%,重工业同比增长8.92%,轻、重工业增长比例为35.3∶64.7。[1]河南省制造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3.1%,位于全国第9,低于山东(3.7%),稍高于安徽(2.6%)和湖北(2.9%)。而河南省制造业产值仅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2%,仅居于全国52位。2015河南省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3.67%,排名第9,高于安徽(3.37%)和湖北(3.44%),但低于山东(4.57%)。

河南省制造业净利润仅高于湖北省,但对外贸易依附指数较低且制造业从业人数比例较小,反映出河南省制造业市场竞争力低、产品附加值低、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状。

2015年,河南制造业企业净利润占中国制造行业总利润的2.69%,位于全国第10,低于山东(7.46%)和安徽(4.35%),高于湖北(2.05%),在中部地区位居第2,超过西部各省。制造业绩效指数为5.84,位列全国第18,低于山东(6.53)和安徽(6.27),但高于湖北(4.68),在中部地区位列第4。而河南省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依附指数仅为8.2%,仅高于和甘肃,居全国末位。河南省制造业从业人数占河南省在岗职工人数比例为23.08%,低于山东(25.96%)、安徽(24.72%)、湖北(31.19%),位于全国第15。

(二)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

河南省制造业科研(R&D)经费投入占R&D总投入的比例较大,高于其他三省,但就其总额来看,仍与山东、安徽有较大差距。2015年,河南省R&D经费共投入305.7亿元,其中制造业业R&D经费所占比重为84%,但就全国来看,河南省制造业R&D投入占全国制造业R&D总投入的2.46%,位于全国第14,低于山东(5.59%)、安徽(2.56%)、湖北(2.67%),在中部地区位居第2。而且,R&D经费投入指数仅为1.09%,位于全国第23,虽高于安徽(0.70%),但低于山东(1.14%)和湖北(1.69%),在中部居末位。 2015年,河南制造业资产增长率率为15.34%,居全国第18位,略高于湖北(12.50%),但低于山东(17.03%)和安徽(15.69%),在中部地区位居第4。

制造业新专利增加数反映了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河南省新专利总量较大但人均较少且制造业新产品盈利能力较弱。2015年,河南制造业新专利申请数为7531件,同比增长958件,高于山东(7337件)、安徽(6651件)和湖北(5367件),位于全国第12。但人均专利申请数为71.54件/万人,排在第22位,虽略高于山东(67.82件/万人),但远低于安徽(232.18件/万人)和湖北(124.45件/万人)。2015年,河南制造业产品创新率为13.4%,位于全国第11,低于山东(17.5%),但高于安徽(12.7%)和湖北(10.4%),在中部地区位居第2。河南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行业总收入的2.46%,低于山东(8.10%)、安徽(3.42%)和湖北(3.11%),在中部地区位居第3。河南制造业外来技术消化率高达11.25%,居全国第7位,远高于山东(7.85%)、安徽(3.85%)和湖北(3.54%),在中部地区位居第2。

(三)制造业能源耗费的比较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与发展,制造业已经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支柱产业。但制造业又耗费大量资源,造成环境污染。由于河南以及山东、安徽、湖北三省地理环境相似,所以制造业中的高耗能产业主要集中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纺织业、服饰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2]。

2015年,根据河南制造业中30个部门对煤炭资源的耗费情况来看耗费量排在前5位的部门占河南省制造业资源耗费总量的80%,耗费量排在前10位的部门占河南省制造业资源耗费总量的95%。与2015年全国制造业能源耗费总量量相比,河南省煤炭耗费量排名前10位行业煤炭耗费量均高于全国平均值。2015年,河南省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煤炭耗费分别增长31.3%、14.6%,而制造业总产值仅增长了13.7%。在同一时期,山东、安徽、湖北制造业煤炭耗费量分别增长23.2%、15.4%和15.8%,而其制造业产值分别提高了35.3%、34.2%和23.9%。河南制造业能耗增加值与制造业增加产值之比超出全国平均水平53.5%,明显高于山东(16.9%)、安徽(13.9%)、湖北(14.7%)三省。

三、河南省制造业发展状况

(一)河南制造业经济效益较高,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较大,产业结构较为合理

但是,从河南省经济总量来看,制造业占总产值比重较小,远未达到支柱产业的要求。而且,河南制造业企业分布区域广泛、产品同质化严重、多为中小型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此外,河南制造业对外输出能力低,产品质量难以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竞争力较弱。并且,制造业吸纳劳动力人数较低,对河南省就业的促进作用有限。整体而言,河南制造业对地区经济的促进能力较弱、企业竞争力不强,没有充分发挥出河南省的人力资源优势,工业大省的地位并不突出。

(二)河南制造业R&D经费投入与其他产业相比所占比例较小,R&D经费投入中用于支持自主创新活动的比例较小

虽然专利申请数居全国前列,但大部分专利的科技含量不高、创新成果向实践转化程度低。河南制造业企业对研发新产品的投资力度较小,企业之间协同创新能力不强,制造业对新技术、新的生产工艺的应用相对落后,技术积累与发展较为缓慢,河南制造业引进与消化外来技术成本较高,但缺乏国家重点研究机构,科研人员数量较少,持续竞争能力不强。整体而言,河南省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不具备区域竞争优势,仍处在成长期。

(三)河南制造业对资源和能源依赖程度较高,单位能源增加值较低,河南制造业中的高耗能、低附加值产业

化工材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较高的净利润、贡献大量GDP增量;其产值在制造业中也占据较大份额。然而,与其他行业相比,这些行业在贡献高GDP增速的同时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河南制造业中的高新技产业发展非常滞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极低[3],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更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四、河南省制造业发展建议与对策

(一)加快技术创新,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

对于河南制造业以中小企业居多、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政府应实施驱动创新战略,建立起以政府为依托、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新技术的R&D投入―产出―市场―投入的循环发展模式。鼓励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建立战略合作联盟,提高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二)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产业集群,发挥企业的规模效应

河南作为“一带一路”战略腹地,面对的将是广阔的国际市场,因此,应将有限的资源应用到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加强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促进企业重组与并购,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再由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形成“协同效应”。

(三)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农民工是中国制造业主要的劳动力来源,河南要想成为制造强省就必须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其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掌握新技术。

参考文献

[1]河南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中国统计年鉴2005[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上一篇:《搜索引擎优化与营销》课程改革思考 下一篇:中韩FTA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