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停车场绿化建设的思索

时间:2022-10-22 06:12:24

关于停车场绿化建设的思索

1 建设绿色停车场的背景

1.1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狭义城市化是指人口的城市化,以城市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有关资料表明,城镇人口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 增长 1.5 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递增 1%,经济就增长1.2%。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提高到51.5%的发展目标,并要求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各级地方政府也将城市化率作为当地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1982 年我国城市化率为 21%,2000 年为 36%,截止2011 年底城市化率达 47.5%。城市化之所以迅猛发展,其根本原因来自民间的强大动力。农村积累了大量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就业岗位,也成为他们增收的重要渠道。亿万农民从最初希望通过进城来脱贫致富奔小康,进而提升为希望与城市人拥有共同的生活方式、享用平等的社会资源。这不仅是他们的合理要求,更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人口的集聚和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势必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1.2 汽车时代来临是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严峻考验

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居民汽车消费,是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小康社会重要标志。数据显示,汽车保有量与城市化水平正相关。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从2000年的1609万辆,提升至2011年末10578万辆,位居世界第二位。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100个家庭中有20个拥有汽车,就是进入了汽车社会。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约为60辆,基本达到汽车社会国际公认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汽车社会。国内城市建设,长期以公交车和自行车出行模式为基础。汽车保有量爆炸式的增长,使整个社会,包括城市规划、燃料供应、道路建设、售后服务以及停车场建设等各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给刚刚迈进门槛的中国汽车社会带来巨大挑战。“十一五”期间,国内新增炼油能力,全部被新增汽车吃掉,每年因汽车增长而增加的石油消费达到3000万t。汽车尾气成为许多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如果将PM2.5纳入评价标准,我国80%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667个设区的城市中,有2/3二高峰时段出现交通拥堵。停车场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的交通及经济发展,停车位比例严重不足,这一点在大型城市更为突出。

1.3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新任务

生态既是物质需求,也是精神需求。和谐美好的人居环境已成为许多地方促进科学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要义。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产品的供给与人们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由30年前的12%增长到目前的 20.36%,现有森林面积 1.95 亿hm2,森林蓄积量137亿m3。全国城市绿地面积达到213.43 万 hm2,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981年的10.1%提高到 38.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 3.45m2提高到11.18m2。可是,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为发达国家的1/6~1/10。可以说,生态差距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任务,生态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实现人、车、环境和谐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课题。

2 我国停车场绿化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针对停车场所的生态环境、绿化美化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缺乏针对停车场绿化种植模式、绿化树种选择以及工程建设技术规程方面的技术和模式。交通部、建设部颁布的部分建设规范中对停车场的生态建设有所提及,但涉及条文较少,且不完善,无法完成对停车场建设的全面指导。导致停车场对城市生态环境、景观等造成严重的破坏,停车场的土地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近几年,许多城市已意识到开展停车场规划设计及绿化美化的重要性,相继出台相关规定,并着手建设绿色生态。如,北京市制订出台了《北京地区停车场绿化指导书》,对绿化做出了一定要求;昆明绝大多数经营性的露天停车场已经实现了绿色生态化;南京夫子庙地区修建绿色生态停车场,面积达8280m2。

3 国外停车场绿化理念及发展情况

3.1德国

德国停车场的绿化被纳入到城市整体规划中,停车场的绿化面积已成为城市绿地率计算的一部分。为节约土地资源,在德国还建有大量的立体停车楼(库),其停车楼(库)的屋顶绿化及地下停车场的顶盖绿化面积的50%甚至更多已经纳入城市绿地率计算中。德国已真正进入到停车场的生态时代,达到了交通与生态、景观的融合统一。

3.2美国

美国地上停车场的建设,主要设置在不太引人注意的区域,远离人行道路,在不影响市容的同时又可以增大道路通行能力。停车场绿化利用乔木与灌木的合理配植,并使用绿篱与外界隔离,为停车场营造绿色空间,减弱灰尘、噪音、强光和大气污染,降低热岛效应,提高生态效益。现在,美国各城市热衷建设风景式停车场(库),对停车场进行生态绿化建设,种植植物、置入雕塑等艺术作品,同时设置便民的咖啡机和座椅等,以满通、生态与景观等多方面功能的协调统一。

4 建设生态停车场的意义

随着人民群众对理想人居环境的追求,和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生态型宜居城市成为各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作为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停车场建设理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一种特殊的绿地,停车场的生态建设应成为城市整体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城市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管理者必然的选择。4.1 从城市环境的角度

4.1.1地表径流

目前,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为34.47%,其余将近2/3的地面被建筑物、道路及广场等硬质铺装所覆盖。大面积的硬质铺装,使得地表径流系数增大,土壤透气性受到严重影响,也增加了排水管网的成本。停车场地面也主要以硬质铺装为主,大面积空旷的土地使不透水地面面积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造成水资源的无效流失。近几年,部分新建停车场使用嵌草砖铺装地面。在停车场强烈光照、高温、干燥及大气污染等恶劣条件下,植物长势极差,砖格内草本植物种植区也易存垃圾,难以清理,加大了后期维护的工作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被是涵养水源的主要因素之一,能够有效减少地表径流。我国水资源匮乏与需水量用水量迅速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中,致力于进行中水收集利用的研究以及地面蓄水、透水能力的改善,但是却忽略了植物保水、蓄水的能力。研究表明,降雨时,借助植被来吸收雨量,通过蓄水、渗透,能够处理大约30%的流量。可见,植被对地表径流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植被还可以净化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养分流失。

4.1.2 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的出现是城市中各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城市中的大面积的硬质材料铺装以及材料本身的高传导性是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原因,而相对的绿化面积的减少也使空气湿度大大降低。停车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铺装结构必然对局部小气候以及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循环产生一定的影响。实验表明,机动车停放在树荫下的时候,其车内外温度变化幅度不大,车内温度稍低于正常大气气温;机动车停放在树荫外,受到阳光直射,其车内温度变化幅度较大,峰值时温度达60℃~70℃。植物对环境的降温效果是很明显的。同时,将车停置在树荫下,可以减缓汽车老化,增加汽车使用寿命,提高汽车驾驶的安全系数。

4.1.3 大气污染

汽车尾气污染正成为许多城市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和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我国肺癌死亡率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20年增加近1.5倍,是目前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必须采取措施,对汽车尾气污染进行控制与防护。

4.1.4 噪音污染

随着城市化进程与交通建设的发展,交通噪声在整个噪音污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不仅噪音污染重,而且污染范围广。经过测量,汽车在启动热车阶段分贝值较高。由于交通拥堵,汽车的行驶基本都处在起步与刹车状态,人们正承受着严重的噪音污染,不仅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还会诱发各种疾病,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产生危害,影响人体健康。

4.2 从城市管理的角度

4.2.1 土地的多功能利用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诸多信息的物质载体,他们传达着高价值的信息,是人们阅读城市、体验城市的首选场所,同时也满足人与自然和社会交流的高层次需要。停车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它应该具备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性和功能。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大前提下,对停车场地进行生态建设,合理安排功能分区,尽量多方面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散步、休憩、运动、游戏等)。此外,结合停车场的时限性,根据不同时间段控制场地不同的用途,停车场闲置时间段用来作活动空间、广场等;在区域内,根据功能分区的不同,对不同类型停车场进行分时段整合利用,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充分发挥停车场地的利用效率。

4.2.2 政府的职能转换

几十年的发展,政府从政府到企业家型政府,再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从城市的“拥有者”到“管理者”,又转型为“服务者”。政府必须服务于公民、追求公共利益、重视公民权利,这就要求政府思考要有战略性、行动要有民主性。目前,停车位短缺带来的各种矛盾已越来越凸现,停车场现状对城市造成的分割状态也越来越引起重视,政府有关部门必将把建设生态型复合停车场提上工作日程。

5 生态停车场建设技术探索及实践

5.1 植被选择要求

植物本身具备对空气的净化作用、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和对噪音的抑制作用,决定了绿地植被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独具的特殊生态功能。停车场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位于交叉路口,既是交通的重要节点,又是道路绿化的重要节点。其独特的地理因素以及功能性结构决定了停车场树种的选择在树形、郁闭度、枝下高、耐污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要求。为充分发挥生态停车场的遮阴效果,绿化树形宜采用伞形结构,成熟树种要求具有一定的郁闭度。应以乡土树种为主,选择树龄长、病虫害少、对大气污染适应性强的树种。应选择发芽较早、落叶较迟、绿期长的树种,并要求树干端直、树形端正、分枝点高、树冠优美、冠大荫浓、遮荫效果好的树种。同时,停车场植物的生长环境往往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须选择浅根性的植物种,树种的花果要求无毒无异香恶臭,无刺、无飞毛、少根蘖。此外,为兼顾景观要求,停车场树种选择,还应结合城市特色,优先选择市花、市树及骨干树种。

5.2 植物配置原则

停车场相对其他建筑一般视野空间比较大。绿化应乔、灌、草相结合,形成复层混交的植物群落,以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停车场周边应密植高大乔木,同时结合灌木种植,设立绿色屏障,营造空间的围合,以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停车场车位间隔带应散植高大庇荫乔木,枝下高度应符合小汽车2.5m、中型汽车3.5m、载货汽车4.5m。应兼顾生长快的树种与生长慢的树种搭配,有计划、有步骤地使慢树替换衰老树,创造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在充分考虑各种树种的生态学以及生物学特性外,还应运用生态学中的美学原理,通过设计表现植物的色、香、姿、韵等特点,满足城市美学与景观和谐的需求。

5.3 绿化建设模式

通过对停车场的实测和分析可以得出:相同条件下,在平面阵列式停车场内设立东西向车位更为合理,此种模式更能充分利用树荫资源。但在实际建设中,设置南北向停车位是不可避免的,可将车位前段的乔木往里缩进1m,这样可最长时间使用树荫资源。路侧停车在城市中占有相当比重,路侧停车场的绿化主要依靠行道树,实测得知,东西向道路设置路侧停车位,比南北向道路设置车位遮阴效果好。也有部分停车场的位置受周边环境的制约,不宜种植高大乔木,只能利用种植灌木来达到给汽车遮阴的效果,即车位间的绿化,实测表明,种植灌木时应尽量满足南北向线性种植,在力求美学与景观的同时,也可为停车位增加阴影量。此外,根据调查发现,现有停车场多以大面积空旷平地为主,不仅因土方引进增大了建设成本,更会造成大量土地无法得以充分利用。在建设中,可以合理利用地形变化,通过植物造景和绿化带建设,对停车场进行空间分割,实现停车场的功能分区。

6 小结

作为汽车保有量世界第二的国家,我国发展静态交通较晚,停车场的建设滞后严重,而且同区域内停车场的协调调配不足,导致停车场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大量土地资源浪费,与此同时,停车场多为大面积空旷土地,多采用铺装和简易围栏,成为城市建设的不和谐因素,停车场的绿化建设有待改善。亟待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和相应规范性文件,更需要各地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真正意识到生态停车场对整个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纳入城市生态建设的整体规划。停车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拥有较大面积土地,除了满足停车需求以外,还要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以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与周边环境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上一篇:橡胶靶板抗射理论研究 下一篇:潮白杨树林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