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你解读网络成瘾

时间:2022-10-22 05:20:29

专家为你解读网络成瘾

近年来,青少年沉溺于网络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体报道的事例不胜枚举。如何看待这些现象?责任在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前不久,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陶然主任研究制订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与治疗标准》通过论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为了更详细、具体地了解“网络成瘾”,笔者于近日走访了该标准的制订者陶然主任,就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和疑点问题请陶然教授给予详细解答。

问: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疾病分类有何依据?目前精神疾病分类的国际标准(ICD-10)、美国标准(DSM―IV)、中国标准(CCMD-3)中有没有网络成瘾的分类?如何评价你们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的意义?今后是否可以将网络成瘾称为精神疾病?要把网络成瘾列入国家或国际标准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疾病的概念要同时具备以下两条:①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痛苦;②社会功能(学习、工作及社交)受损。而“精神疾病”的特征表现是个体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并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网络成瘾的患者在情绪、认知、行为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尤其体现在行为方面,表现为一种不可遏止的、过度的持续性上网行为,并导致个体社会功能受损,故应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疾病范畴。

网络成瘾是近几年新出现的精神疾病,属于行为成瘾的一种。目前不论是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分册(DSM-Ⅳ),还是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都尚无网络成瘾的分类。但我们制定这个标准并不是标新立异。应当说,《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的出台,符合循证医学的要求,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和临床价值,可操作性较强。我们相信,这个标准会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并逐步完善的。

《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的制定,为规范网络成瘾的诊断、治疗、预防及进一步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有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网络成瘾,同时对本病的预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能够让更多人意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接受正确的指导和及时的矫治。

问:网络成瘾都有哪些临床表现?

答: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精神障碍,表现为对网络的再度使用产生强烈的欲望,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戒断反应。患者可同时伴有精神和躯体症状。

网络成瘾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网络的渴求和冲动。不论是出于任何原因使用网络,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对网络存在很强的渴求和强烈的欲望,而这也是网络成瘾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对于网络成瘾者尤其是青少年,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渴望使用网络”、“离不开网络”等事实,甚至有些患者否认自己“常常想上网”的事实,这是成瘾者一个共性的临床表现。患者常常会在脑海中想像与上网或网络相关的事件或情境,如果刚刚离开网络,则上述感觉不一定显现得很强烈;一旦有几日甚至几小时没有上网,则其对网络的渴求和需要程度就会逐渐加重,内心有逐渐增强的上网冲动,期待着上网,并希望马上就能实现;期间网络成瘾者还会在内心计划着上网的时间、上网后做什么等,而且当他们想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会很兴奋、紧张。此时的他们会对生活中其他事情毫不在意,只专注于自己和上网的问题。如果不能马上上网,患者会出现紧张焦虑情绪,而且会逐渐增强;一旦获得了上网的机会,上述紧张焦虑会迅速得到缓解;若此时限制或阻止他们的上网行为,患者会出现一些冲动、过激的行为等,即戒断反应。

2 戒断反应:不同个体的戒断反应可以呈现不同的程度,戒断反应出现于连续上网时间较长,而且每日都花费大量时间上网的个体。当患者一次上网结束后,间隔一段时间,如几小时或一天,再次出现想去上网的欲望。当突然减少既往一贯的上网时间或根本无法上网时,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会加重,戒断反应也相继出现。网络成瘾患者的戒断反应,较常见的是焦虑,表现为坐立不安、烦躁、易激惹、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并出现睡眠障碍等。无法上网的时间越长,患者对网络使用的欲望越强。而且往往不惜任何手段以达到上网的目的。阻止患者上网的大多是患者的家人或朋友,通常患者最初并不会承认自己要去上网,或者会对自己上网的时间作出口头限制和保证。但在多次超出患者自己预计的上网时间后,大部分家属都不会再准许其去上网。在协商无效的情况下,为能够上网,患者可能出现和家人争执,严重者甚至出现冲动、攻击、毁物行为。还有一部分患者会选择与网络类似的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自己的戒断反应。戒断反应的出现加剧了患者对网络的渴求程度,患者常常为了避免戒断反应的再度发生而更加沉迷于网络,难于脱离。戒断反应通常在其出现最初2天内最重,1周后症状有所缓解。

3 耐受性:对正常人来说,每天花费几个小时上网,会觉得疲惫,甚至身体不适,而网络成瘾患者则不会有这种疲劳感。相反,他们能够从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体会到强烈的愉悦和满足感,这种感觉吸引着患者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不断投入上网的精力。患者逐渐感觉上网时间变得愈发“短暂”,会不自觉的延长自己的上网时间,以达到满足感,即网络成瘾的耐受性表现。随着上网时间的延长,患者对网络使用逐渐失去了自控能力,驻足于网络的时间也增多,可以由最初的几天上网一次发展到每日上网几个小时,最终需要连续几日都待在网络上,从而忽略了个人的正常生活、饮食睡眠等。

4 时间难以控制。如上所述,网络成瘾在发生、发展阶段,患者使用网络的时间呈增加趋势。事实上,网络成瘾患者对上网时间的失控不止于此。在上网的最初阶段,大部分患者会对自己的上网时间加以限定,并能够按时下网;步入网络成瘾后,部分患者还是会试图对自己上网时间限制和约束,但他们很难做到或根本做不到。随着网络成瘾的发展,他们便不再去控制自己上网的时间,因为控制也是惘然,只会徒增自己的挫败感。

5 减少或放弃了从前的兴趣、娱乐及其他重要的活动。由于患者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网络之中,无暇顾及其他的事情;同时,患者感觉做其他事情不能从中体会到和上网一样的成就和满足感,从而步入一个恶性循环。其他活动从事的越少,便越是失去其兴致,包括必要的人际交往。家属会说,“他其他什么都不做,一天只上网……”对于网络成瘾者而言,对网络的依赖往往呈渐进式发展。他们从开始对网络的兴趣好奇,到使用或渴求使用网络,有部分个体上网行为会日渐成为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甚至日常行为均局限在网络上,一旦减少或脱离上网就会出现明显的戒断

反应。

6 为缓解不良情绪而使用网络。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在网络成瘾的发病过程中,不良情绪的影响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患者通常会选择上网来排解自己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虽然这对大部分患者来说恰恰是加重其成瘾的方式)。对一部分患者来说,不良生活事件是引发网络成瘾的因素之一;而对于发病与负性生活事件没有明确关系的患者,负性情绪也是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应该说,不良情绪与网络成瘾相互影响。家人和朋友的反对、学习和工作的失败、自己和别人的差距等,这些现实问题都会加重不良情绪,促使患者更多的通过网络来逃避和发泄。

7 患者会对自己的家人或朋友隐瞒上网的真实时间和沉迷于网络的程度。几乎很少有患者能够主动承认自己沉迷于网络,尤其是青少年人群。当他们因过度上网而频频受到家人或朋友的批评和反对时,更加剧了其内心的挫败感,所以绝大部分患者都会隐瞒自己上网的真实时间和内容。

8 网络的危害意识在其内心逐渐减弱,发展到无视家人和朋友的任何劝告。患者为能够上网和延长上网时间而想尽一切办法,包括说谎、旷课、旷工、偷拿家人的钱财等。

9 在家人的眼里,患者变得冷漠、无情,丧失了对自身及他人的责任感。此时的患者完全不考虑网络给其自身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终日沉迷于网络,甚至将睡眠、饮食都抛之度外。

问:网络成瘾作为一种精神疾病。是否会导致其他躯体症状?

答:长期沉迷于网络,患者会忽视自己生活中其他的事情,包括饮食和睡眠。尤其是对于长期在网吧上网的患者,并发躯体疾病的比率相对较高。

1 睡眠饮食不规律,生物节律紊乱。患者连续上网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期间不思饮食或仅仅摄入少量必须的食物,便又再度投入到网络之中。对于长时间上网的患者,十几个小时不进饮食是较为常见的。长期下来,患者会出现食欲减退、胃肠蠕动减弱。同时,由于长期保持坐姿,会出现消化不良、胃肠功能障碍、营养不良,以及疲乏无力、心慌胸闷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此外,由于操作电脑时总是保持相对固定的姿势,长此以往,部分患者会出现重力性脂肪组织分布异常,产生肥胖症。

2 不论是在线玩游戏或者聊天。患者都需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注视电脑屏幕。因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患者眨眼次数减少,会引起视疲劳、眼部干涩、胀痛、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少数患者甚至会出现视屏晕厥现象。所谓视频晕厥,即患者因长时间注视电脑屏幕,当改变时(部分患者可以在毫无原因情况下)出现一过性黑朦,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

3 关节疾病。长期操作电脑。由于键盘和鼠标有一定的高度,手腕就必须背屈一定角度。这使腕部长时间处于压迫状态,压迫了腕管中的正中神经,使神经传导被阻断,同时血液供应受阻,造成手掌的感觉与运动发生障碍及腕关节综合征。所谓腕关节综合征,是由于从手臂通往手指的神经――正中神经,在腕部受到压迫所导致的“症候群”。表现为手掌、手指、手腕、前臂和手肘僵直、酸痛、不适,部分患者疼痛可以迁延到胳膊、上背、肩部和脖子。正中神经受压后,受正中神经所“指挥”的三个手指(拇指、食指、中指)会产生疼痛和感觉麻木,发麻的感觉在睡眠中和刚睡醒时较多发生,疼痛的情形在晚上会变得更严重,有时甚至会影响睡眠。受其支配的手部小肌肉萎缩,出现“爪形手”(小指和无名指不能伸直),拇指不能对掌,拇指与食指对指无力,手指不能分开与并拢,患者握力和手部各部位的协同工作能力降低。此外。受波及较明显的关节还包括颈椎关节,患者可出现颈椎病、颈肩疼痛,部分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偏头痛。

4 其他躯体疾病。电脑屏幕的辐射已经成为一种隐形污染。长期受到电脑辐射,会出现机体免疫力下降,并增加诱发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及癫痫的风险。

问:网络成瘾的精神症状是否与环境有关?有哪些特点?

答:对于“网络成瘾”的精神症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明:

1 与网络环境相关:因长期处在网络的虚幻世界之中(尤其是网络游戏),大部分患者对现实世界处于一种适应不良状态,促使他们将更多的时间投入于网络,而不愿意回到现实生活之中。长此以往,致使患者现实检验功能受损,不能从网络的“虚拟刺激场面”和“高等级身份”中完全脱离出来,部分患者可出现自信心膨胀、自我评价过高等情绪高涨反应,并产生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样,在游戏中屡屡失败的情景和死亡场面,也会对患者带来很大影响,引起恐惧、害怕的情绪体验,甚至常常担心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等。但上述情况的产生都是基于网络,患者一旦脱离网络,便会快速消失。对于大部分网络成瘾者来说,即便出现上述症状,也不会消减其对网络的渴求,相反,其戒断反应出现的程度也较重。部分严重的患者,因长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将自己融入网络游戏或网上其他活动中,几乎完全与现实隔离,可导致短暂的现实解体甚至出现妄想。极少部分患者表示自己在上网过久之后,感觉像生活在梦中一样,周围的世界好像都不真实了。但此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也有患者长期使用网络后,被网络内容和情景所影响,将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相似场面的人物角色相混淆,感觉别人会对自己不利甚至会伤害自己。上述症状通常都是一过性短暂出现。

2 与现实环境相关:几乎所有的家人朋友都会对患者过度使用网络进行频繁的反对和批评,致使患者很烦躁,对现实生活产生严重的无用感和无法融入感,产生并加重患者的悲观、沮丧、对未来失去希望等低落情绪,严重者甚至出现攻击、毁物行为。但上述症状并不会减少患者使用网络的行为,相反,患者往往会通过更长时间的上网来缓解上述不良情绪,在戒断期也容易出现较明显的抑郁情绪。

以上所说的精神症状通常具备以下特点:(1)出现于过度沉迷网络之后,持续时间较短,随着网瘾的戒除而相继减少或消失;(2)症状内容与患者接触的网络内容紧密相关,症状的变异/化受网络内容和患者人格特点的影响;(3)症状的出现不会减少患者使用网络的行为,却恰恰体现了网络成瘾已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问:你们在《诊断标准》中还提出了一个网络过度使用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意义是什么?它和网络成瘾有什么不同?

答:网络过度使用是网络成瘾的前驱阶段。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患者在发展成为网络成瘾之前,都经历了网络过度使用的过程,或者说,网络过度使用是步入网络成瘾前的一个高危或临界阶段。

提出“过度使用”这一概念,旨在强调其危害性。网络过度使用,是指个体使用网络的时间超出了正常的限度,并相继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使用网络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的工作或学习,或不利于自己的工作或学习。过度使用网络的个体通常在网络上从事与学习或工作相关不大或不相关的事情,如打网络游戏、网络上聊天或浏览黄色网站等。

2 使用网络的时间超出正常限度。有的病人利用每日工作或学习空余时间上网,有的病人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上网。患者虽然并非天天上网,但其一次连续上网的时间可能会更长,总体上网时间也存在延长的趋势。不论怎样,网络过度使用的患者都会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网络之中,而无暇于其他事情。包括自己的学习、工作,与家人、朋友的外出活动,自己从前喜欢或习惯于从事的娱乐或兴趣爱好,等,都因过度上网而减少。

3 不顾危害性。当上网时间占用了过多的空余时间,患者一方面会有继续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趋势,另一方面大部分患者也能够意识到,自己“上网”的这种不良状态已经影响到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和精力,会有控制自己上网时间的想法,但往往起到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在家人的眼里,患者上网的状态并无明显改善,仍无视过度使用网络带来的危害。

4 导致不良后果。因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网络活动之中,相应的会减少对其他活动,包括学习、工作的兴致和投入的精力,如减少外出娱乐活动,减少自己从前的兴趣爱好,减少与人交往的机会,等。同时,在学习和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易疲惫、困倦、无精打采、效率下降,严重者旷课、旷工。因此,网络过度使用的患者通常会遭到家人频繁的指责和批评,甚至为此与家人发生冲突。

青少年患者中不乏存在原本就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兴致不高,希望能在网络中体会愉悦和刺激的患者,这些青少年更容易发展为网络成瘾。

患者过度使用网络的行为虽然在程度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但是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当他们停止这种过度使用的状态时,并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和情绪反应,即我们所说的戒断反应。否则应考虑为网络成瘾。

问:对网络成瘾如何进行分类和分期?怎样诊断网络成瘾?

答:根据个体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及内容差别,可将网络成瘾分为五个类型: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其中以网络游戏成瘾居多。

对于网络成瘾的诊断,主要从4个方面来进行限定。

第一、症状标准:长期、反复使用网络,而且使用网络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和工作,或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并符合如下要求:(1)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常常在脑海中想着与上网或网络相关的事件或情境,如果一段时间未上网,内心会有逐渐增强的上网冲动,期待着上网,迫切希望马上就能实现。(2)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反应可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的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症状不是由躯体疾病所致,也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解释。(3)下述5条中至少符合1条:a 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需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和频率,以达到原来的满足状态;b 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c 固执的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仍难以停止;d 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e 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

第二、严重程度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如社交、学习或工作能力下降)。

第三、病程标准:平均“每日非工作学习目的”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

第四、排除标准:应排除由心境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碍所继发的持续上网行为。

问:网络成瘾的危害是什么?和其他精神、心理疾病有何关系?是否和一些常见的心身疾病或躯体疾病(如高血压、颈椎病等)也有关?

答:网络成瘾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社会功能,还会导致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精神疾病、自杀、犯罪等,直接影响到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网络成瘾的危害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 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长时间使用网络会导致机体生物节律紊乱,免疫力下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及眼部的一些疾患,而且还会增加出现其他躯体疾病的风险,如过敏性疾病、颈椎病、腰椎疾病、肌肉劳损、肥胖症等。不良的网络环境模糊了患者对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区别,尤其是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受到过多网络不健康内容的影响,一方面会引发青少年出现不健康人格的倾向,逐渐形成并固化为不良行为模式,变得经常说谎,不服从家长、老师的要求,违反学校纪律,出现反复逃学、打群架等问题另一方面会难以融入和适应现实世界,变得害怕与人交往,回避社交活动,甚至导致社交恐怖症等。

此外,网络成瘾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便是其导致的其他精神行为问题,二者共同存在,相互影响。存在这些问题的网络成瘾患者治疗难度大,复发几率高。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焦虑障碍、心境障碍都是网络成瘾常见的共患疾病。同时,原本就有这些疾病的患者,患网络成瘾的风险也有所增加。上面提及的几种精神障碍中,除了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之外,都有可能在网络成瘾的基础上继发出现。人格障碍也是网络成瘾所致的一类精神疾病。

2 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影响正常学习、工作、人际交往。调查表明,在休学及辍学的大学生中,因网络成瘾所导致的占80%。网络成瘾还严重影响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稳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网络成瘾的少年患者约400万,其中94.5%的患者对父母有敌意。

3 导致犯罪。据调查,70%的少年犯因为受到网络中色情、暴力等内容的影响而诱发盗窃、抢劫、,甚至杀人等严重的犯罪行为。

问: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通俗的讲,目前的人群发病率有多高?哪些人易患网络成瘾?

答:网络成瘾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年龄、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的个体。由于诊断标准、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的人群种类不同,网络成瘾的“患病率”文献报道差异较大,但通常认为在6%~14%,大体呈如下特点网络成瘾者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成瘾者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与非网瘾群体相比,网络成瘾者的上网目的更倾向于娱乐性。同时,网络成瘾者更偏重于玩网络游戏,而非网瘾者更偏重于借助网络获取信息。网络成瘾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虽然各地区间的差异较大,但整体分布与地理位置和经济因素无明显关联。

网络成瘾患者主要集中于青少年人群的原因,是因为现实环境对其发病及病情进展均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本身处在不良家庭环境和群体环境、伙伴关系不佳、性格内向的个体,及既往存在精神心理问题的个体,不论在发病程度上还是疾病的预后,都要比单纯的网络成瘾患者来得复杂和严重,患网络成瘾的风险也相对增高。

问:网络成瘾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个体易患性?有没有一些社会因素?能否给予具体介绍?

答:网络成瘾现象的产生是网络使用者与网络及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不可否认,极具吸引力的网络环境为个体提供了便捷、平等、理想、时尚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这需要我们对网络信息的良莠加以区分,对网络的使用加以节制。另一方面,个体因素对于网络成瘾的发生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包括个体生物学因素和心理因素。网络成瘾者往往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倾向,如依赖、害羞、抑郁、孤独、低自尊、缺乏成就动机、寻找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等;同时,对现实的不满与逃避、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和从众心理,以及个体原有的精神和行为障碍,等,都增加了个体出现网络成瘾的风险。导致网络成瘾发生的第三个关键因素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及社会环境。家庭矛盾、家庭暴力、单亲家庭、家庭功能不良、亲子关系差、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等,与网络成瘾的发生关系密切。同时,学校及社会对学生的单一评价体系,也促使青少年选择网络作为逃避问题和压力的方式。

问:在你们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中,将平均每天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小时,且此症状已经达到或超过3个月,定为网络成瘾的标准。请问这有何依据?是否一旦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确定为网络成瘾?

答:我们对408例网络成瘾患者的平均上网时间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患者每天连续上网时间为9.3±3.2小时,取其下限及整数6小时。结合专家意见,我们确定了每天非工作学习目的连续上网≥6小时、符合症状标准≥3个月为病程标准。但因为工作或学习而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不能说是网络成瘾。这一结果与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也非常相近。但是病程标准只是诊断网络成瘾的一个方面,还要结合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和排除标准,才能对网络成瘾的诊断给出全面而准确的界定。

问:网络成瘾如何治疗?你们在治疗中有何经验和体会?

答:网络成瘾是由个体、家庭及社会环境综合因素所导致的,因而,在临床实践中需应用系统的、科学的、全方位的综合干预模式,即医学、心理、教育、军训及社会体验“五位一体”治疗模式,以达到消除症状、减少复发、完善人格、恢复社会功能的治疗目标。对于网络过度使用的患者,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治疗措施同网络成瘾基本相同。在治疗中,遵循个性化、分阶段和全方位的治疗原则,帮助网络成瘾患者消除症状、减少复发、完善人格,尽快恢复其社会功能。

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网络成瘾患者集中在青少年,往往缺乏求治动机甚至抵触治疗。所以我们整合了多种心理治疗技术,针对青少年人群的特点,以艺术心理治疗为主,激发患者的求助动机,逐渐纠正错误的认知。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许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我们还开展了“家长课堂”,为家长提供一个培养孩子的良好平台,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患者出院后的复发率。

问:网络成瘾如何预防?你们对预防网络成瘾有何建议?

答:希望从青少年个体的心理特征、与家长的互动方式、在学校的适应能力以及社区的成长环境四方面进行调整,针对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建立“个体―家庭―学校―社区”四级多层面预防体系,以达到科学预防的目的。

在个人预防方面:青春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通常被称为暴风时期或狂飙时期。在此时期,青少年应及时觉察自我,积极进行自我调整,可有效预防网络成瘾,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家庭和学校、社区预防方面:父母应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形成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强化父母的亲职功能。学校和老师应以合理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构建多元化、心理化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搭建学校预防层次。还要通过社区平台,有效改善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重塑青少年的网络世界,与青少年在现代技术平台上有效沟通和共同成长。

上一篇:食物中的降脂“八仙”等 下一篇: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