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土猪”年的“金猪”演绎

时间:2022-10-22 05:18:10

越来越多的城市被飞窜的猪肉价格所搅动!北京1个月猪肉价格上涨14次!上海猪肉创历史新高!广州猪肉价格10年来最高!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标题充斥各大媒体。在百度上输入“猪肉价格上涨”,相关网页竟达1230000篇!

如同平静的湖水投入了一块巨石,晕轮效应在急速扩大!伴随着这次猪肉价格的飞涨,各种肉、蛋、油的价格纷纷上扬。这些不仅是基本生活用品,也是食品加工工业原材料的产品牛气十足,与前段时间的股市、更前段时间的房地产,形成了一个价格次第飙升的螺旋形梯队!价格龙卷风的诡谲线路自有其规律,而深陷其中的各个行业,则难免发出“世事难料”的感叹!

是哪一只蝴蝶催动了中国的价格龙卷风?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狂风的延伸脉络将怎样展开?相关企业应该具备怎样的分析工具和应对策略?

如果仅仅停留在营销领域之内打转转,总有一天我们会被大风摧毁!只有立身于国家战略和行业战略的高度和产业竞争及格局演变的层次,才能让营销人打开洞察时局的“天眼”,未雨绸缪,赢得市场竞争的先机!

价格风向标,播种可以发酵的财富

“土猪”也疯猛,一只“蝴蝶”引发的血案

“土猪”也好,“金猪”也罢,猪年祈福的钟声尚在初春的晨曦中徜徉,猪年猪肉一路攀高的身价却已宛若脱缰的野马奔腾至炎炎盛夏。

猪肉价格的飙升虽不如股市疯潮来得荡气回肠,但关乎民生的盘中之物却更加真切地一次次刷新着芸芸众生敏感的涨价预期。毕竟,在媒体聚焦与“此涨彼涨”的舆情揣度下,恍若多米诺骨牌的传导效应一般,猪肉价格的飞速攀升已经把通胀压力陆续传导到了鸡蛋、鱼、食用油和其他食品之上,猪肉价格的飞涨似乎已让人隐约嗅到了通胀的气息。

尽管主管部门及业内专家已对近期猪肉价格疯涨的病根开出了切合逻辑的诊断书,经济学家们也对数月来屡撞红线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给出了令人释怀的解答,但探寻此番猪肉价格上涨背后更具指向意义的幕后玄机,却更能为企业决策者在应对未来不可预知的物价波动时预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

因循“蝴蝶效应”的推断,太平洋海岸波涛诡谲的海啸风潮,其原罪或可追溯至亚马逊河畔那只色彩斑斓的七彩蝴蝶不经意间舞动的羽翼。那么我们不由要问,在这次疯狂的猪肉涨价风潮背后,那只遁形的蝴蝶之翼究竟身为何物?诚然,正如业内众口一词所体认的,这次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其主因不外乎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养殖成本增加、猪肉消费需求上升等。但如若放至更加广域的视角,则在我们还原出的产业供需链条中(如图所示),问题的答案或许能够更加接近现象的本原。

消费物价指数(CPI),又称零售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它是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许多国家均采用消费物价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率。2000年后,我国统计部门就主要以消费物价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目前我国CPI的调查的内容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居住等类商品。由于近年飙升的房地产、资源类价格水平,在CPI中显现的很少,不少专家认为CPI主要表现的是消费品的价格变动,非不能全面体现我国有商品的总体价格水平。除CPI之外,我国还统计了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对这些分类指数及CPI分类指标的具体分析基本可以清理出各类商品价格的上涨轨迹。

究竟肉价缘何而涨?哪怕是粗通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学经济,要从理解价格开始。价格的背后是什么?是供求关系。换言之,价格之所以变,是因为供求关系变了。说白了,价格只不过是专为供求关系预设的一个指示器和风向标而已。房价之所以一涨再涨,是因为供不应求;加油站外大排长龙,是因为供不应求:猪肉价格一日一变,同样也是因为供不应求。如果脱离了供求关系这个现实约束,奢谈猪肉价格走势将毫无意义。

猪肉价格的周期性变动可以借用经济学中的“蛛网模型”来加以解释。如果猪肉供不应求,其价格就高于供求均衡的价格,基于有限理性的假设,养猪人在此价格下会把供给增加到高于需求的水平。但因为小猪长成大猪需半年时间,故此在猪长大前,虽然小猪数量已超过它们长大后市场对猪肉的需求量,市场上仍然是供不应求,所以价格仍居高不下,人们也不断按此价格增加小猪。半年后,小猪变成猪肉,供不应求变成供过于求,猪肉高价的泡沫终于吹破,于是人们又按低于均衡水平的猪肉价格大量减少小猪,半年后又造成供不应求。

更为复杂和麻烦的是,猪肉供求关系的演变并不仅局限于一个点的概念,而是经由产业链由点及线,再到面的衍生过程,由此催生了“蝴蝶效应”的可能。正是通过产业价格链由源至尾的环环相扣,供求关系的动态演化左右了猪肉价格飙升的基本路径及其联动而起的市场波澜。可以预见,一头生猪变成民众盘中美食,要经过养殖户、中间商、肉联厂及猪肉零售商等各环节,其间每一环节各自的利益诉求都将通过彼此供求关系的博弈,从价格上得到合乎逻辑的反映。当然,背离价值的高价格是相对的,在市场自适应机制与宏观规制的双向调节下,猪肉价格的理性回归当属可期。

进一步而言,无论是养殖成本增加,还是猪肉消费需求上升,其最终的着力点都不可避免地要归结到供求关系这对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上来。而随着中国市场与经济全球化的日益融合,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必将历久弥深。

当前,国际市场的食品价格正朝着30年来的最大年度增幅逼近,全球正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食品价格上涨时期,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未曾感受到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这一波食品价格上涨乃结构性而非周期性的,其主因来自生物燃料行业的发展和气候变化,以及印度和中国等国经济不断增长所引发的原材料供应短缺而导致的价格上涨,从而推升了小麦、玉米、牛奶和食用油等农产品价格。

从此角度而言,这次全国范围内猪肉价格周期性的上涨到历史新高,或可视作这一全球化浪潮的浓缩与剪影。毕竟,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豆粕、玉米、麦麸这些原料产品都已经大幅度涨价,而它们恰恰是猪饲料的重要组成物,从而直接导致饲料价格大涨,增加了养殖户的生产成本。

此外,近年来,全球肉类市场需求正从禽流感的低迷中恢复,亚洲、非洲、中东等地区开始恢复禽肉进口。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今年禽肉产量将增加到8550万吨,全球禽肉消费量达到8540万吨,牛肉、羊肉贸易量将分别增加9.2%和4.6%。然而,与禽肉消费需求上升不相适应的是,由于去年生猪收购价格低迷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今年“蓝猪耳病”等猪瘟疫情又对全国各省的生猪供应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从而导致全国范围内生猪消费出现了明显的供求差。

正是在上述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的合力作用下,猪肉价格上涨的“蝴蝶效应”被这一只只“有形”和“无形”

的手借助供求关系的放大镜梯次累积,从而演绎成一出最摄人心魄的完美风暴。然而,历史昭示,似乎每次农产品价格大涨之后,可能就是另一次农产品价格大跌的前兆,这样的情况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而从各大报章披露的调研数据来看,猪肉的供需产业链似乎也已经演化为一条没有赢家的猪肉价格链,高企的成本与高企的价格同步倍增,无论是价格链条上游还是下游的利益攸关者,其利润诉求似乎都被湮没在了涨价风潮虚幻的浮光掠影之中。

错位的市场,“快鱼”的乐园

索罗斯有句名言:“市场总是错的。”说市场总是错的,是指市场大多数时间不是高估就是低估资产和商品价格,真正符合均衡值的时间总是在被动中一晃而过,这种说法与复杂的“蛛网模型”产生的紊乱现象有关。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影响物价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供求差的初始状态。如果由于体制不好,道德风险很大,因而初始供求差很大,则在市场自由化改革提高了交易效率和反馈灵敏度后,市场的剧烈波动反而可能会使价格的反馈调节功能瘫痪,这与印度尼西亚的情况相符。印度尼西亚的市场自由化改革使外资流动性上升,一有好消息,大量外资涌入,一有坏消息,大量外资流出,造成印度尼西亚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专业化生产无法生存,被迫脱离国际分工而自给自足,造成其生产力和收入大幅下滑。

相反,如果体制好,道德风险不大,因而初始供求差不大,则交易的高效率和价格反馈的高灵敏度倒不会产生危机。这正好符合欧美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时的表现。如果道德风险大,初始供求差大,但市场自由化改革缓慢,使交易效率不高,价格反馈机制不灵敏,则虽然供求差弥合的速度慢,但也不会产生危机。这正好符合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此次猪肉价格上涨中的表现。

事实上,不管是通过完善市场体制以提高交易效率,还是建立健全价格反馈机制以增强其灵敏度,企业在面对物价波动时都应谨记,市场是动态的,变即为永恒。“快鱼”吃“慢鱼”的竞争铁律具有普适性,由此衍生出“跟市场”与“抢市场”两种截然不同的竞争策略与思路。

今天看着市场形势如日中天的某类产品,或许等你大手笔投资跟风的时候,价格可能就会下滑,跌入低谷。有人问,不是说要“跟着市场转”吗,怎么转来转去反倒赔了钱?错就错在一个“跟”字上。市场不能“跟”。因为市场供求是时时变化的,供不应求时就会拉动市场价格上扬,刺激许多人跟风而上,而原料产品尤其是农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般较长,一旦产品生产出来大量上市了,就会导致供大于求,市场也随之转入低谷。

市场不能“跟”,而要“抢”。所谓“抢”就是在科学分析预测市场的基础上,抓住某一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的势头,因地制宜,抢速度、抢时间、抢机遇,保证在价格高峰期把产品生产出来,推向市场。要“抢”市场,就要抓住市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科学预测,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奇”的差异化竞争思路进行生产。项目一旦投产,不要轻易改变,即使处于市场的低谷期,也要坚持“顶住”,积极加强原料产品的深加工和贮藏,加长产业链条,养精蓄锐,迎接新一轮市场高潮的到来。

总之,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切莫盲目跟着市场跑。只有把握机遇,抢占市场,才能构筑“快鱼”任意遨游的乐园。

中国企业进入价值战略竞争时代

主持人语: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扬和制成品价格持续低迷构成了我国近年来市场动态的主旋律。站在竞争性制成品企业的角度,应该执行怎样的价格战略和竞争战略,方能在如此严酷的压力下生存发展?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07年5月,我国肉禽价格上涨26.5%;牛奶原奶收购价格上涨11%;方便面行业面粉的涨幅在10%~20%之间,棕榈油涨幅在5%以上;近年铜和铝的价格几乎翻了一番,使得企业成本增加了30%;啤酒行业小麦涨价;冰淇淋行业糖涨价……

企业的水电、房租、原材料、运输等经营成本都在持续上涨,而产品的销售价格几乎没有什么提高,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扬和制成品价格持续低迷构成了我国近年来市场动态的主旋律。作为竞争性制成品企业,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竞争战略,方能在如此严酷的压力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呢?

中国企业进入价值战略竞争时代

国内企业原材料价格的普遍上涨,这只是行业发展的表面现象,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首先去探索为什么未出现企业经营成本上升这种普遍的现象?

纵观中国企业20多年的发展,中国企业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初级阶段的机会导向,到发展阶段的升级导向。在这两种导向之下,企业的成功不一定依靠高瞻远瞩的战略或者优异高效的管理,而是看企业是否有发现机会的眼光和抓住机会的能力。也就是说,在这两个阶段,企业可能不依靠战略,战术就成为企业的战略。

到了现在,我们的企业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充分竞争市场的竞争规则已经改变,市场机会在逐渐减少,那种爆炸式的行业增长已经比较少见,对手越来越强大,企业依靠简单的寻找机会或市场升级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成熟市场的竞争。此时,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局部优势的竞争,而在于企业整体的整合能力。也就是说,企业必须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企业家必须拥有卓越的胆识和胆略,为企业制定清晰、明确、可行的战略规划,从无战略向有战略转变。

在近年原材料普遍涨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已经具备良性战略规划和策略运作的企业,在原料涨价过程中尝到了甜头。而不具备这些要素的企业,要么已经被淘汰出局,要么已经看到了自己的缺陷,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也就是说,拥有完善战略规划的企业,受原料涨价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反,没有战略规划的企业,就会影响巨大甚至被踢出局,这说明原料涨价给企业带来影响只是表象,之所以企业会受原料涨价影响,是跟企业本身有没有清晰的战略规划有关系的。

面对目前的原料涨价危机,我们的企业不能像以前那样,期望通过产品直接提价解决问题,而要从战略高度给予全面思考,必须确立这样的认识――仅仅依靠产品提价,不可能真正解决由于原料涨价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只有依靠竞争战略的改变,系统的改善产品结构、推动企业进步,才能成功渡过难关。

由此看出,中国企业已经进入价值战略竞争时代。那么,什么是价值战略竞争呢?

价值竞争战略的三个策略

价值战略者强调竞争不是基准,一个公司应该在价值上追求领先,来主导市场的发展。价值战略者不是把精力放在打败竞争对手上,而是放在全力为买方和企业自身创造价值飞跃上,并由此开创新的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彻底甩脱竞争。更直接地讲,价值战略者追求的取胜策略不是依靠低价格制胜市场,而是依靠价值取胜,以中高价格展开新一轮竞争。

企业要不断为顾客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神话,是企业的终极目标。而创造价值的方式有很多种,这是中国企业

战略竞争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不断开发新产品创造价值。2007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未来五年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将出现两个大趋势:

首先,新一轮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源于消费结构升级,也就是中国的消费结构由衣、食向住、行阶段升级,所以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十一五”期间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要调整产业结构,使我们的产业结构进一步的优化,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其次,就是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这就涉及我们的品牌,在“十一五”期间,我们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国家还有相当的政策来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增长会由过去过多的投入增长转到由技术进步成为经济进步增长的主要动力。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因此,可以这样说,2007年以后的几年,将是中国经济创造新速度的几年,将是中国企业创造新速度的几年。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适应大趋势,率先进行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甩掉旧包袱,背起新行囊,再次上路。

开发新产品,在企业中引进产品创新战略,无疑是最好地利用没有价格对比的优势,在无形中发挥价值创造的重要作用。

我们看到,在啤酒行业,为了应对原料涨价,燕京啤酒麾下的山东无名啤酒,就充分地利用了产品创新的策略。他们积极开发新产品,寻找新的竞争力。

无名啤酒的主打品牌无名干啤是该公司在德国啤酒专家协助下于1994年在国内率先开发出的具有低糖、低醇、低热值的新品啤酒。近年来,随着干啤酒在许多啤酒企业的推出,加上消费者对啤酒新品的不断需求,无名啤酒又先后推出了高档白瓶啤酒、全麦啤酒、8度超爽及易拉罐、小瓶、异型瓶及苦瓜、等20多种系列产品。

为适应市场对新产品的不断需求,该公司在燕京总部的协助下,又研制开发出528毫升8度精品和500毫升、300毫升风格等高档无名啤酒。

通过以上举措,无名干啤在原料涨价的市场环境中,销量不降反升。近年该公司投巨资研制的无名金爽啤酒一上市,不仅畅销市场,而且,还被当地济宁市政府定为贵宾招待专用酒。

二、构建合理的产品结构。我们知道,在原料价格上涨过程中,受冲击最大的往往就是那些产品结构单一、单纯依靠低价位做市场的企业。即使这类企业的规模足够大,也无法单纯通过规模优势化解涨价因素。倒是那些产品结构清晰的企业,能够通过产品结构调整,轻松提升产品平均价格,或者通过利润转移支付承受涨价压力。构建合理的产品结构,摒弃单纯的低端产品价格战,这是大势所趋。

在牛奶行业,由于纯牛奶利润较低,而牛奶原奶收购价格又持续上涨,很多牛奶企业都认识到不能把宝只押在纯牛奶上,他们纷纷增加其他奶产品。各家都在各种口味的花色奶上做文章,无论是包装还是口味都花样翻新。近年,蒙牛和伊利牛奶纷纷推出“酸酸乳”和“果粒牛奶”就是明证。

同样,在方便面行业中,面粉和棕榈油价格的上涨,影响最大的依然是低价面。低价面这个品类,80%在农村市场销售;现有的70~80g的产品,棕榈油占据了20%的成本,毛利率较低,原有的很多低价面的厂家都是在微利经营。成本上涨后,由于农村市场对价格极为敏感,所以低价面企业不可能依靠提价挽回损失,造成低价面只能限产或限销,所以导致低价面未来的方向必然是萎缩。

正是因为近年来方便面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各大企业为了盈利,不得不调整战略,加大高端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方便面“高档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

无论是巨头康师傅、统一,还是表现强劲的白象,以及华龙等品牌的产品都显现出这种“向上”的趋势。例如白象,原来的低价面占的比例高,现在积极推广干吃面,就是想提升产品结构的一个重要举措。

对处于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企业及市场竞争地位不同的企业来说,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上游原材料和资源类企业来说价格上涨是利好,但是对中下游产业来说,原材料上涨带来成本压力陡增,而产品需求不足及竞争白热化又导致成本无法转嫁,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可能导致不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退出市场,也会迫使技术领先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替代原材料的开发和使用及加强管理削减成本来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对于身处其中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根据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制定企业经营战略规划,抢占市场主动权将成为任竞争中生存的一条有效法则。

三、建立产业链优势。在今天迅速变化的竞争环境里,制造商与其供应商、经销商、零售商和顾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作为制造商,必须把产品原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看做一条价值链,并对整条价值链实施有效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产品的成本降到最低,使产品的销售渠道畅通,并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

在激烈竞争的成熟市场,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将转向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必须通过不同路径,加入某个群体企业之中,这个群体可以是一个跨国企业,也可以是一个品牌组合链,“强强联手,与强共舞”才是制胜之道。

一些资源生产型企业,其竞争优势的建立很大一部分要依靠垄断性的资源,所以不得不建立上游价值链,比如:蒙牛和伊利前几年的争夺奶源的竞争,使它们建立起了从上游奶源到下游销售渠道的整条价值链;一些木地板行业也同样如此,安信、莱茵阳光等品牌就建立起从上游森林到下游销售渠道的价值链。而其他非资源生产型企业,则绝大部分都没有展开上游价值链管理,这是中国企业普遍的薄弱之处。

中国企业多年来都一直致力于“构建营销链”,那是企业整体价值链中的下游,他们往往忽略了对上游价值链的构建。在近年来多次的原料涨价过程中,正是那些具有产业链优势的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链优势叠加”和“产业链之间利润转移支付”等战略措施,轻松化解了原料涨价的压力。

金苑是方便面行业的一个中小企业。多年来,金苑的市场都没有大的进展。但在面粉价格从每吨1200多元暴涨至1600多元,并且相对供不应求的前提下,金苑却创造了销售奇迹。

金苑创造销售奇迹的核心原因就是因为它无意中打造好了上游价值链,它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的母体是一家颇具实力的面粉厂。

正因为如此,金苑采取了不涨价甚至加大促销的方式,在自己已经进入的市场,利用其他企业涨价后销售部分受阻并且供应能力相对不足的情况,在低端市场迅速取得了较大的销售业绩。可以说,它一夜之间跻身于“中等规模”方便面企业行列。

向上延伸产业链,进入原料产业,是有实力的企业化解原料风险的有效途径。企业延伸上游产业链,路径有三条一是进入原料加工业,例如东方希望介入赖氨酸生产等二是搞原料贸易,例如希望、大北农等企业都有自己的贸易公司;三是通过资本纽带和原料生产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综上所述,原料涨价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企业没有战略的眼光和规划,如果还仅仅依靠以前的低价值低价格在一些低端市场取得利润,那么,不单单是原料涨价,甚至还包含很多其他的未可知的不利因素,都有可能使我们的这些企业多年来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企业大厦,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

每一次原料价格上涨,都是一次行业的洗牌。只有那些以价值战略来规划自己今后的经营活动的企业,才可能保持不败。正如尼采所说,一切价值都将重估。让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精致文化的标准化演绎 下一篇:传统企业的“长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