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叉车市场的新发展

时间:2022-10-22 04:39:25

中国叉车市场的新发展

一、2006年上半年国内工业车辆行业情况

2006年上半年,机动工业车辆销售量为49,894台,与去年同期的37,222台相比,增长了34.03%;非机动工业车辆销售量为698,612台,与上年同期的556,400台相比,增长了25.56%。

机动工业车辆按照销售量直销排在前六位的企业是:

安徽叉车集团公司(含TCM)、浙江杭叉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台励福机器设备(青岛)有限公司、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大连叉车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现代京城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排在前三位企业的销售量为30,513台,占机动工业车辆销售量的61.16%。排在前六位企业的销售量为37,796台,占机动工业车辆销售量的75.75%。

经销商排名前两位的企业是:

伟轮叉车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天力叉车装配维修有限公司。

1.内燃平衡重式叉车销售情况

2006年上半年共销售内燃平衡重式叉车39,805台,与上半年同期的29,839相比,增长了33.40%。

按照销售量直销排在前六位的企业是:

安徽叉车集团公司(含TCM)、浙江杭叉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台励福机器设备(青岛)有限公司、大连叉车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现代京城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

排在前三位企业的销售量为26,242台,占内燃平衡重式叉车销售量的65 93%;排在前六位企业的销售量为31,346台,占内燃平衡重式叉车销售量的78.75%。

2.电动车辆销售情况

电动车辆包括电动平衡重乘驾式叉车和各类电动仓储车辆,2006年上半年电动车辆销售量为1 0,089台,与上年同期的7,383台相比,增长了36.65%。

按照销售量直销排在前六位的企业是:

安徽叉车集团公司(含TCM)、浙江杭叉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上海力至优叉车制造有限公司、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丰田产业车辆(上海)有限公司。

排在前三位企业的销售量为5,724台,占机动工业车辆销售量的56.74%。排在前六位企业的销售量为7,445台,占机动工业车辆销售量的73.79%。

3.电动平衡重乘驾式叉车销售情况

2006年上半年全国共销售电动平衡重乘驾式叉车6,651台,与上年同期的4,796台相比,增长了38.68%。

二、现阶段中国叉车市场的特点

1.目前国内叉车使用情况复杂

地域上,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行业上,用量较大的行业包括造纸、汽车、烟草、物流、零售以及仓储配送等,他们对叉车的特点有各种各样的需求。

2.产品定位与销售量

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中国叉车市场初步形成了以林德叉车等为代表的跨国巨头中高端、高端市场;以合叉、杭叉为代表的中端、中低端市场;以浙江如意、诺力等民营企业为首的轻小型搬运车辆市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字塔式格局。在这种格局下,销售量也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叉车产品。

从销售情况看,中国本土的叉车制造企业,如合叉、杭叉,已经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今年销量可分别达到2.8万台和2.7万台。

3.国产叉车的制造技术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叉车发动机总体制造水平不如国外发达国家发动机制造水平,主要表现在发动机动力性能、噪音和环保性能有明显差距。这直接影响到国产叉车的整体性能,也是导致国产叉车无法打入欧美市场的主要原因。

就零配件的制造而言,往往具备价格优势,但使用寿命短。以电瓶为例,过去国内生产的电瓶每组的使用寿命只有1年。国外的电瓶价格是我们的3倍,使用时间则可以保证在3-5年。

三、市场格局的变化

一直以来,日本叉车在中国占有相当份额。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在进口叉车中日本最早。改革开放以来,北又、大又引进日本三菱的技术,合叉和宝叉引进日本TCM技术,杭叉和日本尼桑合作,而且发动机大量采用五十铃的。而欧美的叉车更讲究技术和舒适性,所以外资企业在中国也将会展开激烈的竞争。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叉车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叉车制造商要占领市场必须考虑到这种变化。

1.从经济发展角度上讲,中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叉车消费主要追求的是实用性。在使用环境、操作水平等方面,中国还没有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

2叉车用户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私有化,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选择价格便宜、性能可靠的倾向性明显。

3.增加研发品种。各行业的规模化生产促使叉车的使用领域越来越广,而行业之间的特殊性也对叉车品种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叉车制造商必须不断提供各种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早在10年前,合叉就有100个叉车品种。

不仅是本土的叉车制造企业,林德、力至优、海斯特等国外企业也意识到,要赢得中国市场,必须进行战略调整。原先他们认为,在中国,好车就要卖好价钱。而事实上,中国对高端产品的需求量是有限的,主要的市场集中在中低档产品。

所以,包括林德、力至优等高端叉车提供商,也在计划开发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车辆,主要是技术性能和价格上。目前,林德已经实现了一部分零部件国产化。海斯特的新产品在设计方面就把符合中国市场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增长点,在保证品牌的条件下,使产品具备容易被市场接受的价格。也有些制造商通过调整销售结构适应新的市场特征,比如提高原装进口车的价格,目的是减少商的购买数量。不难看出,这些国外叉车提供商正在转变思路,与中国本土的叉车制造企业争夺中端,甚至低端产品市场。

四、关于叉车市场发展的几点建议

中国的叉车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每年GDP的平稳增长、物流业的不断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 0年上海世博会等,都给叉车市场带来极大的增长空间。但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企业还需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1.拓展内燃叉车的发展空间

目前内燃叉车在市场上仍占主导地位,从上半年的叉车销售情况看,内燃叉车的销售仍保持在30%以上的增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叉车企业应从提高发动机的排放标准、降低噪声、增加可靠性等方面人手,进行产品创新,提高内燃叉车的整体质量。创新的宗旨是根据客户的意见,结合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和企业自身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市场需求。在这方面,合叉和杭叉每年都在进行更新配套件的系列设计,综合客户的意见进行重新调整。

2.加强主机厂和零配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

在国外,很多叉车是可以进行自由拆卸的,就像

堆积木一样,把配件随意组合。中国的叉车需求情况复杂,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则可以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

零配件厂和主机生产厂要加强联系,主机生产厂可以向零配件提供商提出要求,同时,零配件厂开发出来的新产品也要及时跟整车生产厂沟通。

主机厂可通过控股方式加强与零配件供应商的合作。比如现在杭叉就采取了对液压件进行控股的做法,优先拿到最好的配套件。很多零配件提供商通过这种合作,采取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方法。不过要实现这种管理,需要有一定的批量,所以在规模比较大的主机厂更容易实现。

同时,在设计理念上,可以尽量采用国外的配套件,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因为很多叉车品种不仅仅是图纸设计先进我们就可以生产的,还要有工艺以及相关的配套件。比如货叉,它是个安全装置,容易发生断裂,在整车的整体质量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对于这部分配件,就可以选择更好的提供商。采用国外的一些配套件,可能会使叉车整体的价格稍微上涨,但对整体产品的可靠性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外企业把配套件的生产转移到中国,价格不会太高。

3.重视商队伍建设

工业车辆本来就是为各行各业服务的,这其中首要的是提高商素质。中国的商发展一直不够规范,建立有诚信、高素质的商网络是当务之急。

尤其对于国外的叉车制造商来说,他们的产品往往是高端品牌,价格高、品种少,商为了保证盈利,必须同时很多品牌。如何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络也成了关键性的问题。

销售渠道还直接影响到叉车租赁业务的发展。目前的叉车制造商很多都提出了发展租赁业务的计划,但这种做法的前提是,制造商能直接控制渠道,控制终端用户。对以销售为主的制造商来说,租赁的资金压力、售后服务难和回款难等系列问题都是阻碍该业务发展的不利因素。

不难看出,商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叉车市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提高诚信度,商本身的业务水平也是需要增强的。在国外,叉车销售人员都是物流师,不仅要给客户讲解叉车本身的性能,还要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对托盘、货架以及各种型号叉车的流向进行合理规划。这些销售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物流知识。

中国还没有形成大块的商模式,培养有诚信、高素质的商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制造商要有意识地进行商培养。同时,可以通过组织商委员会的方式,定期举办培训,帮助他们树立物流理念。

上一篇:企业移动解决方案给福田汽车带来加速度 下一篇:RFID技术在汽车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