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上领土实力只如索马里?

时间:2022-10-22 04:07:32

中国海上领土实力只如索马里?

近日《爱尔兰时报》也在关注问题,基本观点被国内媒体广泛转载并引起讨论。文章称,中国的海上领土实力远逊于日本,英国、法国和日本等拥有殖民时期遗留领土的国家在这方面做得远比中国好。中国的海上领土实力仅排在马尔代夫和索马里之间。

到底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呢?

这样比较欠妥,但也值得思索

其实,《爱尔兰时报》说“差不多”的是“专属经济区”。

专属经济区只是海洋国土的一部分。索马里主张的该国专属经济区是80多万平方公里,马尔代夫则是90多万平方公里。关于中日比较,该文章提到,“尽管两国海岸线长度大致相当,日本在公海却拥有450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是它那更庞大、人口更多的邻国的5倍。”可知,此文认为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也是80多万平方公里,且以此作为与马尔代夫、索马里、日本等三国比较海洋国土的标准。

但是,中国官方公开的“海洋国土”是300万平方公里。这个概念包括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总称。曾经有记者对此多方求证,从权威的海洋研究机构获取的数字是: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但由于各种原因,具体数据不得公布。所以,《爱尔兰时报》关于中国专属经济区面积的相关说法,是猜测而已。如此一来,当然比较欠妥。

点出了中国在拓展海洋国土上有所落后的问题

索马里本身的陆地国土面积是63.7657万平方公里,马尔代夫则小得多,仅有298平方公里。前者的专属经济区是其陆地面积的1倍多,后者光是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就是陆地国土面积的3000多倍。就算中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也仅仅是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不到。如果要比较海岸线的话,马尔代夫是个群岛国暂且不表,中国刚好是索马里的10倍。

由此,延伸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是不是中国在拓展海洋国土方面比较乏力呢?而日本,恰恰是这方面的“疯狂者”。

东京十分重视这些专属经济区,想想它延伸至太平洋的一系列岛礁的管辖权吧。最远的冲之鸟礁距其首都有近2000公里远,几乎相当于英国伦敦到冰岛雷克雅未克的距离。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誉教授麦克柯麦克表示,冲之鸟礁是两块礁岩组成的,涨潮时几乎完全被淹没,“一块大小如同一张双人床,另一块大小如同一个小房间”。他说,自1987年来,东京已投资6亿美元支撑这块礁石,以防其消失。这些努力的回报是显而易见的:依附于这块让人怀疑是不是“岛”的专属经济区给东京带来40万平方公里,理论上最高能达到1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陆地总面积的3倍半。

东京对距自己1900公里以外的的国有化也应放在这一背景下理解。

这样一来,看上去令人费解的东海之争便愈发讲得通了。

中国没占上“蓝色圈地运动”的先机,导致被动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小岛屿越来越有“国土大能量”

经过漫长的谈判之后,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终于诞生。从某种程度上说,为了敦促各国保护海洋的热情,该公约促成了各个国家对公海的“瓜分”——根据其规定,沿海国有权宣布从领海基线延伸出的12海里领海,12海里毗连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及最多可以延伸至350海里的大陆架;同时,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惟一的例外是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的岩礁不应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一些国外学者进行过估算,一个直径仅为1.6公里、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小岛,可以拥有面积190倍于其陆地面积的领海海域。若再考虑到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问题,那么就非常惊人了。由此也可以知道,为何只有298平方公里的马尔代夫会拥有那么广大的专属经济区。

这也就是日本在冲之鸟礁打的算盘。这是两块被日本坚持称作是岛屿的孤零零的礁石,日本每年会花费2亿左右日元来看护,以防止其被海水侵蚀消失。算盘也是很响的:2008年11月,日本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了“外大陆架划界案”,就期冀凭这两块岩石获得总面积共约为7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日本正是在公约缔结后的1987年,成立了“冲之鸟应急对策特别研讨会”。按照中韩在内的国家理解,这礁石不是岛屿,所谓的“专属经济区”应该是公海。如果变成“专属经济区”,就会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国家军舰通航、科研调查等产生阻碍。

2.“蓝色圈地”很是疯狂,先下手者斩获不少海洋国土利益

海洋公约为许多国家拓展海洋国土提供了两个相关联的路径,一是可以从领海基点(一般是沿海国大潮低潮线)拓展到350海里的大陆架,公约规定,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权利。这就比以前的最多200海里又多出了150海里;二就是岛屿问题,抢占到岛屿,很多国家就算再勉强,也要想办法声张自己对岛屿附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权益。

所以,日本有包括冲之鸟礁在内的“离岛计划”,把几十座远离本土的岛屿“作为日本政府在专属经济区内从事海洋资源开发等权利的重要根据”。韩国也一样。韩国媒体报道说,韩中两国曾于2006年一致商定苏岩礁是水中暗礁,不存在领土纠纷。不过实际上,韩国早就奉行“先下手为强”的策略,抢先占有了这块礁石。韩国海洋研究所从1995年就开始计划在苏岩礁上建设具有直升机起降点和尖端探测设备的平台式海洋科学基地,工程历经八年于2003年竣工。这个所谓的海洋科学基地,其实是一座孤零零地矗立在大海中央的“人工岛”,4个重达1600多吨的钢架支撑着三层建筑,专业人员每年都会访问苏岩礁10多次。韩国媒体称,一年中的3个月左右,苏岩礁就成为“有人基地”。

“蓝色圈地”的大赢家不少。尽管日本关于冲之鸟礁的主张并未被大陆架界限委员会认可,但是日本依然通过申请得到总面积为31万平方公里的“新大陆架面积”。澳大利亚更是其中佼佼者,申请得到了25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

中国海洋之路任重而道远

“蓝色圈地”让问题显得更严重,且在热点区域呈现不一样的重点:

在东海,大陆架的自然情况对中国有利,中国可以主张东海的大陆架向东延伸到冲绳海槽,这也符合海洋公约对于大陆架的定义。日本则主张中间说,希望以两国海域的中间点来划界。刚好处于中间位置上。所以,除了所谓的资源说、战略说之外,其实在中日争端中还能被日方看作有划界意义:如果当成一个没有经济价值的无人岛,则主张不到专属经济区,不过也能主张“领海”,从而为中间划界说提供支持;如果看作一个有完全价值的岛屿,则甚至可以主张岛屿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把利益拉得更远。

而在南海则又不同。我国濒临的南海海域仅限于其北面,其狭长的东西两侧是菲律宾和越南,南面是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尼。所以,实际控制岛屿就对领海乃至部分岛屿的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权利的主张很有意义了。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又失去了先机,控制的岛屿很少。实际控制岛屿较多的越南早就做了地质摸底调查,和马来西亚一起在2009年向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提交了划界案,几乎主张了整个南海的权利。

中国失去“蓝色圈地”先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来有观念和重视程度问题,比如一方面曾经有媒体调查,很多国民连海洋国土面积也说不上来,另一方面,我国到目前也只是公布了部分的领海基点,如果这些配套工作和法律法规建设一直跟不上,又谈何对他国主张权利;二来,也和自身的历史环境限制有关,例如在南海问题上,越南等国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侵犯中国岛屿的,而这时,中国百废待兴,正在韬光养晦、发展经济;三则和当时的军事实力有关,在南海缺乏制空权。

《爱尔兰时报》这篇文章尽管在“比较上”有失妥当,不过也提醒了人们从民族主义和资源争夺而外的角度来看待海洋领土争端。正是曾经对海洋国土的不够重视造成了今天的许多麻烦。而这些教训也说明对海权要有前瞻性和全局观,聚焦点不能仅仅在武力等因素上。

(综合摘编自《中国青年报》《中国海洋报》《世界报》)

上一篇:戳穿7大保湿谎言 下一篇:因为尔虞所以我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