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趋势:一个文献综述

时间:2022-10-22 03:12:33

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趋势:一个文献综述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向东部集聚的趋势,而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及城市化的推进,我国部分制造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制造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催生了我国对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本文对近几年来学者们对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对实践有所借鉴。

关键词:制造业;空间分布;集聚发展;服务业;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1.0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1-07-02

制造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仍然起主导作用。我国制造业的增长经过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地分散发展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集聚发展的转变。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有着明显的东部集聚特征,同时在与服务业及城市化三者的关系中起着基础性的推动作用。

一、制造业的空间分布

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面临怎样缩小地区差距的问题,而工业空间分布差异是形成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探寻中国地区差距形成原因必须分析中国工业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由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近年来成为了一个热点。

吴三忙、李善同(2010)借助重心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经过研究,他们发现,从制造业空间分布变动方向看, 198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南下东进”的特点, 但2003年后, 我国部分制造业呈现出“北上西进”的特征;从制造业空间分布区域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业集聚在东南沿海地区;从区域分布的制造业属性看,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更明显,相比之下,资源依赖型制造业更多分布在北部及中西部地区。

二、制造业集聚发展的趋势

理论上,主流新古典经济学通常假定规模报酬不变且忽视空间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在不考虑自然资源分布异质性的情况下,现实世界将变成一种“无城市”的世界或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很显然,这与现实世界到处是产业集聚和城市快速发展的事实不相符合。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的解释长期以来一直是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核心任务之一。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等(2004)从地方保护主义的视角,利用对数据集的动态估计方法,发现利税率较高以及国有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地方保护更趋于严重,产业的地区集中度相应也比较低。

罗勇、曹丽莉(2005)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 精确的测定了中国20个制造业分别在1993年、1997年、2002年、2003年的集聚程度。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程度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地域分布来看,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五省市集中度相对很高,西部地区则远远落后,两级分化严重。研究还表明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之间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路江涌、陶志刚(2006)利用Ellision和Glaeser衡量行业区域聚集和共同聚集的指标体系,考察了在1998-2003年间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聚集程度的发展趋势,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的行业区域集聚程度处于上升阶段,而就行业区域聚集程度与行业区域共同聚集程度而言,目前均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邓慧慧(2009)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建立了一个包括三区域、两部门、三种生产要素的空间均衡模型,以此来分析要素分布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关系以及要素密集度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本密集度增加将促进制造业集聚,而且当在一个较大的市场,贸易成本更低时,资本集聚倾向大于劳动力集聚倾向,反之则资本集聚程度低于劳动力集聚程度。同时她还指出,当拥有更大市场的沿海外贸优势很大时,国内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对东部的制造业集聚不构成影响。规模报酬递增,国内市场一体化以及工业中资本密集度的提高,会进一步促进东部制造业的集聚。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制造业逐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而且这也是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范剑勇、谢强强(2010)通过本地市场效应得出了产业集聚的机制,并运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证实存在本地市场效应。他们研究指出了本地市场效应的重要特征,即是在实现产业集聚的同时,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会扩大。

三、制造业与服务业及城市化之间的相互联系

根据经济理论研究以及发达国家的实践,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后服务业将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经济研究随之而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对服务经济的研究更为集中。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直接表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快速转移。袁志刚、范剑勇(2003)运用劳动力空间分布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各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和判断。他们研究发现,我国原来三大直辖市即上海、天津、北京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东北三省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而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仍处于工业化中前期。同时,他们还指出整个大陆的第二产业有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趋势,进而东部沿海地区有可能成为中国制造业中心。

Au等(2005)运用新经济地理的方法研究了中国限制城乡迁移以及部门间迁移而造成农村工业和城市经济活动的无效集聚的问题。通过研究,他认为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城市就业之间呈倒U型的关系。他在研究中还指出,在最高点时产业结构组成将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苏红键、赵坚利用2003-2008年中国284个地级单位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特征。同时,他们还将职能专业化指标引入到动态外部性(MAR溢出、Jacobs溢出)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由此考察两类专业化对知识溢出进而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城市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但二者均表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从全国样本范围来看,中国城市发展的情况更倾向支持MAR溢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人口流迁过程和非农产业结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大力推进城市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缩小城乡差别最为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来自于各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表现在其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对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资源优化配置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下降。具体表现为投资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转换和人力资本提升等等。

Henderson(2007)测算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6%,明显低于人均收入与中国大致相当国家的55%的城市化水平,而且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70%—80%的城市化水平。由此看出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这也意味着在未来10—20年,我国必须加速城市化进程。

四、总结

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将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力量,而制造业将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分散。随着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贡献程度会出现一种交替现象,即制造业在城市化早期阶段起主要推动作用,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业在大中城市出现集中化趋势,继而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1] Au,chun-chung,J Verson Henderson.2006.How Migration Restrictions Limit Agglomer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80(2):350-388.

[2] Henderson, J. V., 2003.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So-what Ques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8, 47-71.

[3] 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06).

[4]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等.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04).

[5] 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08).

[6] 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03).

[7] 袁志刚、范剑勇.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3,(07).

[8] 范剑勇、谢强强.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经济研究,2010,(04).

[9] 邓慧慧.贸易自由化、要素分布和制造业集聚[J].经济研究,2009,(11).

[10] 苏红键、赵坚.产业专业化、职能专业化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级单位面板数据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04).

上一篇:顾客价值视野下的企业产品创新研究 下一篇:浅谈新时期经济发展对继续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