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磨炼教师的职业形象

时间:2022-10-22 03:05:01

不断磨炼教师的职业形象

这一届素养大赛增设了“优秀教态奖”。为什么设这样一个奖项呢?第一,强化了有别于其他职业的教师形象。话务员强调的是声音形象,是甜美、亲切、清新而不亲近。我们教师的职业形象应该是什么呢?应该体现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穿着打扮、举止言谈当中。2011年的1月17日,中国第一次向全世界放映“中国国家形象片”。在这一天,在堪称为“世界街头”的美国纽约广场,以一天300次的频率滚动播放。其实,每个地区、每个行业,都在打造自己的形象。

第二,教师最终的才艺。朗读、答题的即兴展示,最终是体现在我们的教学常态当中的。你的教学观、学生观、审美观体现在哪儿?一个是你教学中有声语言的表达;第二,就是你教学当中教态所体现的无声语言的表达。它是我们思想情操、思想观念、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的一个外化的体现,是一个物化的、外化的体现。那么,我们的教态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呢?我的理解是由三方面内容所构成的,即仪表、仪容和仪态。仪表,指的是我们的穿着;仪容,指的是我们上课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仪态,指的是我们的体姿,我们的身姿,我们的手势,我们倾听的态度,我们对别人的称呼,我们所表现的伴随语。比如说,“哦、是啊、啊”,表现我们非意义的音质。还有语速、音量、音高、音强。别看这些微不足道的无声语言的表达,在实际的人与人的交往当中,特别是课堂教学当中,作用甚显。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麦尔比恩强调,课堂教学的效果55%是涵盖在这些无声语言的表达之中。它带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体温,带着我们对教学理解的个性的味道呈现在课堂上。

在大赛的15节课教师所体现的教态当中,我做一个简单的点评。譬如说,我们在眼神和倾听的关注上,它核心的原则就是对学生的尊重。老师们,改革开放每一步的核心都是人的权利的回归,课改的核心同样如此,它的核心是把教的权利还给老师,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是对人性、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就像美国心理学家罗斯金所讲的,对人的一生最大的影响是3岁到13岁的那个时期,他从师长那里接受到的语言模式、仪态仪容,将会伴随终生。长大后,他还给世界的,正是他在那个时段所得到的。亲爱的老师们,你们非常荣幸,恰恰是人生最关键的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你们担任了学生作为价值观引领的导师。所以,在你们的眼神、在你们的身姿当中尊重每一个学生,体现了你们根本的价值。让我来举例说明。

15节课当中,我觉得老师们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关注自己比关注学生多,不会倾听。同学讲话,你认真看着他们没有?你认真倾听了没有?只有认真倾听了,你才能发现他错误的地方在哪儿,好的地方在哪儿,你才能给他正确的评价和赞美。譬如说,2号《秋天的雨》一课的教学当中,注意老师的神态,学生讲的“飘啊飘”“扇啊扇”,这里面的“啊”都有一个语留音变的问题,老师没有纠错。这是倾听的不够,应该是“扇哪扇哪”,虽然是“啊”,它要变成“哪”;“飘哇飘哇”,虽然是“啊”,你要变调为“哇”。譬如说,1号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学生的朗读在唱读,他没有纠正,而赞美学生是“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是我15节课听得最多的赞美词语。我要负责任地告诉老师,这是对学生人格的表扬,而不是对他具体学习行为的表扬和赞同,这样的结果会养成学生非常重视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著名的“前十名”现象就是由此而发生的。只有认真地倾听了,只有认真地纠错了,才能尽到你作为教师的责任。15节课当中有媚生现象。媚,就是“献媚”的“媚”。对学生的表扬应该是真诚和具体的,真诚表现在教师的态度上面,应该具体说“你这个词读得很好”“你这个字写得比以前有进步”。我觉得这一点,我场上打的最高分是49.3分的10号,我觉得这一点他做得非常好,“你跟老师读一遍”,“你现在比刚刚有进步了”,这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另外,15节课我发现一个非常怪的现象,老师们不称“同学们”,称“孩子们”,我觉得这是师生定位的问题,人们是非常重视称呼的。第三表现在我们的体姿,姿态上,我们教师现场答题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面对观众回答问题。他的讲话应该是侧面90度,对着我们观众,对着我们评委讲的,所以整场的答题都看不到他的面孔,全对的是后背。第四表现在教师的穿着服饰上。其实,衣着是能够传情达意的,我送出第二个词语是着装不等于穿衣,着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职业的体现。15位选手中有三位男教师穿着T恤格子衫,衣着不太整洁。不是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我们要求的是端庄大方、简洁优雅的教师形象。我们个别女老师穿着超短裙。老师的穿着应该是高贵而不时髦,时尚而不跟潮流,超短裙是非常不雅观的穿着打扮。衣着是传情达意的。上次我给素养培训班的老师上第一课的时候,有一位男教师说:“魏老师,我们大老爷们注意这些干什么?”我要说,一个人的每天生活都在自我控制当中,它分前台、和后台。前台就是我们的公务区,就是我们每天工作的地方;中区是我们的休闲区;后区是在我们家里。在家里是本我的形象,“动物”的形象。但是,在中区,你必须是一个自我的形象,别人眼中的形象。而在前区,特别是重大的赛区,是一个超我的形象,就是一个道德我的形象,你的穿着直接表现了你对学生的尊重。

最后我要讲的是,15节课缺少教态的交互性,即教学态度在师生之间的互相交互性比较缺乏。我们会发现,场上比较冷,让我兴奋的点不太多。我首先要说教学不是娱乐,不是戏剧,不是表演,不需要爆发一阵阵的笑声。但是在学理上,小学生是在快乐中学习,学习得快乐,所以师生之间交互的常态,场上爆发的那种情感的共鸣正是教师的教态给学生的。我觉得教态的交互性当中,最大的问题有三点:第一点,把所有的课文都揉碎了,就像一个馒头,我首先看到它是黄色的,圆的,是香的,是味道好的,是整体的,然后我再一点一点地吃。而我们的选手关注的,我叫它“新三股”,每个老师都是第一读课题,第二“请大家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再把难读的句子画出来,待会儿问我”,每一位老师全是这样,没有个性。这个个性应该体现在无声语言的表达和教态的相互性当中。人们的思维方式是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析,再回到整体感知。举例来说,《秋天的雨》一课要是我来上的话,我会教秋天的雨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秋天的大门,它就像一首歌一样,带领我们唱着秋天的歌。那么秋天的雨和春天、和冬天又有什么不一样呢?秋天的雨啊,它是有颜色的,大家看,书当中有颜色吧!红的枫叶、黄的树叶、金黄色的麦田;秋天的雨啊,是有嗅觉的,梨是甜甜的,苹果是香香的,都是词句当中现成的;秋天的雨啊,是有声音的,它像小喇叭一样的干脆和利落。只有从整体上认知这三绝,再从局部上咀嚼这些很好的词句,学生才能读出它的味道。譬如说《水》这课,可以这样教:“同学们,水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当你们需要水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时候?”“我口渴的时候。”但是我们这儿所讲的,需要水已经到了“饿”的程度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课文的最后一小节搬到前面来讲,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一种交互的感觉呢?然后,再呈现三个画面:十里挑水,下雨天洗澡,一勺水冲凉。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个性化的阅读、期待的视野,全在里边了。“课标”的思想感情、人生态度、知识能力,全在里边了。我们说,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方法。譬如说,《同一个地球》一文,它是高年级的说明文,而我们的老师用诗歌吟诵式的、抒情的语调上这节课,你又怎么能引起学生、老师的交互性和情感思想的共鸣呢?大多数教师就课文讲课文,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个性化这就是交互性缺乏。所以你的范读、你的书写、你的答题,你的智慧,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15位老师当中,只有两位老师进行了范读,就是10号和15号。那么好的诗歌朗读,为什么不范读呢?为什么不用你的范读引起学生的共鸣呢?我们很多的老师不书写,为什么那么好的字不板书呢?这就是没有交互性要提出的第二点。30分钟,你不要面面俱到,你只要讲清一点、突出一点、抓住一点已经很好了。我非常欣赏10号的课,教学重点非常突出。还欣赏3号,就是《镇定的女主人》一课,我觉得他的教学目标非常突出,他的交互性就比较强。镇定的女主人临危不乱、冷静,这是一种人生态度,镇定也是全文的文眼。那么课文是怎样写她镇定的呢?从保姆身上的五个动词来体现:端、穿、放、关、吐,重点非常突出。如果这位老师的结尾再拓展一下的话,例如,“同学们用这几个词,再讲讲我们身边的一件事怎么样?”就会把你的教学更提高了一步,交互性会更强,我们场上会更加热情一些,学生的兴趣会更高一些。新“课标”它是一个主体兼性的互动,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老师投入了,给予情感了,学生会跟你情感的互动,教态和课堂会十分的融洽。最后一点,我们交互性不强,教态存在着非常拘谨、约束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理解。我们很多老师的思维方式非白即黑,非大即小。讲人文性,阅读教学上成地理课,上成道德课,上成旅游课,这叫“泛文化”。而我们现在要回归了,又是就词语讲词语,没有人文性。其实我们的“课标”,人文性和工具性是一个水融的关系,不是一个水油的关系,它的很多理念是复活在我们的具体词语中的。譬如10号的课,什么叫“与众不同”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句话她怎么说的呢?四位同学讲的都不一样,这是知识,这是能力。但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和方法,体现了一个什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人生态度。一个小小的环节,人文性和工具性不是非常融洽的在一起吗?所以,我有一个观点:知识与能力是一个扶手,没有知识点的讲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与能力是一个显性的目标,大家都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过程与方法是一座桥梁,是知识与能力过渡到价值观的一个体现,所以交互性的第三点就是大家理解的问题。老师做一个“教书匠”很容易,做一个教学艺术家难上加难,需要我们不断地演练,不断地磨炼,不断地更上一层楼。

(文稿由本刊记者郑凛硕士根据讲话录像整理)

(魏南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全员参与,励志图强”的班级管理模式探析 下一篇: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