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英语教学模式的反思

时间:2022-10-21 11:50:29

“以学生为中心”英语教学模式的反思

【摘要】本文运用逆向思维方法,检视我国现行几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和不足,以期引发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更多的思考与创新,避免教学模式的“同质化”或者“退化”,达到改善、丰富教学模式的目的。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同质化

1 引言

自从1996年黄月圆和顾曰国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多维一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法”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迅速流行起来。十几年来,‘以学生为中心’冠名的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一般而论,创立新模式者的实验研究深入细致,成果报告全面翔实,其成功经验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借此改革之风得到了较大规模的推广,但这些报告提到的问题和困难至今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文献对个中原因进行探究。因此,随后在对“以学生为中心”模式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具体实践中,不能结合实际情况,出现了片面强调新教学模式优势和传统学习方式的劣质、滥用自主学习概念、使用多媒体不当等等现象。在很多课堂上‘学生中心’或‘学生自主’在很多课堂上得不到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又发挥不出来,预设的课堂教学中心因而不能凸显。

再者,随着21世纪初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行,网络媒体教学继而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在此大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程度地引进了网络多媒体,并且成为了最主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和自助学习工具。但是,由于多媒体的不当使用,“以学生为中心”似乎让位于“以网络多媒体为中心”或者说让位于多媒体网络化的“以教师为中心”。

所以,有必要对“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伴生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再认识,目的当然不是反对甚或否定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观,也不是对国内“以学生为中心”各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进行批判,而是为了进一步启发适应新模式、新材料、新思路,“按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索自己的道路”(《教学通讯》编辑部, 2000) ,不要生搬硬套。

2 国外“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实施及反思

以美国为例,我们着重探索多媒体/网络“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学生为中心”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二十世纪90年代初建构主义引入媒体教学之时,美国学术界即有“媒体无用论”之说。在90年代后期和二十一世纪初,在教育信息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语境中,美国基础教育质量不仅没有提升,甚至有较大幅度的削弱。造成这样的结果,美国教育界过分推崇“以学生为中心”并且广为传播这种思想,难辞其咎。(何克抗, 2005) 由此可见,多媒体与“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密不可分,或者起码说,它们不能共同保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当美国发现中国留学生具有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时,反而开始借鉴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点。当然,我们不能据此就固守中国传统教学模式,而拒绝或完全放弃现代的网络多媒体教育信息技术。西方是在反思过度“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教育优点进行纠偏、补充。因此,我们需要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去优化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而不能在完全否定我们传统教学的情势下单单依靠网络媒体技术,过度利用之去呈现不适量的信息或者使其成为吸引学生的唯一手段。国内已有学者(李艳叶, 2008; 朱建新、郑艳霞, 2009)对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误区和弊端进行过思考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我们认为,尽管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有诸多优势,我国英语教学实践也在此指导下创新发展出了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但是,仍有必要认识到它仍然属于西方传统‘二分’的线性单向思维,即把教学主体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要么以教师为中心,要么以学生为中心。运用这种思维,操作者就易于陷入片面、走极端的窘境,不顾模式开创者的提醒、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最终可能误入歧途--虽标榜“以学生为中心”实则固守“以教师为中心”;甚至抛弃教学主体中心而转为“以媒体为中心”,教学主体受制于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忘记教学改革的初衷,违背语言教学规律,使主体降格为教学工具的附庸。无论何种情况,恐怕都难以达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预期目标。所以,要认真贯彻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合理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

下文追踪国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成果,一方面汲取其精髓,一方面厘清各模式凸现出来的问题进而提出新问题,并运用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主张构建一个系统的、基于教学任务的、教学主体双方互动的、动态发展教学模式。

3 国内‘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启示

3.1 HG模式。

黄月圆和顾曰国(1996)的“以学生为中心,多维一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法”,着重介绍了自发治学的理念、自助学习中心的筹建及运作条件和课外咨询等,这一过程充分说明他们对“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观的深入理解。他们告诉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仍然会遇到最大的难题——“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即如何自发治学。学生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传统模式,要他们为自己的学习筹划一切很不适应,时有消极和无所事事的情况发生。”对此,他们当时“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针对HG模式提出的问题,后来的实验者是否想方设法去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习惯,对他们的“不适应”、“消极和无所事事”采取了什么措施?十几年过去了,当时的情况是否亦然存在,是否已经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联系国内高校大学英语自主/体验学习中心建设及使用的实际情况,大陆高校自主学习中心与HG模式相比有哪些特色,在资料呈现、教师咨询、开放时间、管理等方面又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以及它们会给整个大学英语教学造成什么影响,是否能够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目标?至今未见有关此类问题的文献报告。显然,正如他们所言“以学生为中心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一直是外语教学中一个理想境界。”需要更多的实验者不断地实验探索。

3.2 “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 。

另一个的成功范例是浙江大学实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应惠兰等,1998)。它的成功已经体现在他们编写的系列教材和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的示范课上。但是,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限制性,该模式在实验中也遇到过一些问题。他们曾提及“在试点班学习中也有较困难的学生,他们感到语言应用上的困难。但当问他们是否想退出试点班到其他平行班去学习时,没有一个人愿意退出。”其中,这些“感到语言应用上困难”的学生“没有一个人愿意退出”,是不是完全由于主题教学模式的吸引?还是出于面子自尊?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大学英语结业时,学习效果又如何?研究报告中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说明。

罗伟(1999)从别的方面对该实验曾做过评论,“主题教学模式的经验和成果,应该说是实验研究法的成功范例。但是该项实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题’实验中,听说训练占有重要位置,但两项测试对比中,试点班的听力成绩均低于全校和对应系非试点班。这一情况表明,该模式在提高学生听力水平方面尚未有明显突破。”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讲,试图运用一种教学模式去解决教学中所有的问题看来是不可能的,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因为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或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

3.3 多媒体教学模式。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大多数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模式,并且声称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然而,从课堂教师话语视角看,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呈现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的特点。”(周星、周韵, 2002) “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普通高校的外语教师应该多加研究以提高教师话语的质,减少教师话语的量,最后找到适合普通高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张喜丰、吴微, 2008)这两项研究或许从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罗伟对主题教学模式在提高听说方面不足的原因,是教师尚未彻底转变观念,有意无意中在坚持“以教师为中心”,这也许是传统的惯性和力量。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去减少教师话语的量,为了“以学生为中心”而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有“被中心”的感觉而无所适从。反过来思考,只要保证教师话语的质且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效率优势也是不可低估的。

当然,“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不是要替代教师的作用。”(蔡基刚, 2004)新的教学模式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创造了条件。学生可以围绕教材中的一个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分工合作,利用网络查资料,读文献,做调查,写报告,再回到教室作陈述,搞讨论。但是,这些活动至今在不同层次高校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遇到学生不可能完成课外任务的情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要落实到课堂,难度实际上是很大的。“现在的英语课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了交际法的应用,但如果这样的活动只发生在英语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吴书祉, 2005)所以,教学条件能否满足是一个教学模式成功的基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任一条件都有可能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

3.4 “体验式”教学模式。

高教社“体验英语”教材的推出,使得“体验式”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方兴未艾。但是,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目标指向及其操作过程和策略并没有准确地把握和实行,同时,跟其它教学模式一样也遇到相似的教学条件制约。体验式英语教学也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深刻理解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学习者最好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听、可视、可触摸、可经历、可操作的机会,运用多种体验教学方式,把抽象的知识还原成事实,让学生面对需要去思考、讨论、合作,去体验事实和问题、体验过程与结论,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真正感受到感情与思想的萌生、形成和交流过程,感受到引人入胜的探究过程。显然,仅仅靠课堂内的活动是不大可能让学生真正完成体验学习任务的。

而国内有研究(李江, 2009)在对体验式教学模式效果评估及优势分析时这样写道“2004 级本科生在修读两年英语后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统考累计通过率为87%,超出全国平均成绩10个百分点,于2003 级本科生相比提高了27个百分点。后来2005级本科生专业四级统考累计通过率为89%,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两个百分点,在笔者所在的院系中名列前茅。”从这些四级通过率百分点的提高能否直接得出如此结论—“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的2004级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我们希望看到不同年级的英语学习过程的不同参数的对照情况,学生体验现实世界的事实过程,然后,由我们读者自己去判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所用教学模式的优劣,进而借鉴优秀教学成果经验,根据不同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等实际情况,设计尝试自己的教学方法。

4 结语

随着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观的实践,“自主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已经成为教育者讨论的热点,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普遍重视及运用,同时跟国外一样,它们也给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一些问题和困难。所以,进一步认识“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观及其衍生出的各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真正结合实际情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通过对国外“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实践教训的思考,以及对国内几种教学模式在运用中存在问题的探究,得出如下初步认识:

首先,无论采用运用何种教学模式,都要深入理解其理论依据,切实把握其操作程序,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核心是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并给以客观的评价。在教学资源有限、课时缩减等条件限制下,“以学生为中心”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率,还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不但“课堂交际的性质最终决定学生如何学外语,学到了什么”(Johnson, 1995),而且,学生是否课外积极参与自己学习的决策过程更是检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标准。当今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情况与上述要求有一定差距,课堂活动通常只是要求教师拥有良好的素质,根据指定的教材、教学要求等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通过具体活动完成明确的教学目标,事后积极反思。这样,课堂很容易变成“以教师为中心”。至于学生课外学习,教学资源配置的限制、基础课时缩减等现状则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围绕教学任务的课前准备及课后实践,这些成为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实际障碍。因此,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转变观念,提高课堂教师话语的质量,高效发挥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多地帮助语言上“有困难”、自主学习“不适应”的学生;教学双方都应尽力消除一些“隐形中心”(如以某种考试为中心等)的影响,加强遵循教学规律的思想意识;学校应努力提供并创造良好的便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条件。

其次,“以学生为中心”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其指向性和限制性,只是在完成某类型教学目标时有优势,亦即都其先天不足。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的关键不在于采用什么课堂教学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只有将教学模式的运用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徐晓梅, 2009)一种模式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所以,模式固化的地方也就是思想僵化的地方。一种教学方法的定型或模式化,势必会引起忽视甚至否定课堂教学中选择其它方法的可能性的现象。从中国的“一而二,二而一”整体观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应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向互动,共同构筑一个溶合的变动不居的整体,‘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从某种程度上讲,“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者从教师主观愿望的单视角出发设计出的“理想”而片面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及实施课堂教学等环节,把学生作为最主要的因素考虑,在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具体实践中,易于过分强调学生自主而疏于指导;相反,由于惯性或者学习语言的工具型动机,学生自身则还没有成为学习中心的意识,有相当部分学生仍然期望由教师安排、被动地学习(以教师为中心),或者急功近利地进行应试学习(以考试为中心)。那么,大学英语混合(双主)模式(于夕真, 2007)似乎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但是,联系中国教育的传统精华--“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易经?蒙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等所揭示的‘教师主导’、‘以社会活动为认识实践内容’、‘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学’、‘启发式’教学等观念,兼顾西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理念,我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围绕教学内容和任务,实现课堂内外师生双向互动。

总之,当创新一个教学模式并取得阶段性实验成果后,一方面要乐于分享被再次实验;另一方面,也要在推广的同时警告防止他人照搬,进而在原来的基础上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改进并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Johnson K.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 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史上的两个新的突破[J].中国外语. 2004(01): 17-20.

[3]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9.

[4] 黄月圆,顾曰国.以学生为中心,多维一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02): 9-13.

[5] 李江.大学英语教学的体验式视角[J].外国语文. 2009, 25(05): 169-172.

[6] 李艳叶.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弊端及其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8(15): 187-188.

[7] 罗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本质与模式验证——兼评应惠兰等的主题教学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04): 44-47.

[8] 吴书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反思[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5(01): 1-4.

[9] 《教学通讯》编辑部.《教学通讯》出版[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06): 477.

[10] 徐晓梅.从认知法视角剖析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9, 38(02): 38-41.

[11] 应惠兰,何莲珍,周颂波.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04): 22-26.

[12] 于夕真.英语教学模式的整合性研究[J].外语学刊. 2007, 135(02): 139-141.

[13] 张喜丰,吴微.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8(01): 41-44.

[14] 周星,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01): 59-68.

[15] 朱建新,郑艳霞.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误区及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9(33): 94-95.

[注] 

基金项目: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资助项目“大学英语教学中学术词汇研究”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且思且行,遍地梨花开 下一篇:用爱心浇灌,赏满园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