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到文化

时间:2022-10-21 11:01:42

从饮食到文化

近日,央视一套深夜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了大江南北。单从选题和播放时间来说,能赢得观众的深夜守候和如潮好评,就是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大部分观众是被其中的传统饮食所深深吸引,更重要的是,通过饮食诠释出来的传统文化让观众深深折服。

风靡全国老少

在时下宫斗剧、穿越剧、谍战剧等大战荧屏的泛娱乐化大环境里,纪录片的体裁并不讨巧,但《舌尖上的中国》能引起热烈的反响并非偶然。

多位业内人士和观众发现,人文味和市井味的完美融合造就了该片的独特气质。《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对象非常草根化,不涉及鲍鱼、鱼翅等高端食材,只有普普通通的豆腐、笋、藕、稻米、鱼、腊肉;没有厨艺世家,只有山里的母女、捕鱼的汉子、卖黄馍馍的老伯。这种配合平常百姓生活的纪录片,既能让观众流口水、长知识,又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夜火爆荧屏也就不奇怪了。

这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甚至让许多早已“抛弃”了电视的“80后”纷纷“回归”。更有网友打趣地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拉动了内需,激活了餐饮。一些片中提到的食材,淘宝网上开始销量暴增,最典型的就是诺邓火腿,过去,人们只知道金华与宣威火腿,但如今,这个云南小山村的小品牌手工火腿一下红了起来,其他如松茸等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出现的土特产在淘宝上的搜索量增长了两倍,毛豆腐增长了48倍。

在市场上,这部纪录片也很不错,目前已经有十多个国家、机构买下了《舌尖上的中国》。

饮食中的传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不同于推荐烹饪大师精湛厨艺的一般饮食类节目,而是从食材采集、主食差异、加工演变等方面入手,层次分明地体现出广阔国土上饮食文化的差异和共存。

该片是我国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摄制组在一年多时间里,踏遍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山山水水,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大都市到边远的大山深处的村落,拍下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更纪录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在每一种食材、每一种制作工艺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彰显着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深厚传统;展示着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美好的关系。

诠释文化底蕴

在总导演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不能简单地拍成一部展示美食的纪录片。要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我每集都看,确实很独特!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是现今社会中人要如何善待食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巧妙利用了中国哲学兼容并收的特点,把水与火、清雅与香腻、顺应自然与因地制宜的和谐关系诠释得淋漓尽致。同时,把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与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包容与宏大。

更有不少观众坦言,看《舌尖上的中国》是“眼泪与口水齐流”,“流口水”自然是因为片中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而“流眼泪”的原因,则是被纪录片所流露出的人文关怀精神所感动。■

(本刊综合)

上一篇: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内涵建设研究 下一篇:破解器官捐献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