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自测有何不可

时间:2022-06-11 08:46:35

环保自测有何不可

民间自测的兴起本是源于官方信息数据的有限,真实性受到质疑。而人类对于科学的信任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实验或者说是实践的。

近日,一场名为“我为祖国测空气”的民间活动,在北京、上海、广州、温州等不少城市展开。参与者都是普通百姓,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官方数据不足,我们自己来,看看身边的空气质量究竟如何”。他们把自测的数据公布在微博上,供公众参考。

但活动从一开始就先受到来自官方机构的质疑并提出,环保部公布的《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第八十一条规定: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涉及环境质量的环境监测信息。违反《条例》规定的,“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于是,媒体担心,该《条例》会使民间的自测行为可能受到限制。

但事实上,单从《条例》文本中,我们并不能找出直接与民间自测行为受限相关的依据。《条例》并没有表明,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环境质量检测,它所限制的仅是自测结果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将不能通过公共平台。

此前,微博大佬潘石屹的一条“我们要釆购室内检测PM2.5的设备,在网上查了几款,哪款好?有关厂家可与我们联系”的博文一经,便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环保检测仪器厂商的“拜访”。可见,自测需求已然成为了这个行业发展的助推剂。

且不论这些环保检测仪器究竟有多少货真价实,民间自测不仅不该受限,而应受到鼓励和保护。因为,人们终于不再盲目迷信信息的单一来源,自测是老百姓获取多通道信息的方式之一。

官方公布的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往往是全局性的,具体到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例如每个人的住处、单位,以及两点一线间的距离内,局部环境质量都存在差异。因此,民间自测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官方数据的一种补充,供老百姓自己参考。

更重要的是,民间自测的兴起本是源于官方信息数据的有限,真实性受到质疑。而人类对于科学的信任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实验或者说是实践的。

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伽利略用一个由自己亲自磨制的一片凸透镜和凹透镜组成的简单仪器了当时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地心说”,望远镜的发明甚至改变了2000年来哲学、文化和宗教的真理,并最终被人们所接受。

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能拥有伽利略所说的“追求科学的特殊勇气”,始终以怀疑的眼光看待那些“自古以来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学说”,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吗?

当然,科学始终是需要严谨的。

自测受到官方质疑的是其结果的准确性。由于自测仪器的价格都相对便宜,比如一台测PM2.5的专业设备价格高达几十万,而民间自测的设备一台贵的也不过几万元,缺乏质量认证。同时,人们在操作过程中,对于测量点也无法做到严格、合理地布局。

正因如此,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在其自测数据平台上的内容都会标注“检测记录只作为数据结果供公众参考,不具法律效力,不能作为证据提交相关权威机构或部门”。

不过,由于《条例》并未最终出台,官方并没有对限制的哪些“公共平台”和哪类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做出具体的规定。

如果未来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不止潘石屹在微博上的来自其个人手机上“朝阳区美国使馆定时播报北京空气质量指数”截图的做法会被列为“违规”,即使像达尔问自然求知社这样已经作了说明的自测数据平台同样会被禁止。

这是否意味着所有媒体对个人以及单位采访的有关环境质量检测信息的公开报道也一律需要经过环保部门的同意?希望舆论监督的权利不会再次遭到裹挟。

上一篇: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下一篇:被误解的转基因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