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10-21 10:45:44

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最为常用的榜样教育在当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社会多元的价值取向化与单一的榜样形象之间的矛盾,造成榜样缺乏吸引力,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动机。传统的榜样教育主要定位于国家、社会和集体,突出强调的是培养“道德人”,忽视了个人利益和个性的发展。传统的榜样要么是高大全“仰视型”,要么是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老黄牛式”的典型,这与市场经济的民主、平等、自主意识等不能很好兼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榜样教育示范作用下降,而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如钱权交易、损公肥私,拜金主义等,恶化了榜样教育的社会环境,使得榜样教育的影响力大大减弱。

2,榜样宣传的理想化与学习者的个人感受反差太大。榜样教育中的榜样大多“高、大、全”,缺乏现实性、亲切感、甚至真实性,无非是“有病不看型”、“不回家过节型”、“不顾家人型”、“发扬风格型”、“死后出名型”、“死后发现日记型”等,难以获得学习者的认同。真实是榜样的生命,而人为的拔高,最终使榜样失去了生命力。事实上,是那些有些缺点的榜样才让人觉得可信,把榜样圣人化,反而降低了影响力。此外,榜样宣传时形象过于单一,应景性多,经常性宣传少,对榜样的宣传报道缺乏深度,流于一般性的口号和说教式,对榜样的学习流行于纯知识的灌输等,使人们面对这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榜样会产生敬畏之情,却不会把榜样的高尚品质内化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中。

3,风光一时与困窘一世的强烈反差。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榜样行为不仅是行为本身,行为的后果也同样重要。行为的后果对模仿行为的发生起到了强化作用。现实中我们不时从电视、报纸,网络上看到的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榜样教育的作用,它容易使人们产生这样的印象,榜样只是用来做宣传的,不是可以用来实践的。替代性强化是榜样教育的理论依据,它是指看到别人的优秀品行受到表扬、表彰,对旁观者来说如感同身受,进而激励他们的学习意识。现实中某些榜样的遭遇,弱化了榜样的影响,造成榜样教育中“中看不中用”、“叫好不叫座”、“感动不行动”的尴尬现实。

正确树立榜样,走出榜样教育的误区

树立榜样和先进典型是为了学和用,因此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等,只有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榜样才会起作用。以前的榜样教育中较多地考虑到了如何树,而没有考虑学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在提供榜样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应该有层次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喜欢和崇拜的偶像是不同的,应该有差别。人们的模仿行为一般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及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发生一些变化,即“由远及近,由无意识的模仿到有意识的模仿,由游戏的模仿到生活实践及学习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的模仿,由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内部特征的模仿”,应根据个体模仿行为的发展规律和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榜样。

2,应该体现选择性。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很大,某些榜样在某些同学看来高不可攀,因此就丧失了学习、模仿的愿望,因此,应该允许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榜样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避免榜样只能是上面指派,不能自选的现状,以使人人学榜样,人人有榜样。

3,榜样应该具有可信性,最好来源于同类群体。美国学者戴蒙与考贝说,“道德主要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却不能与社会生活隔离去学习道德。”来自学习者生活经历中的榜样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才容易为他们所接受,进而主动地学习。

4,树立榜样时也应该注意宣传者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为教者当率先垂范实现以身化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人先正己,在榜样的树立、宣传的过程中,应该重视领导者、组织者、宣传者的言行。

5,树立榜样时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内部的奖励而不是外部的目的。榜样教育中一般强调榜样行为的后果对学习者的影响,靠外在的强化,这样会使学习者注重外在的奖励,一旦其行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行为发生的频率就降低。因此在学习榜样的时候应强调体验,强调学习某些榜样行为时内心的愉悦感。

6,常规宣传与阶段性学习要相结合。不能搞“年年春天学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的形式主义,把学习榜样与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要把常规宣传与阶段性的学习相结合。

7,注意榜样的多样性,重视现实中的榜样,而不只是树立那些“生前寂寞身后名”的先进榜样。榜样的事迹应实事求是,不能一味地拔高,只强调奉献、不求索取等。避免榜样树立样板化和作用夸大化问题,改变或防止榜样文化建设中的功利化、政治化、图解化和应时化,要营造一种人人都有榜样、人人都学榜样、人人都希望成为他人的榜样的社会氛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

8,重视对公众人物的引导,采取制度化的方式使他们深入社区、学校,发挥其在青少年当中的偶像的教育作用。

上一篇:我心中的师德 下一篇:学生个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