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金融支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10-21 10:15:48

云南省金融支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调查与思考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云南省金融支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方面的做法和成效,近期,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货币信贷处对全省涉及到人口较少民族的9个州、市和部分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云南省金融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成效显著,但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仍然突出。为此,结合调研情况,我们就加强和改善云南省金融支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提出四点建议。

一、目前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基本情况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山区省份,全省共有被列入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人口在10万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7个,分别是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和布朗族,总人口约27万人,主要分布在怒江、保山、德宏、西双版纳、临沧、普洱、丽江、大理、迪庆9个州市,31个县(市、区)的175个村委会1407个自然村,民族数和人口数各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十二五”时期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共涉及10个州、市,35个县(区、市)的138个乡(镇)3520个自然村,人口较少民族人口38.3万人,占全省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数的92.2%,是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任务最重的省份。

二、“十一五”时期,云南省金融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情况

(一)人民银行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政策扶持

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作为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履行成员单位的职责,充分发挥“窗口指导”和货币政策工具的推动作用,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有市场、有效益、符合信贷条件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信贷扶贫工作。

一是着力强化信贷政策“窗口”指导,加大信贷投向引导。根据《规划》中的有关要求,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结合云南省实际每年制定下发《云南省信贷指导意见》、《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代省政府拟稿)等一系列专项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坚持“有保有压”的信贷原则,积极鼓励和支持金融部门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有市场、有效益、符合信贷条件的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培育,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促进群众增收的种植、养殖、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项目,适当增加扶贫贷款额度,延长还款期限。

二是执行有区别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人民银行对涉农比例达到70%或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达标的农村信用社,执行较一般农村信用社低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31家农村信用社有24家执行优惠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从而进一步增强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力度。

三是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实行优惠利率。“十一五”以来,人民银行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基本上已经放开,但为了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对于民族地区的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一直实行优惠利率。截至2010年12月末,全省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优惠贷款余额9.95亿元,“十一五”时期人民银行累计贴息4879.4万元。

四是扎实做好央行票据资金支持工作。截至2010年12月末,累计对怒江、德宏、临沧、思茅、西双版纳、保山、丽江、大理、迪庆9个人口较少民族州市的55家县级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49267.35万元,占我省全部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金额的30.79%。目前,9个州市的农村信用社已全部实现兑付,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的兑付增强了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后劲。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支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全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9个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贷款总量持续保持增长的态势,9个人口较少民族州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由2005年末的671.77亿元增加到2010年末的1658.75亿元,增长了146.92%,年均增长19.82%,“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贷款986.98亿元。

一是大力支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金融部门大力支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公路建设、农网建设与改造,农村小城镇建设。截至2010年12月末,9个人口较少民族主要聚居州市的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177.97亿元,较2005年末增长244.71%,“十一五”时期新增中长期贷款836.24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民族地区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大力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9个人口较少民族主要聚居州市的涉农贷款余额由2005年末的94.75亿元增加到2010年末的888.17亿元,增长837.38%,“十一五”时期新增涉农贷款793.42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由2005年末的137.18亿元增加到2010年末的667.37亿元,增长386.49%,“十一五”时期新增中小企业贷款530.19亿元。

三是大力支持就业,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就业平稳发展。9个州市小额担保贷款余额从2005年末的2200万元增加到2010年末的16.2亿元,“十一五”时期新增小额担保贷款15.98亿元,累计投放小额担保贷款49485笔,共计金额22.6亿元,小额担保贷款的发放,促进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符合贷款条件的人创业,带动了14.84万人就业,有效地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就业的平稳发展。

(三)取得的成效

云南省自2005年实施《规划》以来,共投入各项扶持资金27.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7.02亿元、占25.8%,省级配套及各部门投入资金19.46亿元,占71.5%,其他资金0.72亿元(其中上海对口帮扶资金0.39亿元),占2.7%。在中央投资中,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1亿元、占58.4%,专项建设资金2.92亿元、占41.6%。资金投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约占资金总量的88.7%;另一类是群众增收项目,约占资金总量的11.3%。175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委会中,2008年有109个村达标,2009年有65个村达标,2010年有1个村达标,三年175个村全部通过考核验收率为100%。“十一五”时期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成效明显:

一是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175个村委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65元,比2005年的845.7元增加1419.3元,年均增长21.8%;人均有粮435公斤,比2005年337公斤增加98公斤,年均增长5.2%;12.9万人摆脱了贫困,贫困发生率由2005年的56.3%降至2010年的13.6%,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大力实施安居房建设项目,使近2万户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告别了危旧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是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到2010年底,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均比规划实施前有了大幅度提升。通乡油路建设里程共1188.5公里,规划内的81个乡镇,有77个乡镇通油路,乡镇通油路率达95%,高于全省90%的平均水平。通村公路建设里程1605公里,规划内175个村委会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解决了17个村委会230个自然村不通电的问题,户通电率达到98%。重点解决了23万人的安全饮用水问题,饮用安全水的户数占82%。保证了175个村委会所在地全部实现通电话、通邮、通广播电视。

三是特色产业发展初见成效。自2005年实施《规划》以来,共新增或改造基本农田7.2万亩;新增茶园、桑园、果园20.1万亩;新增经济林28.2万亩。2010年,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175个村委会年末大牲畜存栏17.3万头/匹,年末羊存栏12.2万只,年末猪存栏34.5万头,175个村粮食总产量14.7万吨,经济作物总收入7.4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183万元。劳务输出16165人,劳务输出总收入8009万元,比规划实施前有较大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初步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路子。

四是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在教育方面,新增或改扩建教育用房4.8万平方米,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人口较少民族聚居乡镇基本实现“普九”,上学难问题基本解决。在卫生方面,新增或改扩建卫生用房2.3万平方米,使175个村委会全部都有合格的卫生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明显下降。在文化方面,新增或改扩建文化用房6.9万平方米,使175个村委会全部都有文化活动室,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加大对濒危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保护的力度,建设了7个人口较少民族特色村寨,启动了德昂族、基诺族、普米族、独龙族4个民族特色博物馆建设项目。

五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有针对性地组织种养业、民族手工业、农村旅游服务、妇女当家理财等实用技术培训,累计组织培训56.4万人次,让群众掌握1~2门实用技术。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培养了一大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农户当家人和实用技术明白人,人口较少民族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2010年,有9名人口较少民族企业家当选为云南省首届少数民族优秀民营企业家,有14名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当选为云南省首届少数民族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仍然突出

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与全省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还在拉大,与全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2005年,175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45.7元,比全省少1196.3元;2010年增长到2265元,比全省少1687元,差距拉大了490.7元。虽然贫困人口比例大幅下降,但由于贫困人口基数大,国家的贫困标准逐年提高,目前仍有4.43万人还处于贫困线以下,且返贫困率高,仅2010年就有7441人因灾或因病返贫。

(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相对不平衡

据统计,2010年底,175个村委会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村是5136元,最低的村635元,相差4501元。即使在同一村委会内,自然村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另外,未列入“十一五”扶持规划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已列入扶持的村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同一民族、不同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扩大,加剧了发展的不平衡。

(三)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资金支持仍显不足

由于云南省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大项目、优质项目不多,加上当前国家宏观调控逐步趋紧,各金融机构加紧收缩信贷规模,实行更加审慎的经营原则,提高准入门槛、上收贷款权限,造成总体投放不足。同时,部分县域金融机构为了规避信贷风险,增加资金收益,将在县域吸收的资金上存总行,资金流失情况严重。

(四)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信用环境建设之后

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违约惩戒制度不健全,部分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随意违约、恶意逃债、骗贷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大量金融债权难以及时收回,加大了潜在的金融风险,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成本,严重阻碍了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进而导致金融机构的业务萎缩,影响金融机构支持民族经济发展的信心。

四、加强和改善的建议

云南是一个边疆民族省份。虽然多年来全省各族干部群众不断拼搏进取,推动了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云南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贫困人口多,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仍然滞后,加强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为推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开局,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

针对云南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扶贫开发难度更是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加之云南省财政调控能力不强,云南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主战场,请求中央进一步加大对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财政扶贫资金的安排上,给予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倾斜。

(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信贷投放

建议人民银行总行充分考虑西部省区特殊的省情,从总行层面协调各商业银行总行在信贷规模、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西部地区一定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民族地区设立网点,切实提高民族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

(三)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与信贷政策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支持合力

“十二五”期间国家应增加西部省区民族贸易网点建设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贷款,同时建议取消民贸民品优惠贷款利率一律不得上浮的规定,即承贷银行按利率市场化定价向民贸民品企业发放贷款,人民银行通过承贷银行按2.88%的标准予以补贴贷款企业。同时,也可按照比当地市场利率水平低2.88%的标准予以补贴,或以同期基准利率标准直补贴贷款企业,支持边疆民族经济发展。

(四)人民银行应增强对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

要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西部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来源,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民族地区的信贷投放。建议人民银行总行综合考虑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存贷比较低,“三农”信贷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在计算当年合意贷款时,可将资本充足率、资本缓冲要求、宏观经济热度参数适当降低,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增加合意贷款的资金,增强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能力。

上一篇:“新36条”出台后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领域)... 下一篇:云南省人行系统劳务派遣用工情况调查及管理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