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实现新进展

时间:2022-10-21 10:02:27

残疾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实现新进展

2011年初,中国残联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年”活动的通知》,确定当年为“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年”,活动主要面向城镇登记失业残疾人和城镇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残疾人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提供就业培训和扶助,促进其稳定就业。一年过去,这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活动成效如何?取得了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对以后残疾人培训就业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日前,中国残联有关部门对全年活动进行了梳理、总结。

2011年,中国残联通过开展“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年”主题活动,进一步掌握了城镇就业年龄段残疾人的底数和就业培训状况,推进了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加大了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力度,完善了残疾人就业和职业培训服务体系,残疾人实现稳定、有效和体面的就业。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程凯在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调研时指出,“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年主题活动有效推进,促进城镇残疾人就业工作实现了新进展”。

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培训就业基础得到加强。各级残联及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通过入户调查、在基层社区服务大厅设置窗口办理登记等方式,开展了城镇残疾人就业和培训状况调查摸底。全国共入户调查就业年龄段残疾人468万多名,城镇残疾人当年新就业18.77万余名,准确掌握了城镇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就业、失业的底数实情。

岗位开发取得进展。各地残联加强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沟通,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用工需求,同时通过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的空岗开发、创业岗位开发、庇护性行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渠道,全面收集用人单位用工信息,定期向残疾人公布。全国共开发残疾人岗位17.5万多个。

基地建设“遍地开花”。各地普遍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和措施,以社会化培训为重点,依托社会资源,开展残疾人培训基地和就业实习、见习基地建设。2011年,全国已建3437个基地,其中省级135个,市级864个,区县级2438个。部分省市与人社部门所属骨干技术院校建立起了以技能为基础、以就业为目标的有学历、有职业资格认证资质的“双证”职业培训体制。如南宁市残联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定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残联也与该学院合作创办了“广西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建立起残疾人从中专到大专、从初级工到高级工的职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各地集思广益、开动脑筋、不断探索残疾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模式。如上海市残疾人劳动服务中心与徐汇区业余大学、中国出版蓝桥创意产业园共建残疾青年职业见习基地,探索学校、企业、残联三位一体合作的教学、实训、就业一体化的残疾人人才培养模式。

类别化培训有效开展。针对劳动力市场需要,残疾人特性和类别化培训需求,各地开展了各类培训。针对盲人开展心理咨询师、盲人计算机、盲人按摩师英语函授、盲人按摩、钢琴调律师等培训;针对肢体残疾人,开展残疾人速录师、网络创业、IT动漫、呼叫座席员等培训;针对听力残疾人,开展义齿加工、网络编辑,QQ居家就业客服、淘宝“云客服”等培训。类别化培训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更有效地推动了各类别残疾人就业。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与美国海德里盲人学校中国福州分校合作,启动盲人按摩师英语函授培训项目,全国共培训250名盲人按摩师,提高了涉外按摩服务水平。

培训品牌逐步树立。各地结合当地经济区域特色和产业特点,扶植并依托适合安置残疾人的企业作为培训基地,打造了一批优质培训品牌,培训的残疾人专业特长突出、技术精湛、符合市场需求、容易稳定就业,有效地推动了当地残疾人规模就业。如吉林省的“千家万户巧手工程”、和青海的唐卡绘画培训、甘肃的高原特色蔬菜培训、陕西的兵马俑仿制培训等。这些优质培训品牌项目,带动安置了一大批残疾人就业,社会反响强烈。其中,“千家万户巧手工程”还得到国务院总理的高度肯定。

就业扶助收效明显。全国共组织专场招聘会4048场,为残疾人安排职业介绍近38.4万次,开展跟踪回访服务19.4万多人次。通过跟踪帮扶,关注培训后的残疾人就业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为用人单位提供就业环境及设施设备改造补贴、岗位支持服务等,帮助残疾人稳定就业岗位。60%以上的省份实现了残疾人稳岗率不低于80%的目标。

活动中的主要措施

健全组织,统筹推进。一是建立核心指挥运行体系。建立以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为指导,以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为主要组织实施部门,以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技术服务中心为技术保障部门的指挥运行体系。二是督促各地建立组织领导体系。按照中国残联的要求,各地加强了对培训就业年活动的领导,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各项活动的组织实施,确保培训就业年各项活动扎实有效。

部门配合,形成合力。各地加强了部门间的协调配台,积极协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制定出台本地“培训就业年”活动方案,并将“培训就业年”各项活动纳入到各级政府职业培训和促进就业的年度计划与相关惠民工程中。如安徽省残联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农委、省总工会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就业服务”活动的通知》;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关于表彰全省十佳残疾人创业之星和就业基地的通报》;联合省机构编制委员会、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下发《关于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能力建设的通知》。通过与各部门共同签发文件,形成部门合力,有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浙江省残联会同省统计局、省财政厅下发《关于开展全省持证残疾人基本状况与需求实名制登记工作的通知》,使实名制统计管理工作在政策、组织、经费等方面得到切实的加强。

健全制度,实名统计。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建立了残疾人就业和职业培训状况的统计制度,协调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技术服务中心设计运行统计软件,要求各地每个季度汇总一次信息,年底全面汇总。截至2011年11月30日,各地通过开展人户调查、建档立卡、实名填报等工作,累计录入培训残疾人数超过13.6万名,就业人数近37.5万名;当年未就业残疾人接受培训近5.4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3.8万余人,培训就业率71.06%。

分类指导,协调解决。针对各地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开展特点,分别进行指导,对山东、湖南、安徽等地进行调研,了解地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各地提出来的问题分门别类,通过出台专项文件、召开专题性工作会议、提出专门解决方案等方式予以解决。

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

领导重视、组织保障是前提。中国残联党组、理事会领导高度重视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工作,多次对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工作做出重要批示。王新宪书记、王乃坤常务副理事长多次听取教育就业部和就业服务指导中心有关工作汇报;程凯副理事长多次赴各地实际调研,了解残疾人就业培训情况。这鼓舞了全国残联系统就业服务机构干部的工作热情,确保了培训就业年活动的顺利实施。

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是动力。各地残联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和优势,准确把握规律,积极探索方法,在工作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上采取了一系列突破。如江西省南昌市残联坚持“三高”标准,即“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服务、高效率实施”,提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残联实施”的工作模式,高标准、高水平地推进培训和就业工作。

精心组织、协调配合是保障。培训就业年活动实施前,各级残联组织就争取政府及各部门的支持,将培训就业年活动纳入专项就业援助计划。实施过程中,各级残联组织又争取部门支持,为残疾人出台普惠加特惠的政策。各级政府及部门也以高度的责任意识,与残联组织共同努力,帮扶残疾人实现就业。

社会参与是基础。各级残联组织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强有力的宣传,提高了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认识,扩大了志愿帮残助残社会参与力量,营造了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有利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

上一篇:我的梦我的情 下一篇:残疾人辅具适配的运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