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时间:2022-10-21 09:20:46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摘要】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发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在课程编排、模块设定、框架结构、设计理念、实施策略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界定。课标的制定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有必要对课标制定的依据、结构、理念等方面进行解读与分析,为相关专业教师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核心内容;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64-04

【作者简介】1.王猛,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25)督导评估办公室副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类专业的专业建设及课程开发。2.杨欢,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25)机电工程系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类专业的课程开发与教学管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近期,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相关专家开发并颁布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等六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试行),对全面深化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课标开发的依据与思路

本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有“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PLC编程与应用技术”“液压与气动系统安装调试”及“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六门课程。这些课程标准主要是针对《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部分课程在加工制造类其他专业通用),是该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下位文件,故这些课程的名称、核心内容与之匹配,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也与之匹配,并为培养“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文件保障。

本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发的六门核心课程标准的内容,主要依据该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职业能力分析表、主要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同时也合理融入相应职业资格的基本要求,如维修电工(四级)、装配钳工(四级)等。同时,课标还参照了《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本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发的核心专业技能课程包含了必修课程中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两种课程类型。其中“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为本专业的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方向的职业特定能力,“机械基础”等五门课程均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岗位群的通用能力。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课程标准基本开发思路为:以加工制造类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依据本专业及数控技术应用等相关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共性、一般性要求和基本规格,兼顾个性、扩展要求和特殊规格,整合形成适合多个专业使用、具有公共平台特征的课程标准,如“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适用于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三个专业;对于“机械制图”“金属加工与实训”两门课程未开发的课程标准,则可按《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等9门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9〕8号)中的相应课程教学大纲执行。

二、课程标准主要核心内容解读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基本框架主要由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及说明组成。教师只有系统、准确地理解各部分的内涵,才能全面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明确课程性质,加深对其类型、特点、关联课程等的理解

对于课程性质,教师不仅要理解各门课程的类型,更应理解课程的特点、前修后续课程的关联性等。首先,“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五门课程均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这类课程在教学时必须突出基本技术知识、基本技术技能的获得及基本职业素养的形成,是为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学习或专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获得奠定基础的;而“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则更注重专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其次,六门课程标准总体上体现了学做合一的课改思路。但由于其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整合的程度不同,课程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如“机械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在强化基础技术理论学习的同时,分阶段增加了实践教学的环节;而“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PLC编程与应用技术”等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技术知识与技术应用有机融合。

最后,关联课程,即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如“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的前修课程为“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后续课程为维修电工考级技能训练。在课程性质中突出关联课程,一方面有助于引导教师从专业整体的角度来理解课程的地位和功能,强化专业意识;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前修、后续课程的认真研读,授课时就能达到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以致用的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清课程设计思路,整体把握课程的理念、目标、结构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标准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积极反映职业岗位规范和最前沿的技术要求,体现了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反映了“以生为本、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做中学、做中教”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课程理念,呈现了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在教学领域的最新成果。课程的整体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注重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工匠精神”。如“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了“要将安全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工匠精神的养成融入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的要求。

第二,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各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在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的性质对核心素养提出了培养要求,如“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目标中的核心素养要求包括:知识素养――掌握PLC指令使用与编程的方法及通信、组态技术;能力素养――会根据控制要求,合理分配I/O端子、设计PLC控制原理图,实现PLC硬件系统的正确安装;实践素养――能选用一种PLC编程软件完成程序的编写、调试、仿真、下载和监控,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发展素养――具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查阅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安全素养――具有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安全意识;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职业品质。

第三,关注中高职衔接,兼顾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为继续教育留下接口。如“机械基础”课程的“常用机构”及“机械传动”两部分重点内容以定性分析、应用分析及拆装技术为主,但也有类似“传动比”计算等的定量分析,有效地实现高职教育“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衔接。

第四,体现“课证融通”思想,将相关企业、行业的职业标准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如“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技术”课程的“对接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人员职业标准,按工作过程导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构建学习单元”;“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对接国家维修电工(四级)职业标准,精选企业典型项目和工作任务”等。

(三)分析课程内容与要求,全面践行理实一体的实施策略

课程内容与要求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除了要熟悉各门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能力点及其应达到的水平外,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准确理解“课程内容与要求”两个表式的选用原则。“液压与气动系统安装调试”“PLC编程与应用技术”“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这三门课程标准选用了项目课程的表式(如表1所示)。这类课程是以典型的教学项目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论,通过完成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充分体现了江苏省近年来“三以一化”课改的成果。“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技术”三门课程标准采用了模块化课程的表式(如表2所示)。这类课程具有理论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各教学单元的属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体现了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的特性。

第二,全面分析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理解各项目(或模块)间的衔接关系,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的顺序。如“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主要由“初识PLC控制系统”“三相异步电机点动与长动的PLC控制”等多个项目组成,各项目和任务是根据PLC工业控制对象以及控制要求的不同,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递进关系来编排的。课程实施时,则必须按照“内容与要求”的逻辑顺序及任务实施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

第三,合理设置教学的“情境性”,规范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在特定的职业情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必须与课程的教学内容匹配。故学校要根据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的相关要求,完善基地建设,为教师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如“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中提出的“本课程宜在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实施,应配置电脑、投影仪、PLC安装线路板及相关器件(套/人)或PLC系统综合实验装置(套/2人)的专业实践教学设备”等。

第四,重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不断改进教学模式。要将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和“教学建议”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如“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实施时,建议采用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按照控制要求分析、资源端口分配、电路原理绘制、电气元件选择、电路安装检测以及程序编写调试的工作流程,组织每一任务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按照“任务引入―功能分析―组织实施―结果测试―撰写报告―评价反馈”的顺序编制学习任务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活动等。

第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各门课程标准均结合课程的特点提出了评价建议,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和激励作用。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如“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和调试”课程的“对于设备的组装,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促进其对工艺要求的认识;对于设备的调试采用小组互评的方式,规范操作过程、强化安全意识”。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如“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对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主要采用笔试评价;对典型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故障排除与维修等操作技能的检测,依据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主要采用观测、现场操作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如“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的“引入PLC系统装调的现场操作、成果演示、作品评价等学习成果评价,结合PLC控制理论的课堂提问、答辩等学习态度评价,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六,倡导校企合作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各门课程标准均对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引入企业元素”“工学结合”等开发建议,努力实现学习内容与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如“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的“引入生产现场情境、操作规程、工艺卡片等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任务书、作业指导书、实训指导书,强化技能学习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开发基于Internet的仿真性教学资源、实践性视频和各种多媒体素材”;“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和调试”课程的“以企业应用广、技术先进的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为载体,由简单到复杂,整合设计梯度明显的典型教学项目或教学案例”等。

此外,了解学时与学分,合理选择学习内容,也是教师理解课标、用好课标的重要条件。机电技术应用专业6门课程标准同时给出了学时与学分,说明它适用于学分制和学时制两种情况,便于弹性学制的实施,其数值与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相匹配。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具有多专业通用的特点,涉及具体专业使用时,要结合课程标准“说明”部分的描述,合理选择学时与学习内容。以“液压与气动系统安装调试”为例,该课程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占56学时,3学分;课程内容中的“*”部分必须选学(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则不学)。

三、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6门课程标准的颁布,是落实我省中等职业教育“2.5+0.5”学制改革,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我省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阶段性成果。虽然是试行稿,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它的实施对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入推进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全面更新了教学的观念。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最大区别在于: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习结果”向关注“学习过程”等的转变。核心课程标准的颁布,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真正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其次,厘清了教学文件的关系。省教育厅通过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系列教学文件的颁布,帮助专业教师厘清了专业与课程、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及教材等教学资源的上下位关系,明确了职业学校教师实施课程教学的依据及课程开发的逻辑顺序。

最后,确定了质量标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6门核心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与颁布,从政府层面明确了该专业全体学生的专业学习基本要求,为后续对口单招、学业水平测试等工作提供了质量检测的依据及最低标准,为规范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政策保障。

上一篇:基于VB.net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下一篇:基于Matlab的人脸检测实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