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探讨

时间:2022-10-21 09:16:53

玉米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探讨

摘 要:文章探讨了玉米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含量与玉米生霉粒率的关系,并对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法测定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的注意事项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玉米 呕吐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 酶联免疫试剂法 生霉粒率

中图分类号:TS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221-01

呕吐毒素也叫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酮与玉米赤霉烯酮同时存在于霉变玉米中,是最常见的污染粮食、饲料的毒素之一,其产生主要是感染赤霉病的谷类作物,由镰刀菌产生。呕吐毒素、赤霉烯酮都是田间毒素,大多在低温、潮湿气候中产生,当水分含量为22%,湿度达85%左右,温度为20℃时,两种毒素大量产生,在收获后由于储存保管方式不当也会引起玉米霉变的加剧。

为了查清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产生原因与玉米生霉粒之间的关系,我们采集了15份玉米样品进行实验,先做玉米生霉粒检测,再进行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法。

1 实验原理

采用间接竞争ELISA方法,在酶标板微孔条上预包被的抗原竞争抗呕吐毒素抗体(抗试剂),同时抗呕吐毒素抗体与酶标二抗(酶标物)相结合,经TMB底物显色,样本吸光度值与其所含呕吐毒素量呈负相关,与标准曲线比较再乘以其对应的稀释倍数,得出样本中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

2 实验仪器设备

2.1 酶标仪

美国热电MK3型酶标仪。

2.2 试剂盒

北京华安麦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呕吐毒素及玉米赤霉烯酮试剂盒。

3 操作步骤

依据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步骤进行,主要操作步骤:采样称样样品准备(含溶液配制、稀释等操作)ELISA检测(标准品校准、含加样、调温、计时等操作)酶标仪读数结果计算。

4 实验注意事项

(1)ELISA操作时,环境温度要求为20度~25度,试剂盒从冰箱中取出时,盒中所有试剂均需放置于室温,进行温度平衡。操作后,将试剂及未用完板条密闭,置于4度冰箱保存。

(2)ELISA实验结果受操作影响很大,其中每个步骤:加样、洗板、温育、显色和读数须严格操作,否则会影响结果。

①洗板:洗板步骤对于ELISA的重复性和精密度至关重要。手工洗板方法为:将洗涤液注满孔浸泡1分钟,随后甩去,在干净的吸水纸上拍干,重复此操作四次。

②温育:ELISA过程中,需保证温度的均一性。恒温箱温育时,需放入湿盒内(在有盖容器内放置一块平整湿纱布)进行温育,板条不可叠加。

③显色:HRP酶被TMB底物催化后呈现蓝色。加入底物显色液后需避光放置于20度~25度恒温箱内,显色时间为15分钟~20分钟,若颜色较淡可适度延长时间。

④读数:显色终止后,轻振荡板条,使孔内液体混合均匀后,应立即置于酶标仪内450/630双波段下读数,放置时间过长,会使数据不准确。

玉米样品赤霉烯酮、呕吐毒素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依据上述检测结果可以看出玉米生霉粒率与真菌毒素含量具有一定相关性。

当生霉粒率超过2%时,呕吐毒素(≥1000ug/mL)超标率为60%,玉米赤霉烯酮(≥60ug/mL)超标率为80%,但生霉粒率与呕吐毒素及玉米赤霉烯酮含量不成正比,这主要是由于霉菌种类不同造成的,只有白色或红色的禾谷镰刀菌才会产生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同时玉米赤霉烯酮与呕吐毒素是伴生状况,即呕吐毒素超标的玉米赤霉烯酮大部分超标。

在进行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时,应先进行样品生霉粒的检测,选出生霉粒含量高的样品进行真菌毒素测定。

上一篇:基于“场域-惯习”理论的高校校园创新文化研究 下一篇:《仪器分析》双语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