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时间:2022-10-21 08:31:35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伟大变革,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程设置还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以升学为核心的“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素质教育,这使得实施素质教育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当前,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尚未完全摆脱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各方面还被传统的“应试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阴影所左右。具体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在教学内容上只讲考纲规定的知识点,重视讲授概念、原理及结论,而不重视讲这些概念、原理及结论在社会生活中具体的表现及实际应用,并将知识看成绝对真理,看成了死教条,认为教材就是至高无上、毋庸置疑的“圣经”,只要学生理解了、记住了课本知识,就可以用它去应付灵活多变的实际问题;2、在教学方法上,将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基本上满堂灌,一个内容紧接着一个内容讲,没有认识到学习的过程不是仅仅要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思想和能力的过程;第3、在培养能力上,拘泥于要求学生记忆、模仿,忽视了学生思维培养,轻视了学生心理世界的差异性,过于简单化、统一化的教学使得学生的理解简单片面,妨碍了学习在具体情境中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造成在考试中学生只能把自己机械记忆的知识点,像“万金油”一样漫天撒网地涂写在不同要求的考题上。因此,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改革课堂教学

身为教师我们要从对国家、民族未来负责的战略高度,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和教育观。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完成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学生是一个能动的生命整体,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参与教学活动,而且更要注意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参与教学活动。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新闻,报纸和生活中的案例,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通过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和追求本质和规律的意志与能力。

二、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要做到趣味性,娱乐性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要让学生能体验到参与教学活动的乐趣,这样的教学一定是学生所喜欢的,因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主动学,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悉心捕捉所学知识的各种信息,并加以艺术化,突出核心知识,展开联想,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让学生当老师上讲台给其他学生讲解他自学课本的内容,老师当学生在下面提问,通过讨论、启发、点拨,一堂政治课不但显得生动活泼,而且教学效果好,把学生全都带动起来了。这样的教学,学生更是争先恐后,积极性相当高,让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正是老师所期望的。我想这种教学法与新课程改革正不谋而合。

三、要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和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服从关系,应是和谐、互助的合作关系,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达到互教互学、教学相长之目的,这就是合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设置场景,布置竞争性任务等方式,让学生将个人之间的学习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一起探究、练习,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达到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理解、消化老师布置的任务。因为我们知道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所以它是一种最能体现人与人之间合作精神的学习方法。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上一篇:谈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 下一篇:浅论“网络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