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传授和培养

时间:2022-10-21 07:31:01

论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传授和培养

摘 要: 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对教育好大学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注重对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传授和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外国文学课程集中了人类心灵的精华。因此,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树立大学生的人本思想,加强道德素养,培养审美的能力是传授和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精神 外国文学教学

在当今时代,社会浮华,人心躁动,功利主义盛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传授和培养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没有或缺乏人文精神,即使这个人再有知识和能力,我们也很难指望其造福社会,可见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家庭、社会的责任,对教师而言更是责无旁贷。外国文学课程集中了人类心灵的精华,[1]故在教学中履行这一责任也就理所当然。如何理解所谓的人文精神,怎样传授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便是我关注的焦点。

一、西方人文精神探索

与东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是,西方文化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深沉的人本精神。文学从属于文化并受其直接影响,因此,西方文学自然有其深层的人性意蕴和人文内涵。[2]追溯历史,人文精神孕育于古希腊。古希腊人对现实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对人的力量给予肯定和赞美,重视生命对于个体的价值。中世纪为人文精神的发展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在那个一切以神为本的时代,人只是神的奴仆。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包含了以人为中心,赞美人、尊重人、重视人的含义,并且极力强调人的力量。17世纪崇尚理性,这种理性依然是以人为本,仍然是和神性作斗争。到了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们重视启迪教化民众,宣扬理性和自由是上帝赋予人的,并提出了“自由、平等”的口号。19世纪,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和封建落后国家充斥着罪恶、暴力,因此张扬个性、赞美人性受到社会斗争的制约,人文主义思想增强了社会批判色彩。20世纪开始注重人的心灵关怀。人文主义传统在现实生活中并未达到理想状态,其表现退回到人的内心世界。虽然在西方历史长河中,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内涵存在不同理解,但它带给我们的意义和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二、如何传授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让他们在头脑中树立人本思想。这种人本思想表现之一便是以人为本。其主旨是尊重人性,以人为中心,赞美人、肯定人、关心人。在教学上体现为因材施教,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优势和专长。从古希腊到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中充满了这种精神。

在《荷马史诗》中,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被看作是“智慧”的象征。希腊联军花了十年时间仍未攻破特洛伊城。而奥德修斯献上“木马计”,就使整座城化为一片火海。他在归乡的十年旅途中遇到无数艰险,但他依靠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屡屡化险为夷,最终顺利回到了故国。奥德修斯的经历证明了人具有无限的聪明才智,肯定了人类有能力征服大自然。这种气魄很能感染每一位读者,对当代大学生树立个人自信,发挥个人才华大有启示意义。

在笛福笔下,鲁滨孙的故事同样是一首人的颂歌。他一生四次出海冒险,途中遭遇无数艰难险阻。特别是他在荒岛上度过了整整二十七年的光景,期间的孤独自不必说,他却能够以个人的力量,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后来的物资富足,并开发了整座荒岛,还把更多的人移居到岛上来了。这种充分发挥个人力量改善生存环境,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的伟绩,也能带给学生们以精神上的鼓舞。

人本思想表现之二则是追求自由平等。张扬个性,破除束缚人的种种枷锁,必然带来对自由平等的追寻。外国文学中处处洋溢着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

夏绿蒂・勃朗特塑造的简・爱,一无美貌,二无背景,家教的工作又极其低下。但简・爱是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有独立个性的女子。她与富有优越感的罗切斯特相处不卑不亢,为维护人格尊严和独立不惜放弃优越的生活,甘愿去流浪。简・爱的出走,既是对关心人、尊重人的个性的大声疾呼,又是对婚礼未成功后罗切斯特不顾她人格尊严的严正抗议。她终究获得圆满结局。简・爱的故事无疑是教导学生对待爱情、个性、尊严的绝好教科书。

拜伦诗中的唐・璜谱写了一曲“自由之歌”。少年时代的他就被贩卖到奴隶市场上,像牲畜一样被人挑来查去,此时,他深刻体会到自由的宝贵。当获得自由后,他马上加入俄国攻打伊兹密尔城的战斗,为自由而战。按照作者的计划,还要让唐・璜参加巴黎的街垒战,并最终壮烈牺牲。拜伦塑造的唐・璜不仅捍卫个人的自由,而且为民众的自由而战,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从中,学生能感悟到当今自由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这份美好。

(二)不断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天真而又世故。他们以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休止地表达着对金钱、荣誉、地位及享乐的追求。这其中有经济的因素,有就业压力的驱使,也有社会环境的熏染。在这些背景影响下,就更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要培养他们对苦难的承受力,对他人的怜悯心,对社会的责任心。总之,要引导他们在任何环境里自我完善。[3]

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终身实践着自己提出的“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这很能打动人。他年轻的时候就为农民的孩子开办学校,在自己的庄园里进行改革以减轻农民负担。在《复活》中,他通过聂赫留朵夫的忏悔说明一个人应选择与广大人民站在一起。作家本人是这么做的,他从精神上与自己的贵族家庭格格不入,在晚年穿着树皮鞋、粗布衣到田里帮农民耕种。为了实践自己的学说,他最终选择离家出走。作家的进步思想和他的身体力行,都会使我们的心灵备受震撼。任何时代、制度、国家都有丑恶,关键是怎样面对。丑恶的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丑恶现实的认同。

道德教育只讲空洞的理论没有说服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给学生讲大道理不可取,而从作品中获益来打动人的心才是根本。雨果在《悲惨世界》里塑造的冉阿让,便以其道德感动世人。19年的监狱生涯改变不了他这个苦役犯,只能让他倍感世界的不公与冷酷。是仁慈的米里哀主教感化了他。以后,无论遇到再大的危险,再大的不公,他都坚持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在他生命的终点,他凝望着烛台上的光。这银烛台原本是他从米里哀主教那里偷的,被警察捉住时,米里哀主教当做礼物送给了他。此后他一直带在身边。银烛台照亮了他原本卑微的生命,使他坚定、勇敢,以博大的心帮助他人。冉阿让这个形象长久地打动着我们,启迪着我们。他的故事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历来人们都是以历史唯物主义或者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来指导外国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在对这一原理的理解上过于简单化、机械化,往往忽视了对文学的美学意蕴的阐释,就不能把握作品独特的审美意义和整体价值。[4]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的最高宗旨是实现人的精神与审美观的自由发展和解放。在外国文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完美人性的发展。

审美教育的内容丰富,且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需要以不同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和体验。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感受美,即他们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得到审美训练,发掘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美、人格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让学生在悲剧的欣赏中陶冶情操。悲剧能使人从中体验到激情,感到生命力。“激情固然有时使人痛苦,但没有激情的生活却更使人痛苦”。[5]悲剧的理性意蕴及其领悟,对人生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唤醒人自觉的人生意识,认识到人生旅途中存在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正确地对待挫折,培养不懈斗争的勇气。其次,我们可以在作业中进行审美创造。课外读书笔记和小论文,一直是我们在学生阅读名著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查的办法。我规定了阅读篇数,一般要求学生一学期必须精读六到八本名著,效果较好,大多数学生都能仔细阅读,认真做笔记。课外读书笔记是学生阅读时心灵火花的反映。同时,经过作业批改、讲评、传阅,学生能把外国文学知识与其他各科知识及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认识、鉴赏、综合等能力,因此,这也成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反映。最后,我们可以在课堂讨论中训练审美能力。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我们可在学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或向学生播放名著改编的电影后,适当组织课堂讨论。在讨论前,介绍有代表性的各家观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思维。在讨论中,教师应适时巧妙地穿插,抛砖引玉,寻找对立观点,以形成争论,并及时把握讨论的导向。讨论后,教师应尽量全面地、正确地作出总结,对于未解决的问题,可引导学生再深入钻研。课堂讨论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训练和考查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三、结语

外国文学课是大学生认识、了解国外的一把钥匙。其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可以在讲解、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并结合具体环境,使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培养学生以人为本、自由、平等、爱的精神,内强道德素养,铸造高尚人格,提升审美能力,传承美育使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45-247.

[2]虞雅芬.论新课程下的外国文学教学[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2):23-24.

[3]文辅相.大学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5,(3):37.

[4]杨慧琳.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94.

上一篇:大学生如何调适就业心理 下一篇:论当代中国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