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1 04:59:21

外国文学课程总结

外国文学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文学是本专业学生需掌握的重要一块,而外国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重要部分。同时在学习、研究外国文学的过程中树立的正确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将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内容的设计,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通过跨学科重新整合外国文学的教学资源,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全新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及时把本学科教学改革与实践引入教学,恰当处理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精选和优化,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具体学习内容中每章都有学习要求,每节都有学习提要和思考题,每章每节结束都有图表总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本章本节的内容。详细的学习辅导内容,不但有利于对本课程形成架构的认识和定位,对课程的了解更加深刻透彻,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次,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大胆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文化含量。注意本学科跨文化、跨学科的交叉特点,注意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自然科学等的联系,对外国文学现象进行跨文化研究、异质文化比较,在跨学科平台整合历史文化、绘画建筑、音乐歌剧、科学考古等知识。特别注意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与文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好外国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文化素养,达到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再者,在教学内容中,注意寻找契合点,培养学生的德育。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现代爱情观和古代观的比较,突出生命的意义,加强学生珍惜生命教育;如《伊利亚特》、《罗兰之歌》、《羊脂球》等加强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创建讲、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1创建开放性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课堂听学”模式下学生的被动学习状况,本课程以情境、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为基础,创建了讲、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图文并茂,绘声绘影,形成外国文学史的视听化教学。讲:学生讲课,培养学生学术意识和创新能力。根据课后的“作业与思考题”进行自学、尝试备课,并作好讲课准备,然后让这些学生登台讲解,师生一起品评。视:观看电影改编和美术作品,外国文学视听化。充分利用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电影改编视听资源将传统文字外国文学史教学变为视听外国文学史。听:欣赏音乐歌剧作品,回响外国文学天籁。充分利用西方音乐和歌剧改编视听资源,改变传统外国文学史教学的无声世界,营造外国文学音乐殿堂的氛围。读:阅读经典名著,把握外国文学精髓。按照外国文学史的演化规律,系统阅读外国文学3000年的经典名著,掌握外国文学的思想精华和艺术奥妙。写:撰写外国文学论文,增强研究水平。从视、听、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撰写外国文学论文,为深入研究打下学术基础,为写作毕业论准备。做:制作多媒体作品,提高信息素养。学以致用,人人动手,将课程内容用新媒体技术表现出来,制作多媒体教学作品,课堂展示,协作学习。编:改编外国文学名著,重新诠释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编剧,抓住外国文学原著的关键元素,进行戏剧改编的再创造,突出原著跨时代的母题意义和全人类性的普遍现象。演:演出外国文学课堂剧,与外国文学人物生活在一起。人人参与演出,展示才艺,体验角色,使外国文学充满现实生活感。

2.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1)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提倡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研究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浏览网络信息,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这种学习既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设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讲授中世纪文学,根据学生对骑士和骑士文学的兴趣,将骑士文学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研究。

2.3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归纳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例如使用多媒体资源呈现情境,导入教学,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章节提要和图表总结。

2.4进行创意性的即兴表演课堂剧在期初时列出外国文学名著目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也可以学生自编、自演、自导剧目来体会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内涵。分成协作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实践汇报演出。

3改革考试方法,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本课程改革传统考试方法,实行过程性评价和最终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和考核形式。过程性评价(平时作业)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内容包括学生课程小论文、阅读文学原著感想、多媒体作品、改编外国文学剧本、课堂剧演出、课程实践汇报、学习体会、演剧体会等。最终性评价(期末考试)以传统考试方法进行,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闭卷考试分AB卷,增加主观题。

4结语

外国文学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文学是本专业学生需掌握的重要一块,而外国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重要部分。同时在学习、研究外国文学的过程中树立的正确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将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内容的设计,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通过跨学科重新整合外国文学的教学资源,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全新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及时把本学科教学改革与实践引入教学,恰当处理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精选和优化,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具体学习内容中每章都有学习要求,每节都有学习提要和思考题,每章每节结束都有图表总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本章本节的内容。详细的学习辅导内容,不但有利于对本课程形成架构的认识和定位,对课程的了解更加深刻透彻,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次,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大胆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文化含量。注意本学科跨文化、跨学科的交叉特点,注意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自然科学等的联系,对外国文学现象进行跨文化研究、异质文化比较,在跨学科平台整合历史文化、绘画建筑、音乐歌剧、科学考古等知识。特别注意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与文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好外国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文化素养,达到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再者,在教学内容中,注意寻找契合点,培养学生的德育。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现代爱情观和古代观的比较,突出生命的意义,加强学生珍惜生命教育;如《伊利亚特》、《罗兰之歌》、《羊脂球》等加强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创建讲、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1创建开放性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课堂听学”模式下学生的被动学习状况,本课程以情境、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为基础,创建了讲、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图文并茂,绘声绘影,形成外国文学史的视听化教学。讲:学生讲课,培养学生学术意识和创新能力。根据课后的“作业与思考题”进行自学、尝试备课,并作好讲课准备,然后让这些学生登台讲解,师生一起品评。视:观看电影改编和美术作品,外国文学视听化。充分利用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电影改编视听资源将传统文字外国文学史教学变为视听外国文学史。听:欣赏音乐歌剧作品,回响外国文学天籁。充分利用西方音乐和歌剧改编视听资源,改变传统外国文学史教学的无声世界,营造外国文学音乐殿堂的氛围。读:阅读经典名著,把握外国文学精髓。按照外国文学史的演化规律,系统阅读外国文学3000年的经典名著,掌握外国文学的思想精华和艺术奥妙。写:撰写外国文学论文,增强研究水平。从视、听、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撰写外国文学论文,为深入研究打下学术基础,为写作毕业论准备。做:制作多媒体作品,提高信息素养。学以致用,人人动手,将课程内容用新媒体技术表现出来,制作多媒体教学作品,课堂展示,协作学习。编:改编外国文学名著,重新诠释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编剧,抓住外国文学原著的关键元素,进行戏剧改编的再创造,突出原著跨时代的母题意义和全人类性的普遍现象。演:演出外国文学课堂剧,与外国文学人物生活在一起。人人参与演出,展示才艺,体验角色,使外国文学充满现实生活感。

2.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1)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提倡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研究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浏览网络信息,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这种学习既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设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讲授中世纪文学,根据学生对骑士和骑士文学的兴趣,将骑士文学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研究。

2.3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归纳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使用多媒体资源呈现情境,导入教学,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章节提要和图表总结。

2.4进行创意性的即兴表演课堂剧

在期初时列出外国文学名著目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也可以学生自编、自演、自导剧目来体会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内涵。分成协作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实践汇报演出。

3改革考试方法,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改革传统考试方法,实行过程性评价和最终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和考核形式。过程性评价(平时作业)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内容包括学生课程小论文、阅读文学原著感想、多媒体作品、改编外国文学剧本、课堂剧演出、课程实践汇报、学习体会、演剧体会等。最终性评价(期末考试)以传统考试方法进行,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闭卷考试分AB卷,增加主观题。

4结语

外国文学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外国文学;现状;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119-02

在最新人教版语文教材选文中,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比例大约为5∶4∶1。其中,外国文学作品占到10%,这样安排的目的显而易见: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民族文学,让学生有深厚的中国文学素养;也要放眼世界,培养学生的外国文学素养。由此可见,外国文学是高中语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文本。但长期以来,受教育观念、应试教育、教师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被忽视,外国文学的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

1.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一直以来,中国文学作品都是中学语文课本的重头戏,外国文学都站在高中语文课本这个舞台的边缘。这种编排方式直接导致中学教师特别重视中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而忽略了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再加上很多教师文学知识陈旧,特别是对外国现代派小说知识缺失,对外国小说的各种类型及其特征认识不够透彻,这些都导致教师很难把握外国文学教学内容,有的老师遇到外国现代派小说干脆绕道而行,不作为,也无能为力。教师的忽视限制了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开展与发展。

2.学生阅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太少。教师不注重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自然会引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忽视。笔者最近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一所高中选取了100名高一学生,组织了一次关于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兴趣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约有60%的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感兴趣或希望进一步拓展阅读范围,但却很少有同学能说出5部以上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知名度较高的的外国文学作品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飘》、《简·爱》等,这些作品均没有被编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可见,青少年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是自学的,这是外国文学教学的失误。

二、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堪忧的原因

1.应试教育使外国文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属。应试教育的泛滥和高考的指挥棒无情地剥夺了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以说,高考升学率是各个高中追求的终极目标,教师为高考而教,学生为高考而学,教学内容的取舍以高考的要求而定,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高考。

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外国文学因为不是高考的重点而备受冷落。例如:普通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宁夏、海南卷)连续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都是中国小说,没有出现任何关于外国文学的考点,这就直接导致很多高中学校在安排选修课时直接删掉了《外国小说欣赏》一书。可以说,为了高考,很多高中老师随意取舍作品、把本应重点讲解的课文安排为自读课文的现象屡见不鲜。

2.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导致外国文学总是处在教学内容的边缘。当前仍有很多教师不能驾驭外国文学的教学。教师身上存在的教学目标偏差,教学思想僵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都直接导致不能够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内容、意义进行深入研究,误读颇多,无法抓住外国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教参中也往往多以政治眼光、政治倾向代替文学鉴赏,清一色的“阶级斗争,批判资本主义”来图解内涵丰富的外国文学外品。这种教学方法与西方丰富的人文精神,充满灵性的文学教育精神背道而弛,最终导致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误读,进而导致学生生命意识、文化意识的弱化和退化,使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至今在绝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学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策略研究

1.转变思想,尊重多元文化。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树立尊重文化的多元性的理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都是有所差异的,而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民族信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从中国传统的思维入手去考虑问题,不能将中国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强加到外国文学的教学中,用中国人习惯的理念去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只能片面甚至歪曲外国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尊重多元文化是正确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前提。

2.“对话”“迁移”,注重个性化阅读。《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话”和“迁移”理论,这两个理论对外国文学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话理论是将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有机结合的理论。教师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可以更好地深入文本的中心,实现对异域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有利于更积极地思考问题,更深刻地体会出外国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迁移,即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主题迁移到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来,或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之相对的文化概念融入到教学中来,在对比和比较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外国文化。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在传授外国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懂得求同存异,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3.教师表率,提高理论素养。新课标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再也不是简单地认识生字,理解新词,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而是要能够深入体会文本的内涵,讲求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探讨。文艺理论强调对于文本的分析,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适当地运用相应的文艺理论去解读作品,挖掘出外国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争取使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越来越精彩。

外国文学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技能要素;新型课堂;考核机制

社会发展需求决定了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社会发展程度越高,各种工作门类的分化必然更加精细,这就需要与此相适应的各种应用型人才来满足其需求。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因此,大学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当主动进行教育转型,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人才技能构成要素

研究者将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要素分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发展知识、综合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四大类;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要素分为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三大类;将新建本科院校所培养人才的素质结构要素划分为基础通用素质、专业智能素质、专业情意素质、综合素质四大类。[1]下面依此展开论述。

(一)在外国文学课上帮助学生获取四类知识

首先,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在大学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当中,实质上已经蕴含在中小学的学习过程当中,这些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外国文学课程的奠基性知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外国文学知识本身又是学习文学概论、文学创作、比较文学等课程的基础性知识。因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外国文学发生发展史、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名词术语等,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外国文学在应用型人才知识体系中又属于专业发展知识。同属于文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专业,就在于它有像外国文学这样标志专业方向的课程。在外国文学课上除了对外国文学现象进行一般的分析、鉴赏、评价之外,应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理解特定的文学现象,为自身的专业发展乃至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综合性知识是指在外国文学课上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整体上把握外国文学,运用在各门课程上所学到的知识、理论等来对外国文学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综合评判。工具性知识在外国文学课上主要是指教会学生查找、检索中外文相关文献、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等。

(二)在外国文学课上培养学生三类能力

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公共能力。公共能力属于一般能力,它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都不可缺少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学习思考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身心调适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2]在外国文学课上除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外,还应当注重公共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交流沟通能力和身心调适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的是教师、秘书等文职工作,需要经常性地与人交流,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身心调适能力既是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必要条件,也是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是培养专业能力。外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在该门课上培养专业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将外国文学知识、理论、概念、术语等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能够正确并且有一定独到见解地鉴赏、分析、评价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最后是培养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指在专业能力基础上通过强化学习与实践而形成的一种能够胜任职业岗位需求并能帮助进行职业转换、迁移的能力;是伴随专业兴趣、情感、态度、认同感、承诺感、使命感、责任感等专业精神日趋发展逐步形成的,是大学生未来“个性化”发展的需要。[3]学生职业发展、迁移不仅仅是就业与形式等课程的任务,在外国文学课堂上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找到自己的职业兴奋点,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一个规划。

(三)在外国文学课上培养学生的四类素质

首先是培养基础通用素质。基础通用素质包括良好的阅读、书写、倾听、口头表达等能力,还包括思维能力和自重、自信、自律等个人品质。其次是培养专业智能素质。它是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从事专门职业的活动过程中将知识与能力逐渐内化而成的一种带有专业特征的素质。第三是培养专业情意素质。它是指人们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性特征,主要包括专业兴趣、专业动机、专业情感、专业信念、专业承诺、专业使命感、专业责任感等。[4]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等不仅仅是思政课的任务,同样贯穿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最后是培养综合素质。它是基础通用素质、专业智能素质和专业情意素质在专业实践活动中融合、优化、提升而成的一种全面性素质,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等有机融合的结晶。[5]外国文学有着不同于我国传统文学的美学、道德等特质,在该门课上应当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评价,并将我国传统文学的审美、道德等观念与之进行辨别、融合,形成健康的综合素质。

二、当前地方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应用型人才技能构成要素,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设置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再到教学考核等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通常设置为:掌握欧美文学史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对外国文学现象、特别是具体作品的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这样的目标设置,主要问题在于没有突出关注学生对外国文学知识、理论等的实践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仍旧存在着教师眉飞色舞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师满堂灌,学生毫无发言探究权的现象。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外国文学课本来是一门很有趣味的课程,但是由于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拿学位而死记硬背教科书,在这种被动、机械的学习中文学的趣味消失殆尽了;文学课教学不仅要能够教给学生文学知识,同时还要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等,但是今天传授的文学知识无法有效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受,因而教学内容应从封闭走向开放,摆脱传统教学中确定的、封闭的、静态的知识体系,而应代之以无限的、开放的、动态的教学内容。[6]在外国文学课程的考核上也存在一定问题。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能够促进教育教学。但是与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相适应,在考核上也主要是以识记为主,考核一些死知识,而没有侧重从应用的角度来进行考核。主要考核方式仍旧是以笔试为主,而且命题陈旧,客观性试题居多,主观性试题较少,大多数都有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创新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利于对学生的文学阅读、鉴赏等能力的全面考核。同时,是不是某个同学书本上的知识记得好,考题答得好,就代表他的外国文学素养好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有的同学对外国文学作品可能阅读得比较多,但是对一些课本上的死知识却记得不怎样。这种情况下,当前的考核方式对后者来说是不公平的,也不客观。

三、构建外国文学新型课堂及考核机制

要构建外国文学新型课堂必须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及应用型人才技能构成要素重新设置教学目标。在目标设置上除了要求学生较系统掌握外国文学发生、发展与演进的历史概况,以及代表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等基本知识,阅读外国作家经典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外,还应增加实践应用目标。重设了教学目标,然后围绕目标构建外国文学新型课堂,主要在于创新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文科类课程的实践应用具有隐性,不及理工科课程那样突出。外国文学的实践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及写作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围绕这几方面进行培养。在外国文学新型课堂的构建上,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作品。外国文学重点作家作品较多,又大都是大部头的著作,和中国文学在审美情趣上有较大的不同,学生如果不读作品,何谈应用?具体说来可以在学生一入大学就开列出阅读书目,让学生提早阅读,打下基础。其次是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切切实实地以应用为主要目标开展教和学。学生应当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在阅读的基础上主动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对作品的人物、结构等作出分析评价,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讨论。教师要改变作为课堂主角的角色定位,而要成为一个参与者、课堂主持人,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睛性的发言总结。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已经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交流由学生进行,精讲由教师进行;但是精讲是针对学生自学中的问题、疑难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展开,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交流和应用则把部分教学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7]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相适应,外国文学教学考核也要做出调整。在过去的考核中比较注重的是终结性考核,而对过程性考核有所忽略。因此应当设计综合性的评价、考核。比如应当加大过程性考核的力度和在该考核在学科成绩中的分值。学生该门课程的总成绩应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阅读考核,即对学生是否真正阅读了或者阅读多少作品的考核。这可以通过读书笔记,随堂提问等方式进行检查;阅读考核可以结合作业布置进行。二是课堂考核,即学生课堂专题讨论参与度,学习态度等的考核。三是期末考试。期末试题应该加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考核,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降低对单纯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力度。总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外国文学教学从教学目标的设置、课堂过程的设计到考核机制都应该作出调整。这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协调配合才能实现这一转型。

外国文学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70-01

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民族文学,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学素养;也要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培养学生理解外国文化的能力。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教师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被轻视,甚至被忽视。可以说,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教材中的外国文学部分地位在不断降低。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学修养为主,培养外国文学修养为辅。外国文学作品是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从目前教学实践来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从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安排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学作品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这就使得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中国文学作品教学上,对外国文学作品不够重视。而且有的教师自身文学知识储备不够,对于外国文学一知半解,缺乏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认识与理解能力。这些都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方向,有的教师甚至直接忽略,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外国文学教学质量与教学素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了解的外国文学作品太少,对外国文学作品缺乏了解,这有一部分是由于教师平时不注重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而引起的。我们从教材可以看出,一些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并没有编入到教材中,很多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都是通过自学。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外国文学教学的开展。

二、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堪忧的原因

1、应试教育使外国文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属。应试教育的泛滥和高考的指挥棒无情地剥夺了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外国文学因为不是高考考点而备受冷落。例如:普通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宁夏、海南卷)连续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都是中国小说,没有出现任何关于外国文学的考点,这就直接导致很多高中学校在安排选修课时直接删掉了《外国小说欣赏》一书。可以说,为了高考,很多高中老师随意取舍作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2、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导致外国文学总是边缘教学内容。虽然新课改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13个年头,但是仍有很多教师没有真正改变教学方法。很多教师身上仍存在的教学目标偏差,教学思想僵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这些都导致教师不能深入地挖掘外国文学作品在深层思想、文化内涵、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价值。

三、如何扭转外国文学教学现状

1、转变思想,尊重多元文化。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树立尊重文化的多元性的理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都是有所差异的,而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民族信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从中国传统的思维入手去考虑问题,不能将中国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强加到外国文学的教学中,用中国人习惯的理念去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只能片面甚至歪曲外国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尊重多元文化是正确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前提。

2、“对话”“迁移”,注重个性化阅读。《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话”和“迁移”理论,这两个理论对外国文学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话理论是将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有机结合的理论。教师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可以更好地深入文本的中心,实现对异域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有利于更积极地思考问题,更深刻地体会出外国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迁移,即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主题迁移到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来,或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之相对的文化概念融入到教学中来,在对比和比较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外国文化。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在传授外国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懂得求同存异,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3、教师表率,提高理论素养。新课标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再也不是简单地认识生字,理解新词,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而是要能够深入体会文本的内涵,讲求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探讨。文艺理论强调对于文本的分析,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适当地运用相应的文艺理论去解读作品,挖掘出外国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争取使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越来越精彩。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这些弊端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接受,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多元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构建。面对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理论素养,力争实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目标。

综上所述,外国文学是每个国家的代表,把外国文学放到高中语文的课本中,无论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还是掌握文化思想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教育的体制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对外国文学的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障碍。在学生为了考试分数学习的情况下,最大范围的去了解和掌握外国的精髓,提高教师的外国文学教育等问题,要解决这些的难题,日后必须要不断地去探索、分析和研究,找出一个合理科学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王 丹,赵大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09(05).

[2] 宋德发.高校文利一教学l一大关键词―以《西方文学史》的教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9(02).

[3] 朱晓红.中学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方法探讨[J].文学教育(下),2008(10).

外国文学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我国的语文教材建设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自我完善的历程。新中国成立,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刚刚步入正轨,不久就爆发了,1978年以后语文教学得以拨乱反正,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时代的发展,需要能体现时代精神的语文教材。但是20世纪80、90年代的中学语文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都存在许多不足,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这时期,出现了关于语文教育的种种论调,进而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改革。面对种种的责难,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对中小学教学大纲的修订迫在眉睫。2000年新的教学大纲诞生,从而也掀起了语文教材的改革。根据新的大纲要求,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六册)”的名义出版的新教科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遵循这一理念,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加强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异域文化的窗户,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因此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自20世纪20年代进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已有近百余年的历史了,它的发展经历了一条坎坷之路:“由少到多、由粗到精、由单一到多元,由工具性到人文性,由不自觉到自觉,直到在大纲中明确规定所选外国作品的比例及具体的阅读推荐篇目为止,实现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①从192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第一套中学白话文教材《白话文范》(共四册,洪北平、何仲英编撰),选有四篇外国文学作品开始,外国文学作品进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建国后,我国的语文教材经历了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历程,虽历尽坎坷,但外国文学作品始终在教材中占据一定的分量,而且比例越来越重。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为例,1992年版初中语文试用版教材中外国文学篇目17篇,所占比例为7.5℅;2000年秋初中语文试用修订版教材中外国文学篇目28篇,所占比例为15℅;2001年标准实验版教材中外国文学篇目41篇,所占比例为24℅。比较三个版本可以看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语文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从数量上可以说是大大增加;其次是体裁、题材丰富了。外国文学作品无论从国别、文章体裁、题材、风格流派、时效性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作品拓展到社会伦理、科普读物等多个方面,国家也由苏俄扩展到欧美亚,而且更偏重于19、20世纪的选文。三个版本中外国文学作品相同的篇目仅有7篇,《最后一课》、《皇帝的新装》、《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现行标准实验版教材中:从作品的来源国家来说,美国10篇,法国7篇,英国5篇,俄国4篇……,不仅比例发生很大变化,还选有黎巴嫩、奥地利、日本、印度等国家的作品;从入选作品风格流派来说,除了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外,还有一些浪漫主义诗歌,哲理性散文等等,散文性作品在标准实验版中占据相当大的分量,如《我的信念》(玛丽•居里)、《莺》(布封)、《被压扁的沙子》(阿西莫夫)、《哨子》(富兰克林)等等;从入选作品的内容上说更是哲学、科学、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体现了与时代的紧密联系。 现行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强调人文素养。它以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增加了外国文学名著导读,节选精彩的片段供学生欣赏,并给出一定的阅读指导,设置一些探究性思考题,是较1992年版语文教科书的一大变化。如:《鲁宾孙漂流记》、《名人传》、《培根随笔》、《简•爱》等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思考,对学生文化素养、个性的提高和健全的人格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语文学习的观点也产生了冲击,这才有了现今语文教材选材的重大变化。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中就有“关心当代文化生活,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论述。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外国文学的教学。教材的变化,给中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现有的考试制度使得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比较尴尬的状况,课程改革了,但是最终体现教学成果的还是分数。 有论者曾经做过中学生课内外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还是很感兴趣的,但是外国文学课外的阅读量很少,同时教师在解读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时,大多采用“文章教学法”,甚至有的教师还认为“经典名著”对中学的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帮助,对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略讲或者选讲,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有效调动,自主性阅读没有能够体现。这些都是现今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现行教材的教参在对作品的解读从观念上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可以说跳出“用政治眼光关照文学”②的思维模式,不再拘泥于现成的说法,而是向学生提供多种的阐释。但从教师角度看,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以及外国文学知识在考试中所占比例小,导致多数老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对待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上只能是重“知”而不重“识”。大多数教师认为外国文学作品与本国文学作品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什么区别,在教学中只注重讲解字词和文学常识,要求学生死记外国作家、作品客观知识,以应付考试中的文学常识题,在解读前就已经把充满个性、饱含多重含义的作品解读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放弃了文学对学生美的情感熏陶。同时由于师范院校本身外国文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诸如课时量的减少等等原因,导致培养出的中学教师外国文学的素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而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对待一些近现代的外国文学作品选讲或者略讲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面对学业的压力,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没有真正去理解作家透过作品所表现出的对他们时代的生存状态的思考,生存方式的求索,留下的也仅仅是一种“异国情调”,也仅仅是学一篇是一篇,很难对外国文学作品形成整体感知,与教材编写者的初衷相去甚远,学生没有真正从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中获得知识的、情感的、审美的教育。#p#分页标题#e# 三、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策略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如果不能对外国作品具有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那么又怎么会引导学生来重视这个部分呢?那么对学生的培养与发展就是打了折扣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与学生的终身发展、健全人格又从何谈起呢?培养学生‘尊重与理解多样文化’,使他们了解世界、放眼世界的目标岂不成了空谈?再好的目标,再经典的文本,如果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落实,那么一切无从谈起。”③从目前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要走出目前的状况,首先要转变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一样,都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虽然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内容仅占五分之一的份量,但它同样担负文学教育的任务,不能因为篇目少,考试份量少,就忽视了它。在20世纪初,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传播首先在青年学生中得到有力的支持和发展,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运动。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面向世界,更多更好地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这无疑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时展的一个窗口,也能更好的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内在综合素质,真正意义上去实践素质教育。 其次,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文学修养,特别是外国文学素养。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愿讲解外国文学作品,讲得浅略,很大原因是自己外国文学素养不足。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大多来自大学时期的学习和教学参考书。由于大学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诸多因素,很多学校对于20世纪文学几乎没有课时进行教学,如东方文学,很多师范类大学甚至没有开设课程,致使所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师对外国文学现今的发展状况没有深入的了解。 另一方面由于初中语文教师工作量相当大,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外国文学知识的积累,无法跟随时代的发展更新自己的知识,因此无法适应现今新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对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丰富补充外国文学知识,加强外国文学理论的学习,随时关注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才能像讲授中国文学那样得心应手,才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去启发学生和开拓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教材编写者的初衷,达到“关心当代文化生活,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要走出困境,除了教师因素以外,还存在教育观念、教材体系、考试制度等等深层次的因素。特别是考试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影响,虽然教学大纲不断修改,教材也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应试,为了出成绩,外国文学选材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往往被肢解、被曲解。对于当下初中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尴尬局面,唯有改变当前应试教育的模式,使素质教育真正得以贯彻施行,才能有利于外国文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才能真正激发初中生学习外国文学的热情,才能真正给他们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

外国文学课程总结范文第7篇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自20世纪20年代进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已有近百余年的历史了,它的发展经历了一条坎坷之路:“由少到多、由粗到精、由单一到多元,由工具性到人文性,由不自觉到自觉,直到在大纲中明确规定所选外国作品的比例及具体的阅读推荐篇目为止,实现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①从192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第一套中学白话文教材《白话文范》(共四册,洪北平、何仲英编撰),选有四篇外国文学作品开始,外国文学作品进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建国后,我国的语文教材经历了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历程,虽历尽坎坷,但外国文学作品始终在教材中占据一定的分量,而且比例越来越重。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为例,1992年版初中语文试用版教材中外国文学篇目17篇,所占比例为7.5℅;2000年秋初中语文试用修订版教材中外国文学篇目28篇,所占比例为15℅;2001年标准实验版教材中外国文学篇目41篇,所占比例为24℅。比较三个版本可以看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语文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从数量上可以说是大大增加;其次是体裁、题材丰富了。外国文学作品无论从国别、文章体裁、题材、风格流派、时效性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作品拓展到社会伦理、科普读物等多个方面,国家也由苏俄扩展到欧美亚,而且更偏重于19、20世纪的选文。三个版本中外国文学作品相同的篇目仅有7篇,《最后一课》、《皇帝的新装》、《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现行标准实验版教材中:从作品的来源国家来说,美国10篇,法国7篇,英国5篇,俄国4篇……,不仅比例发生很大变化,还选有黎巴嫩、奥地利、日本、印度等国家的作品;从入选作品风格流派来说,除了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外,还有一些浪漫主义诗歌,哲理性散文等等,散文性作品在标准实验版中占据相当大的分量,如《我的信念》(玛丽•居里)、《莺》(布封)、《被压扁的沙子》(阿西莫夫)、《哨子》(富兰克林)等等;从入选作品的内容上说更是哲学、科学、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体现了与时代的紧密联系。现行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强调人文素养。它以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增加了外国文学名著导读,节选精彩的片段供学生欣赏,并给出一定的阅读指导,设置一些探究性思考题,是较1992年版语文教科书的一大变化。如:《鲁宾孙漂流记》、《名人传》、《培根随笔》、《简•爱》等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思考,对学生文化素养、个性的提高和健全的人格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语文学习的观点也产生了冲击,这才有了现今语文教材选材的重大变化。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中就有“关心当代文化生活,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论述。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外国文学的教学。教材的变化,给中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现有的考试制度使得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比较尴尬的状况,课程改革了,但是最终体现教学成果的还是分数。有论者曾经做过中学生课内外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还是很感兴趣的,但是外国文学课外的阅读量很少,同时教师在解读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时,大多采用“文章教学法”,甚至有的教师还认为“经典名著”对中学的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帮助,对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略讲或者选讲,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有效调动,自主性阅读没有能够体现。这些都是现今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现行教材的教参在对作品的解读从观念上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可以说跳出“用政治眼光关照文学”②的思维模式,不再拘泥于现成的说法,而是向学生提供多种的阐释。但从教师角度看,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以及外国文学知识在考试中所占比例小,导致多数老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对待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上只能是重“知”而不重“识”。大多数教师认为外国文学作品与本国文学作品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什么区别,在教学中只注重讲解字词和文学常识,要求学生死记外国作家、作品客观知识,以应付考试中的文学常识题,在解读前就已经把充满个性、饱含多重含义的作品解读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放弃了文学对学生美的情感熏陶。同时由于师范院校本身外国文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诸如课时量的减少等等原因,导致培养出的中学教师外国文学的素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而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对待一些近现代的外国文学作品选讲或者略讲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面对学业的压力,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没有真正去理解作家透过作品所表现出的对他们时代的生存状态的思考,生存方式的求索,留下的也仅仅是一种“异国情调”,也仅仅是学一篇是一篇,很难对外国文学作品形成整体感知,与教材编写者的初衷相去甚远,学生没有真正从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中获得知识的、情感的、审美的教育。

三、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策略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如果不能对外国作品具有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那么又怎么会引导学生来重视这个部分呢?那么对学生的培养与发展就是打了折扣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与学生的终身发展、健全人格又从何谈起呢?培养学生‘尊重与理解多样文化’,使他们了解世界、放眼世界的目标岂不成了空谈?再好的目标,再经典的文本,如果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落实,那么一切无从谈起。”③从目前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要走出目前的状况,首先要转变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一样,都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虽然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内容仅占五分之一的份量,但它同样担负文学教育的任务,不能因为篇目少,考试份量少,就忽视了它。在20世纪初,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传播首先在青年学生中得到有力的支持和发展,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运动。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面向世界,更多更好地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这无疑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时展的一个窗口,也能更好的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内在综合素质,真正意义上去实践素质教育。其次,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文学修养,特别是外国文学素养。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愿讲解外国文学作品,讲得浅略,很大原因是自己外国文学素养不足。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大多来自大学时期的学习和教学参考书。由于大学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诸多因素,很多学校对于20世纪文学几乎没有课时进行教学,如东方文学,很多师范类大学甚至没有开设课程,致使所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师对外国文学现今的发展状况没有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由于初中语文教师工作量相当大,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外国文学知识的积累,无法跟随时代的发展更新自己的知识,因此无法适应现今新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对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丰富补充外国文学知识,加强外国文学理论的学习,随时关注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才能像讲授中国文学那样得心应手,才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去启发学生和开拓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教材编写者的初衷,达到“关心当代文化生活,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外国文学课程总结范文第8篇

世界文学融合了中国的古代文学。近代文学以及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学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科学研讨方法,从而进行组织以及描述。中国文学史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在世界文学中,各个民族与地区的文学并没有等级之分,其中也包括中国文学。但是,从当前我国高校开设外国文学的现状出发,并没有将中国文学囊括在内。在文学内容上,主要讲授的是除中国以外的民族及地区文学。从系统上来讲,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主要是对等关系,而非包容关系。因此可以看出,世界文学包含外国文学。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世界各个民族以及地区的文化也将会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在文化环境相互交融的阶段,世界文化的普遍性程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这种形势下,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势必将汇入世界文学的海洋中,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共同体。由此可知,立足与学科角度,外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因此,用“外国文学”来形容目前我国各个高校开设除中国以外的各民族及地区的综合性文学课程,具有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二、外国文学学科的特征

通过分析整个外国文学的发展历史,笔者总结外国文学学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文学范畴内,外国文学学科与各个民族及地区文学是相互联系的;在语言学范畴内,外国文学学科与各个民族及地区文学是相互区别的。外国文学学科主要是建立在汉语的基础上,从而讲授各个民及地区的文学史。实质上,这种现状肯定了汉语的作用,汉语作为翻译文本的前提,是各个民族及地区文学的沟通桥梁。在中文学科综合文学史课程中,充分体现了外国文学学科的独特性。从整体上来讲,在文学范畴内的相互联系和在语言范畴内的相互区别,彰显了外国文学学科的独特特征。第二,外国文学学科对各个民族及地区文学具有普遍参照意义。外国文学主要建立在对各个民族及地区文学史实的基础上,凝聚了各个民族、地区以及时代文学史的精髓。因此,在研究与考察的过程中,要结合相应的文学史实,树立“总体文学”观念。

外国文学学科从整体上来讲,主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外国文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某一语种的特定文学现象,汇聚了各个民族及地区文学的相互关系;二是各民族及地区文学的发展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将会产生碰撞、参照以及融合。第三,外国文学主要以比较分析方法为研究基础。事物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随着各个民族及地区的不断交往以及合作,其文学的形成必然具有联系性,因此说明其文学同时也具有可比性。由此可知,在研究某一民族或地区的文学时,必然要综合“总体文学”的内涵,积极运用比较研究法,从而具体阐述其存在的相关性。换言之,在研究中国文学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这种文学研究分析方法,在结合外国文学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对比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从而对整体中国文学的发展能够形成全面、系统的框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外国文学融合了世界文学的终极理想,即包容性。因此,外国文学肩负着完善世界文学理论的伟大使命。所以,外国文学要充分发挥文学史实的聚合力量,积极探索更深层次的世界文学理。

三、外国文学学科的意义

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文学在人类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而言,文学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文学作为人类表达自身感性以及理性认识的主要方式,是一种独特的意向性存在。在这种形成自身文化的过程中,具有一种精神价值取向;第二,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同时也是人们实现超越自我以及完善自我的有效心理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精神性价值的文学艺术;第三,文学文本具有多义性、稳定性以及丰富性,对人们的思想情绪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人文情怀也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从整体上来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启蒙功能以及情感慰藉功能。由此可知,外国文学这种囊括了世界各个民族以及地区文学精华的具有普遍观照意义的文学,提高了人文素养,加快了民族与世界的融合,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划。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历史,在汉朝末期吸纳了印度佛教文化,在清末民初也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渗入,中国文学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对此,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意义深远。例如鲁迅的《文化偏至论》中,详细阐述了外国诗歌的科学内涵,指明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根本途径,即要有博怀,积极吸纳外国文学的精髓。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郭沫若借鉴了泰戈尔、惠特曼的文学成就,茅盾也拜读了左拉与托尔斯泰,这些中国文学巨人受到了外国文学的熏陶与滋养,由此产生了中国的新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积极吸纳外国文学的营养。王蒙把俄苏文学作为的精神食粮,刘震云积极模仿福克纳的文学巨作,同时在中国文坛上还出现了诸多这样的作家,例如余华、王朔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外国文学学科在人类的文明史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外国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具有完整性的学科,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加快各个民族以及地区的相互交流,对世界文学的发展更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因此,在现阶段,要全面理解以及掌握外国文学学科的内涵、特征以及意义,从而促进世界文明的不断进步。

外国文学课程总结范文第9篇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上,如果达不到与时俱进,就会被学生所忽视。按照目前的课程教学标准,教师传授知识主要是以教学引导的方式,将学生放置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知识需求为主。从目前外国文学的教学状况来看,教师往往会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讲授大量的文学知识,学生在被动听课的同时,并没有发挥思维想象的空间,虽然外国文学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采用了各种教学技巧,以给予学生发挥思辨能力的空间,但是其对于外国文学知识的理解却无法达到文学审美的高度。此外,外国文学课程是中文专业的选修课程,学生在课外时间一般会着意巩固主课的知识,而对于选修课程则不会过于重视,那么提高外国文学的教学质量,以使教学计划能够高效率地完成成为了一种必然。

从课程考察的角度来看,外国文学课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学生要接受考查以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由于考查的内容更偏重于文学知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寻找捷径。他们对于外国文学作品也仅限于熟悉,而不会过多地深入领悟和思考。背诵课堂笔记和到图书馆查找各种类型的考试题代替了阅读原著。外国文学的知识考查成为了一种模式化。在毫无欣赏意趣,同时又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使学生对于这门课程越来越忽视,甚至于有学生认为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以及欣赏外国文学课就是一种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2外国文学的多媒体教学实践

随着校园网络的建立,网络教学作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通过网络的虚拟教师来实施教学内容的。

2.1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外国文学教学当中的重要性对于文学和艺术的欣赏,长期以来都是以语言和文字作为欣赏的途径。现在是信息化社会,各种的电子产品充斥着各个领域,图文并茂的动态文学表达成为了现代社会文学欣赏的主流。在这种社会环境的感染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已经不再拘泥于那种沉默式的文字交流和简单的语言沟通,而是更多地需要通过多变的表达方式。迎合大学生的心理取向和对于事物的接受程度,高校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了多媒体视听设备,并将校园网络充分地运用起来,以吸引学生对于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2.2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可以提升艺术审美效果在校园网络上创建外国文学教学空间,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不会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并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成分交流。教师可以首先将下一次外国文学教学课程教学计划在外国文学教学空间中,并提出一些要求。学生接受到通知之后,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围绕着教学技术搜集相关的准备材料并进行整理。以外国喜剧作品《哈姆雷特》教学内容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这部作品的资料,同时还要寻找一些《王子复仇记》的资料。要求是将两方面的资料进行对比。鉴于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那么教学课堂就在学校的计算机中心来完成。学生可以将自己所搜集整理后的资料传送到教师制定的教学平台上。之后,外国文学教师可以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为课堂的参考资料进行展开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的进度交替地播放《哈姆雷特》和《王子复仇记》片段,以带动起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情感。这种动态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令学生对于《哈姆雷特》的教学内容深有体悟,而且还会以比较的方式加深外国文学的理解。以多媒体技术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所获得的这种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无法实现的。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如果对其进行人为地分隔,就会导致其艺术效果大打折扣,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片段,而无法从宏观的角度达到整体的艺术审美效果。

2.3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可以扩展课堂教学内容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非常大,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都调动起来,并不需要教师亲自板书,因此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学生需要的教学知识,教师只要共同网络传递就可以了,方便而快捷,而且不会出现信息丢失的现象。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在进行实施引导教学,其引导方式就是采用多媒体技术。比如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讲授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授课教师可以在网络授课空间中展示哈代的图片,请学生根据自己对于哈代的了解阐述哈代在所创作的作品中,关于人物塑造的特点,并引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针对的教师的提问,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快速地搜集相关的信息,经过整理之后,对于哈代以及其作品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并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回答教师的问题。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环节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应用多媒体技术,这些辅助教学环节可能在不到15分钟的时间就已经结束了,并且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已经不再局限于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内容本身,而是对于相关的知识和内容都有所延伸,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3外国文学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研究

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使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被完全抛弃,而是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应学生的需求而将教学模式加以完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教学被放置到相对次要的地位,并且被巧妙地通过多媒体课件表达出来,使学生不但感觉到理论知识的乏味和难懂。教师原本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其主要的作用是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氛围,以利于激发起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的积极性,并挖掘其对于外国文学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三位一体”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即利用网络教学来完成课堂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的的教师集中讲解,对于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并接受教师的品评,这种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受到了广泛地关注。目前来看“,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案堪称是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的一种优化教学方案,其可以使外国文学教学实现自主化学习,从而使这一学科的教学进一步突出了专业化的特点,教学模式上更趋于个性化。

从外国文学教学模式的特点上来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迎合了外国文学的教学特点,而且在教学上,可以在网络虚拟的教学平台展开教学而不受时空的限制。外国文学教师已经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知识的评价者,将整个的课堂教学过程在其引导下贯穿起来。另外,在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极具灵活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会出现一些与教学计划相背离的情景出现,此时教师就需要合理地将这些“小插曲”充分地运用起来,并将其巧妙地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所强调的是将学生作为对于外国文学知识的认知主体,教师的作用是促进对于学生吸收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使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具有实践性和可操性。也就是说,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过媒体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爱国文学的学科具有其特殊性,其既是知识的集合体,也是艺术性的欣赏作品。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接受文学知识,就需要教师提高课堂情境的感染力,或者是以旁征博引的方式,也可以利用学生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好奇心,将学生对于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从原理上来解释,“三位一体”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构制出来的,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下,能够促进教学计划顺利完成。4总结综上所述,鉴于传统的外国文学课教学模式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辅助教学,不但能够为课堂教学创设活跃的氛围,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

外国文学课程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改革

外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外国文学时间跨度 极大,从远古至当代,上下几千年;内容极为丰富,欧美、亚非文学无所不包。课程容量其他课程无法比拟 ,外国文学教学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偏少,再加上文化上的隔膜,背景知识缺乏,外国人名难记等,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外国文学 教学造成很大困难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能让学生对外国文学有比较全面 的认识 和了解,又达到 教书育人的目的,我们对这个问题 进行 了认真 的 思考和深入的探索,并在教学实践 中进行 了一些 尝试,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 。

―、注意引导 培养兴趣

要搞好外国文学教学,当然首先 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这是前提。在此基础上,第一要解决学生对外国文学的认识问题 。据调查,入大学前曾阅读过一定数量外国文学作品的学生为数很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了解中学课本上的几篇外国文学作品。入学后,他们对外国文学的认识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对外国文学不感兴趣,觉得不学也无所谓;二是认为外国文学作品读不懂,难以理解;三是觉得外国文学很新奇,渴望有更多的了解。针对这些情况,关键要增强他们对外国文学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给他们开阅读书目、检查读书笔记,让他们互相交流读书经验和心得体会。

二、改革教学内容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邓小平早就指出中国教育要“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今天,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吸取其他民族的精神财富,洋为中用,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和我国的文化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外国文学是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的一扇窗户。学习外国文学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开阔我们的胸襟,但是,外国文学浩如烟海,这就需要老师有所取舍,当然首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大纲是粗线条的, 而 我们的外国文学教材大多体例陈旧、套话太多,充满着陈词滥调,缺乏个性。比如讲到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几乎每个作家都要提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于连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拉斯蒂涅、杜洛阿、包法利夫人、高老头、葛朗台、安娜等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但是对他们独特的个性、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则几乎不讲。

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首先抓课程体系建设,适度压缩基础课时(一学年,108课时),增加选修课课时。专业选修课涉及的内容,基础课只做简略介绍,并提醒学生欲想深入了解,可选修有关课程。我们目前已经开除和准备开出的选修课有:比较文学概论、西方文论、东方文学专题、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专题、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专题、美国小说史、福克纳小说研究、西方文学思潮、西方文化概论、现代主义文学专题等。

第二,注重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主要是抓两头,带中间。也就是首先把古希腊罗马文学、文化和希伯莱文化当作重点中的重点来讲,因为它们是整个西方文学、文化的源头,后世的文学无不受其影响,后世的文化又是由此发展演变而来。第二是加强和突出二十世纪文学的内容,因为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普遍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另外,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整体把握,比较研究。也就是注意外国文学的纵向联系和横向比较,把东西方文学放在对等的位置进行观照,理清各种文学流派、文学思潮之间的关系,点、线、面结合,使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发展有总体认识。

第三,注意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目前,外国文学研究者的队伍不断壮大,大量观点新颖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老师应把这些成果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学的研究现状,深入到学科前沿,为他们以后的毕业论文选题、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我们还通过开专题讲座来开阔学生的视野,配合外国文学史教学。专题讲座由本系老师主讲,不定期举行,或者应学生的要求举行。近年来,我们举行的专题讲座主要有《莎士比亚戏剧欣赏》、《〈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西方现代派小说技巧探析》、《福克纳与美国南方文学》等。

三、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我们的外国文学教学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第一,对作家生平、时代背景、作品情节讲得过多,导致学生理性思维欠缺;第二,注重社会分析,对作品的思想内容 、思想意义讲得过多,从文化 、美学等方面多视角观照作家作品则显得 不够,很容易 造成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片面认识;第三,重讲授知识, 忽略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第四,孤立看待文学现象,整体把握不够,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欠缺,导致许多学生听完课之后仍然理不清外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各种文学流派的演进、嬗变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更是摸不着头脑,只简单地记住了几个作家和几部作品的名字,独立分析、评价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 现象的能力很差。学生基本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

中国传统观念中,老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很少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今天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把知识教育、品德教育、能力培养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培养出厚基础、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外国文学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激发 学生的学习 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为此,我们更新观念,贯彻学生本位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对重要作家、重要作品、重点、难点多讲、精讲,对学生容易理解内容少讲,甚至不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如下几种方法:

(一)多视角、多种方法解读、分析作品。 我们分析外国文学作品惯用的方法是社会历史文化批评,这远远不够。现代生活条件下,文学已具有许多新的非传统的功能,它与生活状况、世界状况的关系日趋复杂。因此,我们要提倡角度与方法的多样化,既要运用传统的社会历史、实证、心理等方法,又要运用人类学、符号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等研究方法。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思想,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决不能把一种方法绝对化,把它看作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们应当因对象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正如马克思所说:“不仅探讨的结果应合乎真理,而且引向结果的途径也应当是合乎真理的,真理探讨本身应当是合乎真理的,合乎真理的探讨就是扩展了的真理。”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有“诗无达诂”的说法,即是说在文学批评中 没有大家完全一致公认的阐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读者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西方人常说的“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多种方法分析同一部作品,比如在分析《哈姆雷特》时。我们首先向学生介绍关于哈姆雷特评论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思虑过多,行动不足(柯勒律治);2、智力过于发达,而行动力量被智力麻痹了(歌德);3、本质上是强有力的人,但由于理想和现实不相适应,造成暂时的意志薄弱,其性格经历了“幼稚的、不自觉的精神和谐”、“不和谐与斗争”和“自觉的精神和谐”三个阶段(别林斯基);4、哈姆雷特是个人主义者、怀疑主义者、思想与意志相分裂(屠格涅夫);5、哈姆雷特洞悉事物本质,领悟真理的人,他知道这个世界根本就是丑恶的、无意义的,那么自己的行动就显得可笑或可耻,于是便陷入痛苦的厌世之中,而无行动(尼采);6、是一个具有恋母情结的典型(弗洛伊德);7、人文主义者典型(国内教材普遍认可的观点)。然后,我们对各种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认为哈姆雷特形象可以从三个层次上理解:1、复仇王子;2、重整乾坤的人文主义者;3、人类迷惘与痛苦的象征,思想者与探索者。这样以来,就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对莎士比亚的戏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运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课堂教学。 外国文学名著中有许多作品 被改编成电影 、电视剧,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红与黑》、《雾都孤儿》、《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复活》等,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所以在讲到这些作品 时,我们就给学生放录像,同时让他们比较原著与录像之间的区别。我们还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课件制作上,我们力求简洁、生动,把外国文学史知识、作品分析与影视经典画面、图片、音乐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一来课件就使刻板的知识视觉化、形象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三)组织讨论。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前人观点提出质疑。 我们经常把学术界不同的观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课下查阅有关资料和书籍,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理解 能力也有差别,讨论能 互相启迪,思想 在撞击中产生火花。大多数学生感觉这种方式使他们有很大收获。

(四)角色朗读和名剧改编。 在讲到外国戏剧作品时,我们经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角色朗读,让学生课前熟读作品,然后选剧本中最有戏剧性的一场或一幕,选几个学生分别朗读不同人物的台词,形成对白,学生的朗读往往声情并貌,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二是把某个作家的剧本进行全本改编,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利用课余时间演出。最后再由老师分析、讲解。

(五)学生试教。 我们选一到两个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查资料、找参考书,写出教案,老师检查之后,学生走上讲台试教,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为以后走上中学讲台打下了基础。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主要采取 小论文训练的方式,老师可以每隔三到四周给学生布置一篇小论文,字数不要求多,选择一些外国文学史上有争议的问题、一部复杂作品的主题 、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如《神曲》、《浮士得》、《荒原》、《城堡》、《喧哗与骚动》等作品的主题,哈姆雷特、堂吉可德、于连、安娜等人物形象都永远具有讨论的价值和意义。小论文训练既对学生学习外国文学有很大帮助,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改革考核方式。我们在学生成绩评定上,采取的方式是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三十 ,包括作业、小论文及讨论、试教的综合表现。期末考试占总评的百分之七十,期末试卷增加主观性试题、综合分析题的分值,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英国教育家洛克强调:“一个只要科学不要人文精神的人,是只有知识没有智慧的人。”外国文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甚至也不是训练学生学会理解、分析、评论外国文学作品,而是培养、滋润学生的人文精神。外国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人文精神,对人的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究,是西方文化的传统,也是西方文化演变的内在动因,决定了西方文学也自始自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贯穿着深沉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的西方文学也因此显示出身后的人性意蕴和文化内涵。在远古的希腊神话中就充满了人本主义思想,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尊严、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赫拉克勒斯、阿基琉斯的人生抉择实际上体现了人要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阿波罗的德尔福神庙中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反映了希腊人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打出以人性反对神权的打旗,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对人的理性高度赞扬,当代思想家萨特等人对人的存在、人的自由的深刻思考都是西方文学中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突出和强调人文精神对大学生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敢于探索和创新的勇气,对大学生成人成才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对外国文学教师而言,教学改革永远是一个常新的课题。

上一篇:平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英语精读课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