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命,彰显语文教育的真谛

时间:2022-10-21 03:07:52

感悟生命,彰显语文教育的真谛

摘 要: 懂得感悟生命,以人性之美来体味文学的深刻内涵,以情感的共鸣彰显教育的真谛,教育才会迸发活力,与时俱进。教育源于生命,只有顺应生命的本性,才能促进生命的发展。所以,敬畏生命,体现出教育的基础伦理,是教育的最佳境界。成功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带领学生品味生命之花的绚丽与夺目。教学中的“生命在场”应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感悟生命,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 语文教育 感悟生命 人性之美 真谛

一、有情,才有生命,才有教育。

走进学生的心灵,分享学生的喜悦,分担学生的痛苦,欣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真心相交流,以真情相沟通,调动学生心底的情愫,使学生真正体味到语文本是处处留心皆有情,语文就是生活的凝练,是生命的再现,使“生命在场”的教育理念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尊重生命、关注生命、善待生命、理解生命,才能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的本色,提升师生的生命意识。彰显人性的语文教学不再因枯燥乏味、难以琢磨而被拒千里之外,也不再因身为国语、无须深究而被称之为“皮肤科”。生命相通、情感相融使语文更具有生命的活力。情,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以人性之美来感悟生命。

课堂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阵地,更要成为绽放生命之光、迸发生命激情的在场。情满《乡愁》。乡愁作为一种伟大的情愫,是来自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深情的朗读,悱恻的情感,拳拳赤子心,不禁让我们感受拥有母爱的幸福,深切体味到诗人远离“大陆母亲”怀抱的苦楚。声情并茂地朗读,使每个学生都深深地沉浸在对母亲的感恩之中,真正理解母亲是儿子爱的源泉、情的寄托。“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当失去时才去后悔没有珍惜……所以,父母教,须敬听。请学习公益广告中的小男孩,“妈妈,我也要为你洗脚。”稚嫩的语言,高尚的情操。

关照每一个生命,坚决捍卫他们的尊严,给予他们尊重,这就是对他们生命的保护。与学生交谈,使人充实;看学生进步,使人高兴;看学生成长,使人骄傲。借助情绪的感染,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质的飞跃。

二、现行语文教育存在不足。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全面、和谐、可持续的,而不应仅顺应应试教育,只注重学习质量,而忽视了人性的教育。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应是现行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反思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了生活色彩,学生生活缺失了语文素养,即生命意识不在。那么,人文教育又从何谈起呢?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语文课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生命意识,而一味地去套用知识模式;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变得沉重而凝滞,沦为一种得分的工具;在效率至上的追求下,语文删去陶冶与润色,失去活力而直奔主题。阅读也不再用心去感悟,用情感来迁移,而成为一种被动,学生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套用固有的思维模式,结合相应的文章主旨。他们不知道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不知道学好语文的根源在于生活,这就是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的结果。没有生活,就没有了语文的价值再现;没有生活,学生的语文学习也缺失了活力。没有生活的语文,变得苍白无力。所以,语文学科成了“皮肤科”,忽视了语文是百科基础,忽视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忽视了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

三、感悟生命,使语文课堂体现人性教育。

语文是对生命的赏析,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人格追求。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从而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加阅读时间,扩大阅读视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生活的积淀,可以通过间接的阅读来开阔文化视野,借鉴他人的生活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感知,为感悟生命、提升语文素养打开另外一扇门。在语文教学中开设阅读课,阅读《语文报》、《作文周报》之类的报纸和《作文素材》、《读者》之类的杂志,观看《百家讲坛》、《艺术人生》之类的励志节目,感受成功人士的生命的抉择和奋斗的轨迹,借他们的智慧之光照亮学生的生命旅程。记笔记,学习名人;写心得,激励自己。增加阅读的积累、生活的积累。举办读书交流会、课前演讲、作文评比,以丰富的语文活动,激发高涨的学习情绪,形成“天天学语文,语文天天学”的良好局面。感悟人生真谛,提高文学素养。

2.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教学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激励和鼓舞。创设一种宽松的课堂情境,在愉悦的氛围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通过联想、比较,积极参与,自由表达,好奇心和探究欲得以调动,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在语文学习中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以豪迈壮阔的意境推进《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借用《三国演义》片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营造的宏伟壮阔的意境相比较,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美与博大,心中豪迈之情油然而生。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积淀和理解,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成为激励自己拼搏上进的动力。公益广告也是一盏灯。面对砍伐殆尽的森林,猿猴毅然拿起了藤蔓,选择了自尽于枝头;面对融化渐逝的冰川,北极熊无奈低下了高昂的头,选择了沉尸海洋;面对了无生机的荒漠,袋鼠纵身跃上车轨,选择了身卧火车轮下。沙漠步步进逼,绿意渐渐逝去,物种濒临灭亡。整个画面阴沉暗淡、萧瑟敝索,等待动物的只能是死亡。这则视频使每个学生陷入深思,感悟生命,珍惜生命,环保势在必行。可见,处处留心,皆有语文。

3.人格荣辱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教育不仅是教学生求学,更是教学生做人,做品德高尚的人。德育作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应真正体现高尚的人格塑造与培养。锁定八德: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中华民族所传承的不朽生命力的全新价值。课本是最好的模本,其中蕴含着神圣的传统美德,以至善至美的典范陶冶学生璞玉般的性情,以至高无上的追求激励学生不懈地努力,使之具有健全而高尚的人格情操。

《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记念刘和珍君》中中国女子“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而“殒身不恤”,正是他们的“忠”不断地鞭策着每个中国人前进,才使中华民族伟然屹立。《陈情表》中李密对祖母的不离不弃,《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为母亲而坚强地活下来,这些无不让人为他们的“孝”行感动,反省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深明大义捍卫国家,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其中所蕴含的正义与道义使学生明白:为集体,应舍弃“小我”,成就“大我”。《勾践灭吴》中勾践忍辱负重、礼贤下士、善待百姓、明耻教理,将“耻”铭刻心中,并为雪耻而蓄势待发。这就是“知耻而后勇”。课本也是一面镜子,以课本为鉴,可以正衣冠;以课本为鉴,可以明得失;以课本为鉴,可以知兴替。

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命的真谛,让一石激起千层浪,以启发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调,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让生命意识与语文教学同行,让人格培养与语文教育同在,实现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

上一篇:有效沟通:让聋校语文课堂更加灵动 下一篇:浅析中国画色彩发展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