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名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10-21 01:01:40

浅谈名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就是创造,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把创新问题摆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多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儿童具有创新的意识,长大才能形成创新能力。藏区孩子聪明但大部分不好学,要培养藏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爱护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绝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新意识的训练。教师要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 构建创新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新和“心理自由”的情感,为其创造性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有学习的兴趣、才有积极性、才有活跃思维。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越激烈越好,观察越仔细越好。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1、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整自己的角色,以导师、朋

友的身份去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情感交流的气氛。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例如,教师要尊重学生富有好奇心的提问,尊重学生的想象力甚至别出心裁的念头。一个学生富于好奇心的提问,常常是他创新思维的结果,可能会有些古怪,当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越出了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不要强行将学生的思维过程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在课堂上,对学生发表的具有新颖性的意见,教师要运用延迟评价策略。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是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学生表扬,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和激情。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和作业的布置,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课堂上开展小竞赛、小操作、小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交流、整理、概括等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形成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第三,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勇气和毅力。

2、在小组合作中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合作、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实验来学习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于我们藏区来说,教师要尽量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发展儿童科学的志趣,培养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路线的。儿童出于好奇心,对新异事物具有进行探究的强烈心向,又能按自己的意愿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中等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指导,群体之间可以发挥互补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对每节课的重、难点和知识点都要展开小组讨论,让小组内每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直至达到共识。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把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作业采取自改、互改、教师随堂批改,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争议。让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欲望。启迪学生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形成创新的氛围。

二、体验成功喜悦,鼓励学生会创新、爱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推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心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积极思考探索的心理环境,真正做到思学生所疑,想学生所想,以娴熟的教育技巧灵活自如地带领学生畅游在阿拉伯数字和加、减、乘、除构成的思考天地。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小组学习,组间辩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精神。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周率。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久而久之,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三、更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小学数学最大的弊端是教师讲授多,学生思维少;机械记忆多,智能开发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等。目前,在我们藏区,因为语言问题任然存在此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彻底改变将学生作为知识“容器”的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通过激趣、启思、猜想、设疑、解惑和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组织模式,采用讨论式、座谈式、游戏式、质疑问难式等多种形式,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可以使每个学生真正置身其中,在与教师、同学的交往中做到经验共享,学会合作和发现自我。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在教学目标上,“一个遵循,两个突破”。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一个遵循,两个突破”。“一个遵循”,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两个突破”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引” 和学生“我会学” 。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会学”是“学会”的前提,“学会”是“会学”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藏区的孩子,他们基本是农村学生,见到的少,听到的少。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我的做法是①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②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③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④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在藏区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一定能培养出我们藏区需要的人才、社会有用的人才。

上一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体 下一篇:特殊家庭小学生教育的案例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