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再临大考

时间:2022-10-21 12:42:37

银行业再临大考

如何应对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是对银行改革成果的一次最好检验,也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刺激计划的最终效果

“年底放贷是亏本买卖。”一位大型商业银行人士直言。

在近年来陆续通过了资本市场的考试后,对于经济下行周期带来的考验,中国的商业银行们讨论和准备都已有时日,但仍然少有人料到,宏观经济的温差变化如此剧烈,新的考卷下发得如此迅速。

11月9日晚,国务院宣布出台扩大内需的十项举措,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骤然变成了适度宽松,随之提出的“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要在两年内达到4万亿元之巨。

截至目前,《财经》记者从官方渠道获得的消息是,这4万亿元中来自中央的投资安排可达1.18万亿元,则所剩资金缺口将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外界分析,银行业为此缺口贡献的新增贷款至少要占到2万亿元左右。

在当下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如此巨额资金,投向何方,如何投资,银行对不良贷款上升的容忍度能有多少,银行业的信贷机制能否真正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而不是仅仅根据政府的指挥棒撒钱?凡此种种,都成为银行需要面对的必答题。

国务院十项举措中,已明确表示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同时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在这些投向中,除了重点工程受到各家银行的热烈欢迎,对于政策引导下的其他投向,商业银行的态度均趋于谨慎。

“银行业今非昔比,有自己的风险评估体系,不会惟政策指令行事了。”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预期。不过,另一位金融专家却向《财经》记者表达了疑虑,“大型国有银行目前仍受党委会和董事会双重领导。他们能坚持按商业原则自行其是吗?”

年内新增几何

连日来,上至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下至大小银行,均围绕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取消信贷额度频繁开会,研究商讨落实政策。

“三季度以后,放松货币政策的声音日益多了起来,但从‘适度从紧’掉头‘适度宽松’,银行重新规划年内的信贷规划,显然不是一件易事。”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一位商业银行高管说。他所在的银行自11月10日之后,围绕相关主题的行长办公会、分行长工作会不下四五次。

根据国务院规划,4万亿元刺激计划中,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换言之,年内所剩40余日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为大约2800亿元投资计划输血。其中,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义不容辞”。根据央行的规划,近期将指导政策性银行在年底前追加1000亿元贷款,投向重点项目建设和农副产品收购;鼓励商业银行为中央投资项目提供1000亿元配套贷款。

截至目前,三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将各新增400亿元。《财经》记者在采访中获知,在国开行11月12日上午召开的动员会上,董事长陈元强调,要临时重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等民生领域的信贷支持,动员各分行在今年剩下的一个半月里,“深入省、县、市里去谈需求,要以天计、以小时计,加快信贷发放和评审,支持国家政策。”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亦相继表态支持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建设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39,香港交易所代码:00939,下称建行)年底前将再增加信贷投放300亿-500亿元。农行表示,在确保全年完成3600亿元信贷计划的基础上,再增加500亿元信贷投放。工商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98,香港交易所代码:01398,下称工行)和中国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88,香港交易所代码:03988,下称中行)亦表示将在年内扩大信贷投放,但并未明晰新增信贷规模。

按以上数字匡算,银行业年内新增贷款达到预期目标并无问题。据央行测算,若年内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各为中央投资项目提供1000亿元配套贷款,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将超过4万亿元。这已经大大超出年初央行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总量的要求,即与去年新增3.63万亿贷款持平。下半年以来,央行已调增了信贷额度,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释放信贷资金逾1800亿元,用于中小企业、“三农”和灾后重建。

由于信贷规模限额已经取消,在此基础上,年内银行信贷投放是否还会激增?多位受访银行业人士均表示,此种情形较难出现。

“年底放贷是亏本买卖。”一位大型商业银行人士直言。银行信贷投放历年来的规律都是上半年信贷集中投放,下半年为信贷调整期。贷款发放需计提减值准备,若年底发放,当年收取利息期限较短,所收利息尚不能冲抵减值准备。于银行而言,四季度贷款对当年盈利的贡献微乎其微,甚至可能因增加了成本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不是为经济刺激方案配套信贷投放,银行还是会延续审慎放贷思路。”一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部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现在银行最多是把项目找齐,然后把信贷资金分到分行,今年的信贷规模不会有大的突增。”

疯抢基建项目

11月10日晚间,央行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进行了解读。

其中,事关信贷调整,央行称要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包括信贷投放要有保有压,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贷的规模,探索在出口信贷中提供人民币中长期融资。

作为“4万亿”方案的一部分,年内先安排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中,基建项目投向和资金也已明确。其中,投向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340亿元,投向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250亿元。显然这将会带动大量的银行配套资金投入。以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为例,交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来自银行的贷款占建设总资金的38%,而国家预算资金和部署专项资金合计比例仅占13.5%。

在央行所指向的这些行业里,基建项目立即成为银行们追逐的目标。前述国有银行公司部负责人分析,这类基建工程,一方面是中央已明确配套资金会到位,信贷投放安全系数较高,即使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也有国家“兜底”;另一方面,基建工程的利差也颇为可观。因而,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压力前所未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甚至保险资金都对基建投资项目虎视眈眈。

11月18日的工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在具体部署年内信贷工作时,首先就是积极支持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项目,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城商行在内的中小银行也希望能从基建项目分得一杯羹。“铁路、公路、机场的大项目,小银行能抢到份额难度较大,但对于一些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挤破头也要拿到一些份额。”北京银行董秘杨书剑如是说。但业内人士也分析,银行争夺基建项目,竞争手段有限,新进入者又都志在必得,价格战将不可避免。

在过去的两周内,一些国有银行曾希望能与国家发改委进行沟通,明确未来基建项目的启动情况,以及中央和地方资金配套措施,但发改委无暇顾及。知情人士介绍,为了加紧落实中央的经济刺激方案,发改委正加快项目审批进程。过去需要两三年才能获准实施的项目,如今获批几率陡增;地方发改委更是除了加快原有项目的审批核准,更开始申报更多基建项目。

如此情势下,业界对于由此产生的信贷结构失衡颇为忧虑。

“在目前情况下,无论是放松银根,还是窗口指导,要求银行将信贷资源向小企业、‘三农’方面倾斜,恐怕都将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预言。多位受访的银行业人士也称,对于目前风险较高的小企业、“三农”等贷款,银行“冒险”扩大投放的可能性不大。

“信贷集中和结构失衡问题几乎是必然的,银行业应有心理准备。”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广东金融学院教授陆磊认为,“经济下行阶段,原来高风险的信贷客户可能会死掉,以此类推中等风险的客户就成了高风险,违约概率都在上升。重大基建项目正好满足了商业银行风险趋小化的偏好,这是经济周期的必然规律。”

“银政合作”解禁?

经济刺激方案雷厉风行之下,昔日淡出的“银政合作”模式渐有重生之势。

“现在来看,银行与政府的合作,有一定程度的解禁趋势。事实上,现在应鼓励银行与地方政府、企业集团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等领域展开合作。”一位大型商业银行高管如是说。

《财经》记者获悉,工行近日在全国分行长会上已明确指示,总、分行的主要负责人要带队上门走访,主动了解各级政府关于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具体安排;主动加强银行服务与政府工作、企业经营的沟通衔接。建行要求分支机构主动与政府、客户联系,及时了解客户需求,积极提供包括信贷在内的组合金融支持服务。

前述高管坦言,大型银行如此直白宣示与地方政府展开合作,为近两年来少有的现象。由于地方政府对基建项目有主导话语权,银行为了拿到市场份额,主动与地方政府合作当是一条捷径。

“银政合作”与“打捆贷款”均肇端于国家开发银行,其他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也多有效仿。多数语境下二者均指同一事物,即把分散的地方建设项目,整合在一个地方建设投资平台,统一行使贷款和还款的责任。2005年,在“银政合作”外衣包裹之下的“打捆贷款”以万亿元计,放大了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冲动,导致地方政府盲目攀比、胡乱建设“形象工程”,最终导致了2006年5月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文叫停了“打捆贷款”。此后业界便鲜有“打捆贷款”“银政合作”的消息出现。

“4万亿”计划出台后,前述银行高管对《财经》记者表示,对于“银政合作”不能一概否定。就目前形势来看,地方政府在涉农贷款、小企业贷款方面存在需求,以“银政合作”方式解决上述融资难问题较为便利,于银行也能降低信贷风险。

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银监会有关官员也坦承,目前中央经济刺激政策传导到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最终还得依靠银行来支持,“不光大型银行会积极与政府展开合作,很多地方城商行由于有政府背景,和政府紧密度高,更容易与政府展开项目合作。”

股份制银行也对此深为动心。一位股份制银行负责人相信,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有更多明确信号和具体的部署,该行会根据政策导向,本着商业原则,寻找“银政合作”机会。至于其中风险,该人士表示,“银政合作”是一种方式,但本质仍然是商业行为,逐渐健全的风控机制应能够起到风险识别作用。

中国工商银行内审局专员赵联盟认为,目前签署的“银政合作”协议,与以往的“打捆贷款”有不同。前者仅是合作协议和授信承诺,并没有法律约束力;后者则是一揽子贷款的合同。“银政合作”协议框架之下的子项目贷款仍需独立审核,只有符合银行信贷条件的项目才能获得贷款。

上述银监会官员也表示,在日常监管中会比较关注银行与政府合作的项目,而在部分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银行,内部审计也会对那些与政府合作的项目进行专门的审查。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则认为,在逆经济周期的形势下,搞“银政合作”,发展“打捆贷款”,蕴含着极大的风险,不仅不是银行经营发展的方向,反而会导致其行为越来越行政化。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地方财政收入急遽下降,“银政合作”风险不小,前景堪忧。

不良贷款容忍度

较之四季度贷款扩张,明年的银行信贷何去何从,更受到各界的关注。

“现在对银行来说,信贷投放是看经济基本面,还是看政策,是一个需要正视的命题。”一位银行监管专家如是说。在其看来,值得担忧的是,货币政策从紧时期不良率出现上升的银行,更会通过增加信贷规模来淡化不良。“如果这个时候以增量来解决存量的问题,未来的风险隐患比较大。”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称,历史经验表明,当经济运行步入下行期,企业和个人信贷需求往往呈萎缩态势,预计明年银行信贷资产业务面临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在“4万亿”计划前,中金公司的银行业研究报告认为,即使2009年GDP下降到8%,2010年下降到7%,由于这两年的拨备充分,各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增长也会在可控、可接受的范围内。

然而,“4万亿”计划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影响则难以预料。在1998年1000亿元的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当时惜贷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受到了来自政府部门的“直接关照”,发放了1000亿元的配套贷款,并成为此后银行“理所当然”接收国家高达2万亿元财务重组计划的借口。这一次银行业是否会重蹈覆辙?

“就好比是大雪球,实体经济出问题就交给银行,银行抱了半天又交给实体经济。如果实体经济不恢复,银行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这需要对银行可能增加的不良贷款有一定的容忍度,也需要银行做好相应的财务上的准备。”广东金融学院教授陆磊认为。

他同时表示,1998年之前,中国银行业刚刚经历了一番宏观层面上的治理整顿,加上银行本身风险管理能力较弱,因此违约率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目前虽然银行有信用风险上升之忧,但内在机制已经有了比较显著的提升,应不会呈现1998年不良贷款爆发态势。“现在是一个检验银行改革成果的机会。”

《财经》记者通过对多位业内资深人士的采访了解到,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响应号召为4万亿投资计划配套贷款虽表现得“义不容辞”,但在执行时仍会采取“区别对待”。至于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在内的中小银行,则更多地表示出了观望情绪。

“现找项目那不是找死吗?”国家开发银行一位信贷经理表示。出于风险控制考虑,他认为即使信贷放松,考虑的都应该是以前的储备项目,如已过了贷审会或签了贷款协议没投放的。“开行储备的项目有上万亿元,其中有相当部分符合现在的政策导向。”

“对于储备不足、实力较弱的中小银行,如何应对有效需求不足,恐怕是个问题。”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一位上市股份制银行负责人坦言,他们会把央行放松信贷的政策作为一个信号,但不会实质性地扩大信贷规模。而对于明年是否扩大信贷规模,则需要考量此番经济刺激方案能否短期内“托住”宏观经济下行的步伐。“得看看今年四季度乃至明年一季度信贷增长数据,才能确定是否扩大信贷投放。”

“政策的大思路正确,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市场信心。但政策的出台仍嫌仓促,这就使得政策在落实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磨合与细化。”一位国有银行高管称,“规划一栋大厦的蓝图容易,但真正盖一座大楼,从选址、方案设计到施工建造都需要漫长的过程。”■

上一篇:放宽准入以释内需 下一篇:杭州地铁事故责任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