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利差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2-08-11 06:28:04

银行业利差影响因素研究

银行业利差是衡量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也是衡量银行业发展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支撑着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着整个社会生活,银行业利差也由此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银行业利差越低,金融中介的社会成本就越低,社会福利就会得到提高。因此,对影响银行业利差的各个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不仅有利于提高银行业本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而且可以对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银行利差及其影响因素

(一)银行利差的衡量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银行业利差有不同层次的含义。一般可以分为毛利差和净利差,也称为名义利差和实际利差。所谓名义利差(毛利差),是一个差价的概念,既贷款利率减去存款利率之差。而实际利差(净利差)是银行的利息收入同利息支出之差比上银行总资产,这是一个边际概念,净利差是利息收入扣除了利息成本(包括不良贷款)的影响,而得到的利润边际。同名义利差相比,实际利差扣除了不良贷款的影响,更真实地反映了银行的利差水平。因此,本文把实际利差(净利差)作为衡量银行业的利差。

(二)银行净利差的影响因素 影响银行业净利差的因素比较多,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银行业自身的经营发展,外部因素则主要是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具体而言,则可以分为:

(1)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高获利能力和较低的经营费用上,成本收入比和平均运营成本两个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银行的经营能力。其中,平均运营成本是银行的营业费用(主要是业务和管理费用)同总资产的比例;成本收入比是营业费用除以营业净收入计算得来。这两个指标的数值越大,说明银行的运营成本越高,经营能力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低的银行,需要通过更高的利差来弥补银行的收入。一般而言,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是同银行的净利差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

(2)风险水平。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来自多方面的风险,既有来自银行自身层面的流动性风险,也有来自贷款者层面的信用风险,还有来自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利率风险等等。银行的利差反映了银行所面临风险的溢价,在经营的过程中,银行所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越大,利差就相应越高。在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中,信用风险,也就是贷款者违约的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不良资产比是衡量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银行对风险的厌恶程度也对银行利差产生影响,风险的厌恶程度越高,要求得到的风险溢价就越高,利差就越大。银行的股本越充足,其承担风险的能力越强,对风险的厌恶程度低。资本充足率这一指标,衡量了银行股本的充足程度,与风险的厌恶程度呈负相关。

(3)资产结构。反映银行资产结构的财务指标有很多,如机会成本、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中间业务占总资产的比例等等。其中,机会成本用流动性准备占总资产的比重来衡量,它反映的是银行持有现金和法定准备金等非生利资本的多少。而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则同机会成本相反,衡量的是银行所持资本生利的能力,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越大,银行对资产的运用就越充分。中间业务占总资产的比例,反映了银行业务的创新程度。

(4)宏观经济环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广义货币供应增长率,以及广义货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些指标反映出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状况。GDP的增长会给银行业的经营到来有利的影响,通过影响银行经营进而影响到利差;而高通胀率下,银行必然会抬高利差以求获得补偿;广义货币占GDP的比重,反映了货币的流动程度以及金融深化程度,也会对银行利差产生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本文设定模型的目的是分析影响银行业利差的因素,由以上的分析,银行利差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综合来看,可以归结为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资产结构和宏观经济环境。并且每一个方面都可以用若干个指标量化衡量。本文从其中选取适当的变量,然后建立回归模型来量化这些因素对银行利差的影响水平。

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是银行以较低的成本来获得更多收益的能力,因此模型选取其中的两个指标,成本收入比和平均运营成本作为变量,来反映银行经营的能力。成本收入比(COI)=营业费用/营业净收入;平均运营成本(AOC)=业务与管理费用/总资本;当然,银行业务不仅仅局限于资产业务,手续费和佣金体现出银行在服务上所具的竞争力,也是银行经营能力的体现,非资产业务收入比(NABI)=净手续费及佣金/营业收入;此外,资产的总额反映出银行的规模,也会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产生影响,模型中用总资产(TA)的自然对数来衡量银行规模。

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有很多,上文中也提到,最常见的是贷款者违约风险,不良贷款率是对违约风险的直接衡量,不良贷款率(NPL)=贷款和垫资减值损失准备/不良客户贷款和垫资总额。另外,风险因素中也涉及到银行自身对风险的偏好,模型中用资本充足率(CAR)来衡量银行的风险厌恶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资本充足率同银行风险厌恶是负相关的,既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的风险厌恶程度越小。

银行的资产结构对银行利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银行所持资本的生利能力,银行用于生利的资本越多,盈利能力就越强。资产结构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收入,并由此对银行利差产生影响。模型中选取贷款占总资产比例(LOTA)这一指标作为资产结构的变量。

至于宏观经济方面,衡量的指标比较多,模型中笔者选取了GDP相对于上年的增长率(RGDP)以及广义货币的增长率(RM2)作为变量。

综上,模型的因变量是银行净利差(NIM),自变量为反映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指标,成本收入比(COI)、平均运营成本(AOC)、非资产业务收入(NABI)和取自然对数的总资产(TA);反映风险的指标,不良贷款率(NPL)和资本充足率(CAR);反映银行资产结构的指标,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LOTA);反映宏观经济方面的指标,GDP增长率(RGDP)和广义货币增长率(RM2)。各变量说明如表1所示:

本文设定的关于银行净利差和影响因素变量间的回归模型为:

NIM=?鄣+?茁1COI+?茁2AOC+?茁3NABI+?茁4TA+?茁5NPL+?茁6CAR+?茁7LOTA

+?茁8RGDP+?茁9RM2+?滋

其中,NIM是因变量净利差,等式右边则都是表1中的解释变量。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选择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以及九家发展比较好的股份制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和光大银行作为研究样本,从这14家银行的年报中提取表1中选取的指标进行研究。时间上选取的跨度是从2006到2011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光大银行从2006年进行报表调整,使得2006年的数据同以往数据不具可比性,为了数据的一致性,本文采用2006到2011年的数据。

关于数据来源,模型中的所有变量,除了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的两个指标,GDP的增长率和广义货币增长率,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2006年~2011年)之外,其他所有指标的数据均来自各大银行的从2006年到2011年的年报。

三、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stata软件对以上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提供样本数据的银行分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考虑到两类银行间在规模和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可能会存在差别,因此在回归的过程中, 本文把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分为一类样本,剩下九个股份制商业银行归为另一类样本,分别作银行利差与其影响因素变量的回归, 然后观察两个回归之间的异同点,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从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反映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指标,如成本收入比(COI),平均运营费用(AOC),都与银行净利差呈负相关。这同前文的预期是一致的,在分析影响净利差因素的时候,我们预期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越高,获利能力越强,控制成本的水平也越高,银行就可以不必通过十分高的利差来获得收入。

(2)反映风险程度的两个指标,不良贷款率(NPL)和资本充足率(CAR),在国有银行的样本里均不显著。根据利息理论,利息的确定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风险因素,获得风险溢价。这一回归结果同Angbazo(1997)的观点截然相反,他认为风险同存储利差呈正相关。其中原因,笔者认为同我国的体制相关,国有银行的最大股东是政府,有政府的担保,银行对风险因素不是很敏感,因此在模型中就出现了风险指标在国有样本里不显著的现象。

(3)资本结构指标,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LOTA)也与银行净利差呈负相关。这点同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很类似,资本中用于贷款的比例越高,说明银行对生利资本的运用越充分,银行业就不必通过高昂的利差来获取收入。

(4)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净利差的影响方面,GDP的增长率同银行净利差是呈正相关的。经济发展越迅速,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越大,银行所面临的资金需求也越大,银行更容易获得较高的贷款利息,获得较大的利差。由此也可见,在当前仍以贷款为主的融资模式下,银行的净利差同宏观经济环境紧密相关。

在银行经营能力和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净利差的影响方面,股份制银行同国有银行基本一样,但风险程度对银行净利差方面,股份制银行同国有银行截然不同。在股份制银行这类样本中,衡量风险程度的两个指标,不良贷款率(NPL)和资本充足率(CAR)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5%的显著水平),并且这两个指标都同净利差呈正相关关系,即风险越高,风险溢价就应该越高,净利差越大,这同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致。相比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没有政府的注资和强有力的担保,因此股份制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更加注意控制风险。

同时,本文选取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是从2006年到2011年,这之间全球经历了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银行作为最为重要的金融部门,毫无疑问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因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对金融危机前后的银行业利差受影响的情况分开研究。首先,是金融危机发生前的2006到2011年,结果如表4所示。金融危机发生前的样本数据,包括了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从表4来看,此回归得到的结果同上面的分析基本上相一致,银行的经营影响能力,资产结构同银行净利差负相关,GDP的增长同银行净利差正相关。由于样本数据中包括了股份制银行,反映贷款者违约风险的不良贷款率(NPL)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5%显著水平)。

经历金融危机之后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对比金融危机前后,银行净利差受影响的程度并不是很大,笔者认为可能存在这两方面的因素减弱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方面是我国的利率并未市场化,存贷款利率还是以中国人民银行的制定为基准,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风险,减弱了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打击,但同时也使银行业缺乏多样化的竞争;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影响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以及民众的信心,由于我国特殊的体制,国有银行对风险不敏感,民众对银行也比较放心,发生挤兑的风险很小。综合看来,金融危机对银行业净利差的冲击不是十分明显。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净利差的影响因素,采用2006年~2011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当前我国,对银行净利差影响比较明显的因素是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宏观经济环境,资产结构也会对净利差有所影响,而风险因素对股份制银行的净利差会有影响,对国有银行的影响则不明显。另外,通过对比金融危机前后,净利差的同影响因素指标的回归结果,本文也发现金融危机对净利差的影响并不明显。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现状,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提高银行业竞争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的非市场化不利于银行间充分竞争的展开,进而也影响了银行业的竞争力的提升。央行应该放开利率市场,让存贷款利差由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决定。同时,利率市场的放开也有利于银行多元业务的发展和业务创新。更重要的是,利率市场化和银行业务的多元化可以使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相对容易地获得贷款,进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第二,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对影响银行净利差的主要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对风险不敏感,风险控制意识没有建立,这同现代经济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长远看来,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不仅肩负着为我国经济发展筹资的责任,还必须要与国际金融机构竞争。银行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经济的稳定、 持续发展, 因此增强风险意识,抬高风险控制水平是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要做到的。

最后,本文在两个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方面是数据限制,本文只选取了6年的数据,和14个样本银行,样本比较小,可能会影响到结果的准备性;另一方面,本文在考虑影响净利差的因素时,没有考虑市场结构问题,这也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赵旭:《银行利差多维度量及影响因素:基于中国银行业1998~2006年经验证据》,《金融研究》2009年第1期。

[2]周开国、李涛、何兴强:《什么决定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净利差》,《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3]Ho,T. and Sauders,A.,1981,“The Determinants of Bank Interest Margins: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e 36(5),1085-1101.

上一篇:行为财务学在公司融资中的应用探讨 下一篇: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