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10-21 12:13:54

浅谈关于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 农村基础教育 新农村建设 四个“必须”

论文摘 要: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基础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基础战略地位。因此,用新的教育理念来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新型农民,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今后五年我们的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书记和总理也分别于2006年2月14日和20日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进“三农”问题改革的长远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关键在于培养出有文化、高素质、能力强的新型农民。因此,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成为教育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

根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农村基础教育在提高农民经济水平、基本素质与民主法治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农村基础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培养新型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对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支持、外来帮助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最终还是要通过农民自身去解决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构建新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因此,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与否。如果农民的基本素质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新农村建设就基本上属于空中楼阁,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加强农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因此,农村基础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承担着造就新型高素质农民的重担,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提供人才支持。

基础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石,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这样理解,农村基础教育在培养新型农民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在全国5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高中以上的只占12%,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①。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层次低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法律意识,培养造就具有较高素质、娴熟技能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基础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民经济水平的基本途径。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经作过这样的预测:“小学教育的投资回报率为35%,中学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是10%,高等教育是11%。”据此可以看出,投资回报率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在递减。也就是说,基础的教育反而有高的投资回报率。概而言之,农村基础教育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而在一般情况下,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和其劳动生产率是成正相关的,即文化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其带来的经济收益就会越高。因此,要想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就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技术技能。

2.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民思想意识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对我国农民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农民的思想意识出现多元化特征。一些农村地区,小农意识、封建落后意识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同时,一些农民的法治意识也较淡薄甚至是空白。

首先,大部分农民沿袭的仍是传统的耕作思想和技术经验,几乎没有科学技术方面的学习和投入;其次,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仍然严重,封建迷信活动泛滥;最后,农民法制意识淡薄,有的农村干部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损害群众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民却不知道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些现象,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要顺利解决这些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矛盾,既要靠党和政府的政策帮扶,又离不开农村基础教育的渗透和影响。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如何通过农村基础教育更好地改变农民思想,提高农民素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与环境安定、和谐、健康地发展,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总之,要想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面的要求,农村基础教育的作用可见一斑。

二、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要做到四个“必须”

通过对农村基础教育作用的分析,可以发现,农村基础教育在提高农民经济水平和思想意识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认为,要想实现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农村基础教育要做到四个“必须”。

1.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于农民的终身发展。

终身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世界各地实现终身发展的一些措施已经出台。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我国农村整体的弱势状态,就要把农民看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从农民素质抓起。而要想使农民的素质真正提高,就必须以终身发展的观念来看待、定义和解释基础教育。只有农村基础教育成为农民终身学习的基础,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才可以真正实现。因此,基础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必须使广大农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实现在生活方式上更加健康、高尚、文明;在思想上乐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与时俱进。

2.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于相关政策的扶持。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农村基础教育来说,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加大投入。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虽明显加大,但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教育的需求仍相差甚远。各级政府应当在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学校危房改造、图书馆建设、实验设备配置、远程教育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

另外,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促进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由于工资待遇、住房条件等方面远低于城市教师,农村学校师资匮乏,教师流动性大,从而导致基础教育质量低下,学生学不到有用的知识技术。因此,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达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再者,进一步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我国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在城市。因此,一方面可以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使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有机会进入城市学校就读,共享城市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城市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均衡到农村地区,通过支教、轮教等多种方式,努力缩小城乡差别。

3.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于农村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

提高经济收入是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农村基础教育要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为出发点。农民工的出现,实际上是农业的低收入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出,这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于农业的现代化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农村基础教育要千方百计地立足于满足农民需要,使教育真正得到农民的支持,成为农民发展的希望。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按照新《义务教育法》,依法加大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力度,做好宣传工作,尽可能减少辍学率。另一方面要根据升入高中的只是一部分,大部分农村学生要回到农村的现状,使农村基础教育立足于建设与农业生产经营紧密联系的乡土教材,通过收集大量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典型,使学生们了解一些农民的成功经验,透彻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真谛;将一些实用、先进、科学的生产理念和生产技术编入课程,彻底改变农村基础教育“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现状,使农村基础教育真正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4.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于农民思想意识的改善和提高。

思想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加强对农民思想意识的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农村基础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中思想建设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对农民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任。

学校首先要坚持不懈在校园中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及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达到村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创业的良好风气。其次,要推进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摒弃陈规陋习,脱离落后思想的侵蚀,把农村学校变成农村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摇篮。只有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整个农村阵地,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立强大的思想保证。再次,应成为对农村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通过农村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观念,使他们了解有关法律知识,懂得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从而提高守法的自觉性。最后,农村基础教育还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渠道和多样的活动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法制思想,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农民了解自身的一些合法权益,并逐渐养成遵法守法的良好习惯,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从一定程度来说直接决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农村基础教育是载体,是推动力,它通过培养新型人才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注释:

①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研究./yanjiu/ndwz/wp/498.htm.

参考文献:

[1]林树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n].经济日报,2006-03-09.

[2]张小建.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n].人民日报,2005-11-22.

[3]蒋国河,温锐.八十年探索与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经济学动态,2008,(04).

[4]邹江南,邓国红.帮扶新农村建设见成效.中国统一战线,2008,(03).

[5]张宝文.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支撑[n].人民日报,2005-11-22.

上一篇:探析普通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下一篇:家庭传媒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