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整体训练

时间:2022-10-21 11:11:52

文言文阅读整体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太祖母昭宪杜太后,定州安喜人也。父爽,赠太师。母范氏,生五子三女,太后居长。既笄归于宣祖。治家严毅有礼法。生邕王光济、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赞、燕国陈国二长公主。

周显德中,太祖为定国军节度使,封南阳郡太夫人。及太祖自陈桥还京师,人走报太后曰:“点检已作天子。”太后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太祖即位,尊为皇太后。太祖拜太后于堂上,众皆贺。太后愀然不乐,左右进曰:“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胡为不乐?”太后曰:“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太祖再拜曰:“谨受教。”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太后崩于滋德殿,年六十,谥曰明宪。葬安陵,神主享太庙。乾德二年,更谥昭宪,合安陵。

(选自《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走报太后曰 走:跑来

B.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 豫:参与政事

C. 太后固问之 固:再三

D. 太后顾谓赵普曰 顾:回头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太祖为定国军节度使 B. 是吾所以忧也

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 汝知所以得天下乎?

C. 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 D. 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

太后愀然不乐 太后崩于滋德殿

3.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

B. 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

C. 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

D. 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杜太后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她在家里排行老大,她在成年之后就嫁给了宋宣祖。

B. 宋宣祖后来作了定国军节度使,作为他的妻子,杜太后就被封为了南阳郡夫人。

C. 杜太后在病重时,召见了赵普等大臣,让赵普把她的遗命写好后,藏在了金匮中。

D. 杜太后年仅六十岁就在滋德殿驾崩了,刚去世后的谥号是明宪,后来又改为昭宪。

5.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4分)

②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 (3分)

(2)昭宪太后是一个自信而又有远见的女人,请从文章中找出能体昭宪太后 “有远见”的两个事例来(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曾祖濠,仕宋为翰林掌书。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初,基言瓯、括间有隙地曰谈洋,南抵闽界,为盐盗薮①,方氏所由乱,请设巡检司守之。奸民弗便也。会茗洋逃军反,吏匿不以闻。基令长子琏奏其事,不先白中书省。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怨,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未几,惟庸相,基忧愤疾作。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又谓次子曰:“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选自《明史・刘基传》)

注①薮:人或物聚集的地方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俦:类、 辈

B. 宠礼甚至 至:达到

C. 基惧入谢 谢:谢罪

D. 抵家,疾笃 笃:严重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南抵闽界,为盐盗薮 B. 以《天文书》授子琏

我欲为遗表 以是密奏之

C. 基图为墓,民弗与 D. 居一月而卒

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所为文章,气昌而奇

3.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B. 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C. 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D. 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4.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刘基的曾祖曾经做过翰林掌书,到了元朝后,又做过高安丞,很有清廉的名声,后来朝廷多次征召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了。

B. 胡惟庸当时正以左丞相掌管中书省事务,对刘基不先向中书省汇报的做法很是气愤,加上已有的旧怨,就对刘基进行了报复。

C. 刘基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一宽一猛,有如循环。当今朝廷的急务在于修德省刑,祈天永命。各形胜要害的地方要和京师声势连络。

D. 刘基在京师生病时,胡惟庸派医生来给他医治,刘基喝了他送来的药之后,就觉得有像拳头大小的石头似的东西积在腹中一般。

5.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3分)

②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4分)

(2)请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刘基 “慷慨有大节”的事例来(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张树声,字振轩,安徽合肥人。粤寇扰皖北,以禀生与其弟树珊、树屏治团杀贼。复越境出击,连下含山、六安、英山、霍山、潜山、无为;而太湖一役,以五百人陷阵,击退陈玉成众数万,功尤盛,复力行坚壁清野法。其时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辈皆相继筑堡,联为一气,皖北破碎,独合肥西乡差全。曾国藩檄守芜湖,调无为,迁知府。同治元年,从李鸿章援上海。鸿章立淮军,与铭传等分领其众,从克江阴,晋道员。鸿章亲视娄门程学启军,遣树声援荡口,破谢家桥,逐北至齐门,又败之黄埭,学启遂逼城而军,于是娄门寇道始绝。二年,攻无锡、金匮,击寇芙蓉山,大破之,夺获战舰器械不可称计,赐号卓勇巴图鲁,予三品服。树声乘胜趋常州。逾岁,攻河干二十余营,尽破之。城拔,进复浙江湖州,诏以按察使记名。四年,署江苏徐海道。寻授直隶按察使,赴大名督防务。

九年,调补山西。越二年,擢为漕运总督,署江苏巡抚,十三年,实授。遭继母忧,归。光绪三年,起授贵州巡抚。适广东总兵李扬才据灵山,构匪扰越南,朝旨调树声抚广西治之。事宁,擢总督,先后剿平西林苗匪、武宣积匪。八年,鸿章丧母归葬,树声摄直督任。值朝鲜乱作,日使花房义质将兵五百入王京,迫朝议约,树声飞檄吴长庆等赴之,遂成约,寻盟而还。于是长庆等宵攻乱党悉歼其渠乱乃定树声奏令长庆暂戍朝上嘉其能加太子少保。明年,还督两广。会法越构兵,即以法人侵逼状上闻。逮北宁陷,自请解总督职专治军,报可。复坐按事不实,革职留任。未几,病卒,谥靖达,予直隶、江苏及本籍建祠。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四》,有删改)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独合肥西乡差全 全:保全

B. 于是娄门寇道始绝 绝:绝迹

C. 树声乘胜趋常州 趋:快进

D. 寻授直隶按察使 寻:寻找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以五百人陷阵 B. 学启遂逼城而军

诏以按察使记名 遂成约,寻盟而还

C. 赐号卓勇巴图鲁,予三品服 D. 联为一气

予直隶、江苏及本籍建祠。 擢为漕运总督

3.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于是长庆等/宵攻乱党/悉歼其渠乱乃定/树声奏令长庆暂戍/朝上嘉其能/加太子少保

B. 于是长庆等宵攻/乱党悉歼其渠/乱乃定/树声奏令长庆暂戍朝/上嘉其能/加太子少保

C. 于是长庆等宵攻乱党/悉歼其渠/乱乃定/树声奏令长庆暂戍朝/上嘉其能/加太子少保

D. 于是长庆等宵攻/乱党悉歼其渠乱乃定/树声奏令长庆暂戍/朝上嘉其能/加太子少保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张树声在太湖一役,击退陈玉成数万人,胜利后又开始实行坚壁清野法。

B. 曾国藩在芜湖一带防守,后来又被调到无为县,不久之后又升迁为知府。

C. 朝鲜出现内乱,日军趁机侵略朝鲜,吴长庆等人赴朝鲜和日本人签订议约。

D. 北宁陷落,张树声就自请解除了总督之职,后来又因按事不实而革职留任。

5.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遣树声援荡口,破谢家桥,逐北至齐门,又败之黄埭。(4分)

②会法越构兵,即以法人侵逼状上闻。(3分)

(2)张树声临危受命,常常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从文章中找出两个事例来加以说明(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吴与弼,字子传,崇仁人。与弼年十九,见《伊洛渊源图》,慨然响慕,遂罢举子业,尽读四书、五经、洛闽①诸录,不下楼者数年。中岁家益贫,躬亲耕稼,非其义,一介不取。四方来学者,约己分少饮食,教诲不倦。

正统十一年,山西佥事何自学荐于朝,请授以文学高职。后御史涂谦复荐之,俱不出。尝叹曰:“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天顺元年,石亨欲引贤者为己重,谋于大学士李贤,属草疏荐之。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遣行人曹隆赐玺书赍礼币征与弼赴阙。比至,帝问贤曰:“与弼宜何官?”对曰:“宜以宫僚②,侍太子讲学。”遂授左春坊左谕德,与弼疏辞。贤请赐召问,且与馆次供具。于是召见文华殿,顾语曰:“闻处士义高,特行征聘,奚辞职为?”对曰:“臣草茅贱士,本无高行,陛下垂听虚声,又不幸有狗马疾。束帛造门,臣惭被异数③,匍匐京师,今年且六十八矣,实不能官也。”帝曰:“宫僚优闲,不必辞。”赐文绮酒牢,遣中使送馆次。顾谓贤曰:“此老非迂阔者,务令就职。”时帝眷遇良厚,而与弼辞益力。又疏称:“学术荒陋,苟冒昧徇禄,必且旷官。”诏不许。乃请以白衣就邸舍,假读秘阁书。帝曰:“欲观秘书,勉受职耳。”命贤为谕意。与弼留京师二月,以疾笃请。贤请曲从放还,始终恩礼,以光旷举。帝然之,赐敕慰劳,赍银币,复遣行人送还,命有司月给米二石。与弼归,上表谢,陈崇圣志、广圣学等十事。

成化五年卒,年七十九。所著《日录》,悉自言生平所得。

(选自《明史・吴与弼传》)

[注] ①洛闽:洛学和闽学,代表人物分别为程颢兄弟和朱熹。②宫僚:太子属官。③异数:这里指皇帝给予的特殊优待。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罢举子业 罢:放弃

B. 石亨欲引贤者为己重 重:重视

C. 比至,帝问贤曰 比:等到

D. 以疾笃请 笃:严重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中岁家益贫 B. 请授以文学高职

而与弼辞益力 以光旷举

C. 山西佥事何自学荐于朝 D. 贤请赐召问,且与馆次供具

谋于大学士李贤 今年且六十八矣

3.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遣行人/曹隆赐玺书/赍礼币/征与弼赴阙

B. 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遣行人曹隆/赐玺书赍礼币/征与弼赴阙

C. 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遣行人曹隆/赐玺书/赍礼币/征与弼赴阙

D. 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遣行人/曹隆赐玺书赍礼币/征与弼赴阙

4.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吴与弼19岁时,受《伊洛渊源图》的影响,曾苦数年不下书楼。

B. 皇帝应何自学、涂谦的推荐,召吴与弼入京为官并对其礼遇甚厚。

C. 吴与弼不止一次以自己身体有病为由向皇帝提出辞官不做的请求。

D. 在吴与弼的来去问题上,李贤曾经多次向皇帝提出建议并被采纳。

5.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诏不许,乃请以白衣就邸舍,假读秘阁书。(4分)

②闻处士义高,特行征聘,奚辞职为?(3分)

(2)皇帝评价吴与弼“非迂阔者”,意思是:(这个人)并非迂腐而不切合实际的人。综观全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吴与弼是个“切合实际”的人。(3分)

参考答案

一、1. B(豫:安和,舒服了)

2. B(A项第一个“为”是动词,可译为“担任”;第二个“为”也是动词,可译为“写下”。B项两个“所以”都译为“……的原因”。C项的第一个“然”可以译“这样”,第二个“然”作词尾,译为“……的样子”。D项第一个“于”,可译为“给”,第二个“于”,可译为“在”)

3. D

4. B(原文是“太祖为定国军节度使,封南阳郡太夫人”,可见事情叙述的对象被偷换了)

5. (1)①译文:我听说‘为君难’,皇帝位在亿万兆民之上,如果治国有方,则皇位可尊。

②译文:天下太大,头绪太多,如能立长者为君,真是国家的福气啊!

(2)【参考答案】当太祖当上皇帝,她当上了皇太后,大家都来向她朝贺时,她却并没有因此而很高兴,而是有着忧患意识,劝诫太祖只有治国有方,帝位才会长久,要是治国无道,连作一个普通百姓都做不成了。

二、1. B(至:可译为“优厚”)

2. B(A项第一个“为”可以译为“成为”;第二个可译为动词“写”。 B项两个“以”都“把”的意思。C项第一个“与”可译为“给”;第二个“与”可译为“和”。D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第二个“而”表并列关系)

3. B

4. A(“到了元朝后,又做过高安丞”有误,是刘基做过高安丞,而非他的祖父)

5.(1)①您祖德深厚,这小子一定会光大你刘家的门庭的。

① 朱元璋虽不加罪刘基,可也很为谣言触动他的敏感神经,就剥夺了刘基的俸禄。

(2)【参考答案】刘基遭到胡惟庸的诬陷,被皇帝罢官夺爵,回家后忧愤疾作,但是刘基却并没有因此而埋怨朝廷,临死前还要履行自己作为臣子的职责,还要留下遗命,让儿子替自己密奏朝廷。由此可见他的慷慨大义来。

三、1. B (寻:不久)

2. B(A项第一个以可以译为“拿、凭借”;第二个可译为“按照”。 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C项第一个“予”可译为“赐予”;第二个“予”可译为“在”。D项第一个“为”可译为“成为”;第二个“为”可译为“担任”)

3. C

4. B(不是曾国藩在芜湖一带防守,而是曾国藩命令张树声在芜湖一带防守,后来张树声被被调到无为县,不久之后又升迁为知府)

5. (1)① (李鸿章)派遣张树声支援荡口,攻破谢家桥,追赶敌军逃兵一直到齐门,又在黄埭大败敌军。

②正赶上法国和越南交战,就把法国人侵略越南的情况上报朝廷知道。

(2)【参考答案】构匪侵犯越南,此时广东总兵李杨才据守灵山,朝廷就下旨让张树声到广西平乱,张树声很快就平息了匪患。

四、1. B (重:可理解为“分量”“砝码”)

2. A (A均为副词,“更加”。B前“以”为介词,“把、将”;后“以”为表目的的连词,“来”“用来”。C前“于”为介词,“向”;后“于”为介词,“和”“跟”。D前“且”为连词,“并且”;后“且”为副词,“将近”)

3. C

4. B (使皇帝“召与弼入京为官并厚遇之”的是石亨和李贤)

5.(1)①皇帝不答应。(他)就请求以平民的身份住在馆舍中,借以阅读宫中收藏的珍贵图书。

②听说您正直清高,特地征召聘请,为什么要辞职?

(2)【参考答案】①能够面对家贫现状,亲耕亲为,自食其力。②力排宦官与释氏,有切实的政治思想。③因体病与年老而辞官不做,讲求实情。④上表陈崇圣志、广圣学,有将学理付诸实践的愿望。

(作者单位: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上一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养成机制 下一篇:论技工院校开展网络视频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