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时间:2022-10-21 10:08:18

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引言

在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中,由于缺乏健全的体制和社会诚信体系,许多企业以“关系”作为对规则的替代来减少合作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成本。作为关系战略的一种手段,政治关联① (political connection)在过去几年中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在过去几年中,国内外学者针对企业政治关联的内涵、前因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且也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在政治关联是否能够提升企业绩效的问题上,目前的研究尚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甚至有些研究结论还存在矛盾和冲突之处。在中国这样重视“关系”和“人情”的国家中,企业采取政治关联的策略能否提升企业绩效,不仅是学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企业家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便具有了更为凸显的价值和意义。

一、文献回顾与概念内涵

(一)文献回顾

尽管政治关联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就政治关联的内涵达成一致。有学者从产权属性和政府控制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的政治关联(Shleifer等,1994)。从产权角度很容易界定一个企业是否存在政治关联,但无法揭示政治关联到底是企业主动谋求建立的,还是政府通过国有股权强加于企业的(Chen等,2005)。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探讨政治关联问题。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政治关联理论认为,企业谋求政治关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本,进而旨在改善企业绩效。因此,有学者开始从企业高管的政治关联网络来探讨企业的政治关联问题(Faccio,2006;Joseph等,2007)。上述方法可以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政治关联,但却无法揭示不同企业的政治关联强度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因此有学者开始用董事会成员中具有政府背景的董事所占的比例来定量刻画企业政治关联及其强度(Goldman,2009)。

Gabbay和Leender(2001)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具有双重主体,即企业和员工,二者所构建的社会网络所产生的社会资本都构成企业社会资本的一部分。当只考虑两种层次的社会资本时,就存在四种联系在起作用:个人和组织层次上的结构产生的个人的结果,以及同样由个人和组织结构创造的组织的结果。王革等(2004)认为在管理学的企业社会资本种类中,社会资本理论集中表现了企业社会资本和企业家社会资本这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与此同时他们还提出员工社会资本。将所有涉及企业的社会资本通称为企业社会资本,它包括企业组织社会资本、企业家社会资本和员工社会资本。王凤彬(2007)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应该从员工个人、部门和企业组织三个层面来进行界定和分析,企业组织社会资本并不等同于企业个体社会资本的总和。提出员工作为企业(法人)人,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及企业资源而生成个体层次的社会资本,并在扩散效应和吸收效应的组合作用下以一定比例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同时,企业整体作为法人行动者,可以在双边和网络嵌入中生成其不依赖于员工的群体社会资本。

(二)对政治关联内涵的界定

本文认为,政治关联作为企业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由两类政治关联构成:一类是企业组织的政治关联;一类是个人(一般指企业家个人)的政治关联。组织的政治关联是指以组织为中心的企业与政府官员或者政府之间的社会联系。个人政治关联是以企业家为中心的企业家与政府官员或者政府之间的社会联系。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组织政治关联的积累离不开企业内个人尤其是企业家的社会活动,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政治网络也是组织政治关联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个人也可以利用企业组织来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虽然两者有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没有区别:组织的政治关联是由企业组织引起并将随组织的消亡而消亡;同理,属于企业个人的情况亦然。而且企业个人倾向于侵蚀组织政治关联。所以从管理的角度看,组织一方面要避免其资本受到侵蚀;另一方面要用合法、合理的手段将个人政治关联纳入组织政治关联之中。

综上所述,本文将政治关联看作是包括个人政治关联和企业组织关联两个维度的概念。并以这个概念作为理论推演的基础,首先探讨政治关联在中国的特殊性,然后探讨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的差异性,最后对政治关联对企业整体绩效,以及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的不同影响进行了分析。下文将采用理论推演的方法对以上的研究问题进行推演和论证。

二、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命题的提出与论证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在这种格局中,人是自我主义者,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以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缺乏现代社会的团体概念。由此导致中国社会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容易导致小圈子、家族化,在政治上缺乏透明度,擅长人治而非法治。

中国社会文化在影响社会资本方面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小范围内的人际信任非常牢固。小范围是指家族成员间、老乡间、同学间、战友间等。而广义的对“小范围外”的其他人、所有人的信任较弱。第二:对于人的信任(人际信任)要强于对机构及制度的信任(机构性信任)。这两个特点部分决定了很多中国企业政治资本主要是以个人为主,而不是以机构为主。

Pearce等(2000)指出,“在中国,企业都与政治党派、行政领导以及其他企业的执行官建立了长久的联系”,“与政府官员的关系对于工商企业的成功经常是根本性的”。“在中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政府减少了对企业的干预,但仍然控制着资源分配、银行贷款、以及工商企业的设立”。“这样企业具有很强的动机与那些当权者培养关系以获得机会和确保公平,如果不是特惠的待遇”。他们还指出,西方企业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培养关系:一是通过找中间人,二是雇用退休的政府官员。另外,我国企业由于影响政府本身的渠道较少,只能通过加强与政府官员个人的联系来获取企业的政治关联。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命题:

命题1:中国企业政治资本得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企业政治关联以个人政治关联为主,企业组织的政治关联为辅,也就是说,企业政治关联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个人与政府官员之间的联系,而不主要是企业组织与政府组织之间的联系

根据交换理论,企业发展同政府机构之间的政治关系需要投入大量的政治资源,是一种长期投资,其投资大,回收期长,对于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我国的民营企业只能先发展同政府官员之间的政治关联,因为在我国现实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个别政府官员实际上可以代表其当地政府或政府部门。同时,企业用于发展与政府官员的政治资本所投入的资源要少于发展同政府机构的投入,见效也快。这样,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源的限制和融资的困难,使得企业难以发展同政府机构之间的政治关联,而只能先发展与政府官员之间的政治资本。这也符合企业政治行为的交换理论。

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同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各界政府不会因为政府官员的离职或者卸任等原而减少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注,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政治资本特殊性的成因存在差别。国有大中型企业政治资本特殊性的成因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比其他企业更突出所造成的。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突出使得企业成为企业家个人谋私利的工具,企业发展政治关联实际表现为企业个人(往往是企业高管)利用企业组织的政治关联资源来发展个人的政治关联。

外资企业由于不存在上述问题,因此更倾向于发展企业组织政治资本。例如卫武等(2004)认为,我国企业经营活动中普遍采取政治公益策略、政治公关策略、政治参观策略、政治参与策略、政治宣传策略、党建策略和政治媒体策略七种政治策略,并广泛获得政府资源、政治竞争能力与优势、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四种政治绩效。但是中西方之间在文化、政治和经济体制上有所不同,因而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所采取政治策略对政治绩效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我国国有企业发挥政治宣传和党建工作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并且受到各级政府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所以它们非常重视政治策略的运用,从而获得最大的政治利益和经济效益;民营企业已经意识到政府关系的重要性,但是民营企业参与政治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引起了政府的广泛争论,所以它们的政治参观策略和政治参与策略会影响企业政治绩效水平;“三资”企业对我国国情了解也需要经历一个摸索阶段,必须运用正当合法的手段和方式影响我国政府的决策,所以它们普遍采用政治公益策略来提高企业政治绩效水平。

命题2: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倾向采用发展个人政治关联,而外资企业倾向发展组织政治关联

学者们在对企业社会资本功能进行研究时,普遍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组织与外部组织之间建立一种信任关系,这对我国企业是有积极作用的,可以帮助企业获得资金、信息、知识和技术等。这可能是学者们普遍受社会资本积极作用的影响,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也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事实上,社会资本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则可能变成社会负债。这实际上和Goleman从社会资本的功能角度来定义社会资本一样,认为有生产的社会资本才是社会资本,实际上导致了循环论证的错误。如同Portes(2000)指出,“人们只注意到社群参与的积极影响,而不考虑其可能的消极意义。Goleman对这种片面的观点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他的两篇论述该主题的文章都把社会资本理解为纯粹的幸事。”实际上,根据大多学者的研究,他们都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实际上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联系。因此,企业社会资本是一个中性词,它既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起到负面影响。

因此,企业政治关联作为企业的在一种社会联系,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应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田志龙(2003)认为企业实施政治策略后,并不一定能获得关系资源;有了关系资源,也并不一定能从政府获得其他的资源;从政府获得了有关的政府资源,企业也不一定能将其变成竞争能力乃至财务绩效,这是企业实施政治策略的风险。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命题:

命题3:企业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明企业政治关联能为企业获取各种资源尤其是被政府垄断的资源(如政府掌握的金融资源、行业准入许可、政府订单和政府援助等)提供便利(Francis等,2009;罗党论等,2009;)。这主要是短期对企业财务绩效有积极影响。

企业发展个人政治关联面临较大的风险。首先,政府部门可能就一个,但是政府部门内的政府官员不只一个,这样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出现“进对庙,烧错香”的风险;其次,我国法律规定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不允许权钱交易。这样,企业发展同政府官员的关系,有可能因其腐败而被抓,企业资源投入变成沉淀成本。企业还有可能因为法律风险问题而避免直接投资于政府官员,更多的投资与政府官员的亲属,这一方面增加了隐蔽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投资环节,面临的风险也相应的增加;最后,企业同政府官员联系如果东窗事发会使企业名誉受损,尤其对上市公司来说,会影响其股票价格从而影响企业的物质资本。例如,尘埃落定的“康赛股票案”就是因为数额巨大的贿赂曝光,影响到公司形象,加上其他关联交易等原因,银行贷款陷于停顿,企业流动资金匮乏,企业经营效益每况愈下,企业利益、员工利益及投资者都受到了极大损害。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由于缺乏“天然的”政治关联伙伴,一般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发展个人政治关联,通常是通过贿赂来发展隐性的政治关联,风险较大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对于国有企业,虽然有着“天生的”政治关联,但他们往往会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仕途”,不惜损害企业利益来实现政府的政治目标。Joseph等(2007)也认为,有政治关联的企业任命CEO往往是为了实现政府的政治目标,因而会对股东财富产生消极影响。

Park(2001)等对中国企业的关系网络作了实证研究,提出关系就是社会资本。为了克服竞争和资源的不足,中国企业通过与竞争对手和政府合作来交换好处,进而将发展关系作为战略机制。通过实证研究,他们探讨了关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一般说来,关系给公司带来较高的绩效,但仅限于销售量增长、公司市场扩张和竞争地位巩固,而对利润和内部运营无促进作用,因为培养和维持关系需要高额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从市场扩张中获得的利益。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命题:

命题4:企业发展个人政治关联在短期对企业绩效有积极影响,在长期内对企业绩效有消极影响

短期发展组织政治关联,需要企业资源的大量投入,而回报需要较长时间,因此短期对企业绩效有消极影响。

另外,影响企业绩效的还有企业人力资本。由于企业追求个人政治关联会使得企业倾向招聘有政治关联的个人,而非有人力资本的个人;同时还倾向于对个人发展提供有利的一般性培训,而非对企业有利的企业专业性培训。但是企业组织政治关联对企业人力资本的影响较小。姚先国等(2005)的研究表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更倾向于投资员工的一般性人力资本,而外资企业则更倾向于投资专用性人力资本,这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上的显著差异。这样长期来看,追求个人政治关联的企业不利于发展企业人力资本,因而可能对企业长期绩效有消极影响。而追求组织政治关联的企业则不受其影响。同时,从长期来看,企业发展组织政治关联面临的风险小,对企业长期发展有利。

命题5:企业发展组织政治关联在短期有消极影响,但长期有积极影响

三、结语

本文以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问题,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回顾和归纳的基础上,对政治关联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将政治关联划分为个人政治关联和组织政治关联两个维度,进而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政治关联影响企业绩效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推演。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带有差序格局的中国情境下,中国企业的政治关联以个人关联为主,以组织关联为辅。在不同所有制中,企业采取的政治关联策略不同,本文认为,在国有和民营企业中,政治关联以个人关联为主,而在外资企业中,政治关联以组织关联为主。在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问题上,本文比现有研究的结论更进了一步,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认为,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既存在积极作用也存在消极作用,具体而言,从企业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来看,个人政治关联在短期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长期却具有消极作用。而组织政治关联虽然在短期对企业绩效具有消极作用,但是从长期来看却具有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进一步丰富了政治关联理论,对于推动和认识政治关联在中国的适用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细雄,杨卓,刘星.企业政治关联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

[2]王凤彬,刘松博.企业社会资本生成问题的跨层次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7(7).

[3]卫武,田志龙,刘晶.我国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政治关联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4).

[4]田志龙,高勇,强卫武.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研究[J].管理世界,2003(12).

[5]罗党论,刘晓龙.行业壁垒、政治关系与企业绩效[J].管理世界,2009(5).

作者简介

1.2张振杰(1979-),男,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和组织行为。

1王文广(1984-),男,黑龙江鹤岗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和组织行为。

①学术界对政治关联的表述存在一些差异,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有的学者使用政治关系,而有的学者使用政治关联,还有的学者使用政治联系,本文将统一使用“政治关联”。

上一篇:高职财经英语阅读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如何推进班组建设的实践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