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有效智慧课堂的构建

时间:2022-10-21 10:05:21

浅析初中数学有效智慧课堂的构建

【内容摘要】数学课堂是学生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发现、创造、展示自我的舞台。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自主性和针对性等三个方面阐述打造智慧课堂的方法和途径,借此构建有效的智慧课堂。

【关键词】轻负高效 智慧课堂 初中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打造以培养学生的智慧为核心的智慧课堂尤为重要,这种课堂教学形态富有活力性、创造性、愉悦性和高效性,更能启迪师生心智、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火花,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探究的欲望、体验求知的快乐。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去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构建有效的智慧课堂。

一、自主性和针对性智慧课堂的基石

智慧课堂,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编制合适的导学案,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在所学新知识中,学生也有三分生、七分熟悉的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尝试,也能获得尝试的成功,而导学案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尝试的机会,有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有利学生创造意想不到的成绩。与此同时,上课前教师根据导学案反馈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高效性。例如《全等三角形判定(2)》教学时: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画图、实验和探究,学生自主得出“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在自主探究“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为什么?”时,发现导学案中有画出图形并转化为刚学过的“ASA”来说明;有写“会,ASA”;也有写“不会”,并画出图1说明。从上述的情形看:有些学生对“AAS”中的“对应”的含义已深刻理解;有些学生不假思索、想当然回答,对“AAS”中的“对应”的含义理解模糊;也有些学生忽视了“对应”的含义或甚至还不理解。上课前笔者把一个同学画的图形剪下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如图1)。

经过合作交流,很快明白了错误的原因,并深刻理解了“对应”的含义。学生刚接触“SAS”、“ASA”、“AAS”判定三角形全等时,有些学生一直不甚理解,教学中一直找不到合适方法解释“对应”两个字,现从导学案中展示现场生成的错误资源,并利用这个资源进行纠错,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对应”两字。可见,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以学定教能有效减少低效的教学活动,能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知,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针对性非常重要,是课堂真正成为智慧课堂的基石。

二、多样性和有效性智慧课堂的策略

智慧课堂,需要创设多样丰富有效的情景揭示数学规律的发生过程。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判定》中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如果完全按照课本、教参提供的思路来组织教学,留给学生的只是抽象的推理和枯燥的结论。为避免如此,我上课前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纸片,课堂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和陈述自己探究过程的空间。其中一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自己的剪、拼过程,若将三角形纸片按图2所示剪开,发现剪开的两部分不能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动手操作后发现:要想剪、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出的小三角形必须有两边与剩余四边形两边相等(即图3中AD=DB,AE=EC)。

于是通过点A、B重合得到边AB的中点D,同理得到边AC的中点E,然后将纸片ABC沿线段DE剪开,并将ADE绕点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到CEF的位置,得四边形BCFD(如图4):

由于点D、E、F在同一条直线上,且CF与BD平行且相等,所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创设有效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成为智慧课堂的重要策略,课堂上不断呈现操作、游戏、故事、竞赛等有效情境不但能丰富教学活动,还能促进数学知识高效的传播。

三、发散性和灵活性智慧课堂的灵魂

智慧课堂,教师应预设一些严密性和发散性的题目,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最大程度地把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的引向广阔的“空间”。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具有多变性与开放性特点;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例如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时可预设例题:如图5,已知∠C+∠A=∠AEC,判断AB与CD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考虑到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可准备一根橡皮筋、两根细木条、钉子、图钉、一块小黑板,将一根橡皮筋两端固定在点A上和点C上,图钉拉着橡皮筋钉在点E上(如图5)。

如何证明?需要添加辅助线,如何添?开始许多同学往往不知其然所以然。教师通过移动图钉E分别到线段AC上、AB与CD上,从特殊位置引导学生探究,启发寻求解题思路。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中发现这两条平行线中像是少了一条截线,又像少了一条平行线似的。经过师生交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得到6种不同的解法,学生思维打开了,整个课堂沉浸在思索和快乐的海洋中,此时再把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演示移动图钉位置,得到新的图形形态(如图6、7、8)。

又逐一探究AB与CD平行的条件,整个课堂气氛热烈、热情高涨,产生要学、乐学的学习激情。此时,笔者又将问题进一步拓展,如图9。

∠1、∠2、∠3、∠4 应满足什么条件时,AB与CD平行?学生运用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很快找到解题方法。可见,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教学活动可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思维灵活性不断发展。

智慧的课堂就是教学中的阳光和鲜花,它能提供发现问题的方法和开发思维活动的策略。采用上述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主动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构建了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小山中学)

上一篇:平面向量唯一分解途径 下一篇:初探陶艺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