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时间:2022-10-11 01:12:38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内容摘要】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教育要适应时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的国家。本文尝试在新课程理念下探析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一个恒古的话题。从人类第一块最原始的石器到现在最新的科技成果,创新始终发挥着推动人类进步的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紧迫而突出的课题。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时代呼唤创新人才,也要求我们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培养创新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一、教师要做创新教育的践行者、倡导者

1.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摈弃“传授式”和“应试式”教学方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彻底转变传统教学单纯重“知识传授,掌握知识”为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上来。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2.教师要具有创新教育的素质和能力。“名师出高徒”,教师只有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广泛的兴趣、敏锐的思维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才能激励学生奋发成长。

3.教师要身体力行,做创新的楷模。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以超前的意识、创新的勇气来构建创新教育的蓝图,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情感氛围,激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互助合作、教学相长的过程。它要求,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师要少讲精讲,留给学生较多参与活动的空间。只有教与学处理得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时才会情绪高涨,思维敏捷,畅所欲言,教学效果才会显著。相反,如果教师专制,课堂气氛紧张,教师一言堂,学生就会因心理压力增大而不敢发言,思维就会受抑制,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教师应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发问,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见解,对他们提出的不合理问题或错误回答应采取宽容、达观的态度。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一个良好氛围。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调动学生创新的热情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人们对某一种事物发生了兴趣时,就会主动、执着地去探求。学生只有对课堂产生了浓厚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去学习,思维才能活跃,从而为创造能力、创造思维的培养敞开大门。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纵观前人所创造成果无一不是在对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情况下取得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兴趣。再者,历史课的内容相对遥远,部分概念较抽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更显得十分重要。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关键是将内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知识传授,联系国内外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以课堂讨论、专题讲座、热点评论、写小论文等形式,引导学生用历史知识去分析社会实际问题,使学生觉得历史课与社会、生活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开设历史知识讲座、评述会、知识竞赛、办黑板报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的。

四、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具在创新精神、能力的学习方式、习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让学生自读教材后分析去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观看专题录像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欣赏漫画、分析漫画的寓意,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能力。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只有紧紧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代同步,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大力提高自身素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新人,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参考书目】

[1]《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辩证唯物主义》,中国教育出版社.

[4]《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3 年第6期.

[5] 周德藩、李一宁 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苏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浅析会计信息内涵及特征 下一篇:紫鹃:口口声声爱花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