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生物教学的述评

时间:2022-10-21 08:04:06

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生物教学的述评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以注重生物基本知识的传授为主,知识点多,内容量大,因此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非常高。老师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进行记忆,使本来生动有趣的生物课变得枯燥乏味。原本对生物学科感兴趣的许多学生逐渐产生厌烦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延,这种负面情绪与日俱增,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而新课改正是针对这些弊端,降低了对知识难度的要求,并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编写图文并茂的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新教材具有可读性、欣赏性和趣味性。所以,它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生物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课堂也由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转变为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变革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原来单一的课堂要求(知识与技能)转变为多维的课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多维目标就是三维目标。

一、三维目标的内涵

三维目标是指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学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感情体验,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一种对周围事物、事件的态度的形成,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对周围经济利益、金钱等方面的看法。

1.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技能是传统教学中的核心,是应该继承的东西。知识与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技能来体现的。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首先是了解水平(知识I):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其次,是理解水平(知识II):把握内在逻辑关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第三,是应用水平(知识III):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理,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

2.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改倡导对教与学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生物学科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首先是模仿水平(技能I):在具体示范和指导下完成操作。其次,是独立操作水平(技能II):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与原有的技能建立联系等。

3.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动力系统。新课改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生物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经历水平(情感I),即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反应水平(情感II),即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领悟水平(情感III)即具有稳定的态度、一致的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二、进行整合三维目标的重要性

上海对808位中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学生普遍感到“不快乐”。调查表明,57%的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太大,其中“郁闷之情”位居榜首,主要表现在“考试压力大、感觉很累”“补课太多、没有双休日”“成绩提不高”。居于次席的是“父母唠叨太多”“睡眠时间少”“没有时间玩”“学校生活太枯燥”“对社会上的问题看不惯”等。

据调查,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死亡。我国已步入高自杀率国家行列,自杀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五大死因。其中15~34岁青壮年的主要死因是自杀。据教育部王定华副司长在2010年11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透露:在2010年1至11月,全国就发生了中小学生自杀事件73宗,青少年已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经初步调查,青少年轻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承受不住学业或是其他方面的压力,缺乏与家长、社会的沟通。

中学生长期承受着“郁闷之情”,在日积月累之后,必将引起“爆发”。他们为了逃避压力而放纵自己,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在压力过重时会一蹶不振,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先育好人,才能教好书。所以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改变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偏向性,提倡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懂得合作、懂得生存、懂得做人的道理,打破传统的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从而注重学生“全人”的发展。

整合三维目标是新课改的具体要求。要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内容相结合。

三、进行有机整合三维目标的建议和展望

如果把生物科学素养比作一座大厦,是由三维目标构成的,那么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生物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更高。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双基”的落实,也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以知识和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及归宿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双基”的落实。毕竟知识与技能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中继承的东西。所以,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核心,是教学的基石,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并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此外,在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同时,也要注重过程的科学性。

2.将隐性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二维目标显性化

学习方法和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其隐性,往往容易被忽略。如果老师只关注眼前的成绩,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让学生死记条文,忽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些教法都不利于学生成长。隐性目标的实现,依靠创设情境和氛围,由学生亲自体验、亲身实践来完成。教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比较、模拟、质疑和创新等形式来获得知识,使结论与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使学生思维活跃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学习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利用模型标本、视频动画、实验体验,甚至是诗歌、音乐等形式,创设形象生动、开启思维、开阔视野、情趣盎然的课堂氛围。因此,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讲授,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

3.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这句话说得好。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领会到的。作为教育者,教师要用自己健康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去影响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从实践活动中培养有利于他们成长与发展的情感。生物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通过多种与生活相关事例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快乐学习的过程,掌握各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在种植植物和养护动物的劳动过程中,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在课堂上增加音乐图文,培养学习兴趣,关爱别人;在课堂渗透人物故事情节,培养科学素养。通过这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在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获得实现。

四、结论

新课改是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断获到成就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贯穿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之中。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里。前者是后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则是链接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教学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钟启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陈爱娟.活力课堂的音符——谈阅读教学之中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J].江苏教育研究,2008(2).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高一生物“起始课”的尝试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