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本习题资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时间:2022-10-21 07:19:50

利用课本习题资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习题;思维能力;呈现方式;练习过程;变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1—0078—01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习题作为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但教学之中只关注的是答案正确与否,忽视解答的思维过程,却对如何利用习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不够,这样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笔者在教学中积累了一些利用习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做法,旨在从激趣、活用和创造等方面探索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改变呈现方式

改变呈现方式,题目编排为选择式。比如,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学习完“大数的认识”再做练习一时,我没有让学生一道一道做,而是呈现一个选择菜单,分为数的读法(1-6题)、写法(7、8、9、11、14题)、综合(12、15、16题)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难度选择上分为基础、有难度、比较难三个层次,虽然是形式上的一点点变化,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自主意识被唤醒,学习热情被调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兴趣盎然地选择自己想做的题解答时,思想是何等的集中,思维是何等的活跃,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改变题目的要求,变口答为操作。比如,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下面的图形,那些是直线?那些是射线?那些是线段?我没有让学生简单进行口头回答了事,而是让学生裁出7个小纸条,画出这些图形,然后贴在黑板上画的三个分别代表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域内。本来非常简单的回答,可能还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被改为操作后,学生们都被调动起来,在画三种线的过程中对特征更加明晰,让原本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活动变成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数学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手脑并用,有所思,有所得。

二、有层次地展示练习过程

由于文本的限制,教材中编制的习题往往采用同步的方式呈现,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细心了解学生思维特点,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分层出示,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把练习的功效发挥到最大。比如,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八中的第七题: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如下图),我并没有一下出示题目和数据,而是先画出这个图形,让同学观察,你可以怎么得到这个图形,学生经过思考思维一下活跃起来,跃跃欲试,展示了许多画法以后,我才给予讲解,这个组合图形可以利用分割或添补的方法转化为长方形,然后给出数据,让同学们挑选最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

这样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有序和深入,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生长点,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思考状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

三、题目与题型变式

教材习题仅是教学的一个支点,因此,在开发教材习题的过程中,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还应对习题作出适当的变化,努力让它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比如,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六第8题:“刘叔叔带了700元买化肥。买了16袋化肥,剩60元。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

变式1:每袋化肥40元,刘叔叔要买16袋化肥,租车需要60元,刘叔叔一共需要带多少钱?

变式2:刘叔叔带700元买化肥。每袋40元,买完后刘叔叔还剩60元,问刘叔叔买了几袋化肥?

一道简单的练习题,在老师的充分引导下,把简单的告知变成了自主探索的过程。首先让学生全面理解题目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每题,并提出“边做边思考,这样的题在计算时发现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计算,从而深化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提高了学生理解题目、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素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潜心挖掘,灵活利用,在多角度开发练习题的活动中,学生的新知无疑得到了及时的巩固,数学能力进一步提升,追寻方法优化的数学思想在无形中潜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大的发展。

上一篇:无声的世界 有情的关怀 下一篇:青蛙·信件·宽容·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