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多元经营乱账

时间:2022-10-21 06:40:20

铁路多元经营乱账

在铁路主业和多元经营的混乱账目之后,是铁路垄断之手的操纵。国家审计署只揭开了黑幕一角

多元经营企业与铁路运输主业之间的产权、业务和分配关系错综复杂,十分混乱,积弊甚多,近年来更是铁路系统腐败大案高发之地。

一纸审计报告,揭开了铁路多元经营(下亦称“多经”)黑幕的一角;但是,问题的解决还远没有看到出路。

2007年8月27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时,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数字――53.8亿元。刘家义称,经审计铁道部所属17个铁路局和三个专业运输公司2006年财务收支情况,发现部分多元经营企业依托主业优势违规和不规范收费,为主业人员发放奖金,主业向多元经营企业让利,涉及金额高达53.8亿元。

以餐饮、物流为主的铁道相关服务业质次价高,多年来一直是公众投诉的焦点。这一次,人们从审计报告中获得了问题的一种解释――寄生于铁路主业之上的服务业,其高收费原本就是为了给铁路系统创造利润而存在。

但按照铁路内部人士看法,审计报告提到的问题还只是冰山一角。“国家审计署披露的违规金额数字恐怕颇有保留,实际情况应更为严重。”一位铁路专家告诉《财经》记者。

发端于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的铁路系统多元经营,最初是为响应国家号召,后功能转化为弥补铁路主业经营亏损;之后迅速发展,收入最高时几乎接近运输主业收入,成为铁路行业重要的收入来源。

至今,中国铁路每年的多元经营收入超过千亿元,占到运输主业收入三分之一强。

可是,由于多元经营企业与铁路运输主业之间的产权、业务和分配关系错综复杂,十分混乱,积弊甚多,是“最怕被审计”的部分,近年来更是铁路系统腐败大案高发之地。

“主”“多”难分彼此

所谓铁路多元经营企业,是各铁路分局、站、段及运输企业,根据自有资源及优势开办的小公司、小企业。这些企业主要依托铁路运输主业发展第三产业,经营范围广泛,涵盖仓储、餐饮、建筑、旅游服务、房地产、运输辅助业等。

铁路多元经营企业最早从收取到达、发送综合费,逐渐发展到运输,俗称“卖车皮”。上世纪80年代,中国各行各业开始尝试改革,铁路系统也在运输主业之外开始发展多元经营。当时,火车车皮紧俏一时,只要能搞到车皮,不愁找不到买主。于是“卖车皮”成为铁路多元经营中风险最小、获利能力最强的业务之一,为其掘得了第一桶金。

按照铁路业内的说法,铁路职工工作强度大,但工资收入不高。在开展多元经营后,铁路职工在工资之外获得了额外的收益,这顿时激发了铁路系统上下发展多元经营的热情。

一位铁路系统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最初开始多元经营仅限于具有“实权”的铁路局和分局。这些部门利用“卖车皮”掘得第一桶金后,向宾馆、餐饮、商贸等行业进军。之后,铁路站段也争相搞起了多元经营,主要是围绕站段开展一些经营项目,比如,为站段代购生产用料获取价差、承接站段的大修更新改造项目,等等。

“说白了,就是挤压铁路建设和运输成本,转化为‘多经’利润,进而变相为职工增加收入,及为主业提供运营补助。”上述铁路系统内部人士说。

铁路多元经营企业多为独立法人,本应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际上却与主办铁路局、站段之间长期保持行政隶属关系;二者产权关系不清,权责不明,因而导致问题重重。

“多元经营公司由铁路局和站段创办、经营,公司负责人也由路局和站段任命,你说这个账怎么可能清楚?”成都铁路局一位从事多元经营多年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说。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多元经营资产管理十分混乱,主业随意侵占“多经”资产,“多经”收入就是主业的“小金库”,甚至主业和“多经”的成本都不分彼此。主业人员在多元经营企业挂名、领工资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我们的汽车被主业占了十几辆,电脑也被他们占用了几十台。我们的职务都是他们说了算,他们要什么我们能不给吗?”上述从事多元经营的资深人士说,“站段以招待、福利、生产成本的名义,随意从‘多经’企业要钱,但实际上钱用到哪去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当然,他没有提及的另一面则是,铁路多元经营企业之所以有利润,也源于从主业获得的各种垄断的特许经营权,包括转让车皮、经营列车和车站的餐饮等。由于缺乏竞争,这些领域长期以来一直为消费者诟病。

由于铁路运输收入有限,因而铁路系统各级领导均狠抓多元经营,以此补贴主业职工收入。多元经营搞得好的路局、分局和站段,每年职工奖金和其他形式的补贴金额十分可观。而由于补贴形式、方式五花八门,多元经营每年到底补贴主业多少钱,恐怕只有本单位“一把手”和具体经办人员心里有数。

上述从事铁路多元经营的资深人士也对《财经》记者说:“主业有‘多经’的人,‘多经’有主业的人,有的在主业挂名,在‘多经’开工资;有的在‘多经’挂名,在主业干活,这种情况多得很。”

案发“多经”雷区

由于管理混乱,加上利润丰厚,铁路多元经营企业往往成为滋生腐败之源。这已为近几年铁路系统多桩腐败案所证明。

“铁路系统容易出事的,一是多元经营,二是工程建设,三是物资采购。”上述成都铁路局从事多元经营的资深人士说。

2008年,乌鲁木齐铁路局局长(下称乌铁局)宋德玺被“”,就与原哈密铁路分局下属的金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下称金轮公司)密不可分。

宋德玺自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乌铁局工作,2005年3月18日,42岁的他被铁道部任命为武汉铁路局党委书记。时隔仅半年,他又回到新疆出任乌铁局局长。宋德玺在乌铁局当政期间,在哈密、乌铁局系统,只要有重大工程招标,几乎全是铁路多经企业金轮公司中标,无人能与之抗衡。

上世纪90年代初建设兰新复线,金轮公司承揽了不少重大工程项目。1998年10月1日,全国铁路第二次大提速前,乌铁局提速辖区内很多铁路弯道取直或架设桥梁,多数均为金轮公司得到。

2005年前后,哈密分局被撤销,该局驻京办地块被以2亿多元价格出售。除2000万元归还单位,余下1亿多元被宋德玺伙同金轮公司总经理周国际等人私分。此事最终导致宋德玺被“”。

在东北地区,哈尔滨铁路局下属的“多经”企业北亚集团,亦因资金黑洞牵连多名高官“落马”。2007年,北京铁路局局长李树田遭立案调查,即与此关联甚密。

北亚集团成立于1992年7月,早年主要从事铁路客货运输和铁路高科技产品开发业务。在李树田主政哈尔滨铁路局期间,哈尔滨铁路局为其第一大股东。

2005年7月19日,铁道部开始对全路系统单位实施“清产核资”工作,揭开了北亚集团及其子公司的资金黑洞。

先后任哈尔滨铁路局和北京铁路局局长的李树田,在两局任职期间,均以“大刀阔斧,扭亏为盈”著称。据《财经》记者了解,1996年底哈尔滨铁路局累计亏损达40多亿元,而李树田在任内,通过做大多元经营,将指标层层分解至路局各级,在1998年初遏制住亏损,减亏近2亿元。

李树田的这一做法也被他带到了北京。北京铁路局在1998年时货运量急剧下滑,客运任务完成进度列于全路倒数第一。1998年初,李树田担任北京铁路局局长后,接下“扭亏”重任。至2002年,北京铁路局客运收入比其1998年接手时增长了40亿元,总收入增加126亿元,当年入选为全国企业500强中的第25名。

北京铁路局一位高层告诉《财经》记者,李树田的成功,得益于他开展多元经营,其激增的利润多由此而来。

长期研究铁路改革的一位专家则告诉《财经》记者,李树田这些“大刀阔斧”、以“扭亏”为特点的改革,虽一度被视为范例,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利用垄断地位牟取部门利益的歧路。“尤其在投资、借贷和担保等方面,李树田留下的一些资金黑洞和制度漏洞,至今未能消除。”

“由于权力过于集中,李树田可以对多元经营公司的贷款和担保作决定。”北京铁路局一位中层称。目前尚不能掌握经李之手形成的担保和贷款数量,但在系统内,这是“众所周知的潜规则”。李树田的多元经营背后复杂的利益关系,至今也还是一笔未能见光的灰账。

内部整顿周折

对于“多经”系统的混乱,铁路系统内部也有所察觉,曾力图做出改变,但收效甚微。

早在2000年前后,铁道部即提出要实施主业与多元经营“三分开”,即“企业分设,财务分账,人员分开”。2003年后又提出站段不再主办多元经营,并将其进行行业合并,组成规模较大的企业,为做大企业规模做好准备。在下面的路局看来,这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集权和夺利。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荣朝和告诉《财经》记者,现任铁道部长自2003年上任以来,即力推多元经营企业与主业剥离。

“最初,要求‘多经’和主业彻底分离,‘多经’人员脱铁路制服,交出铁路职工证。后来发现这样行不通,主业和‘多经’人员都不愿意,所以,后来的思路就变成了‘多经’和主业‘长期共存’。”前述在铁路多元经营企业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虽然在初期遇到较大阻力,但2006年之后,铁路“多经”与主业分离已颇有进展。荣朝和在武汉铁路分局调研时发现,该局多元经营企业与主业的关系已基本理清,“其他铁路分局的情况与其类似,2007年的审计情况应将会有所好转。”荣朝和说。

“部里要求2007年底完成分离,成都铁路局是2007年12月28日完成的,别的局也应该在年底前都做完了。”上述成都局内部人士称。

所谓主业和“多经”划分清楚,一方面指站段自办的多经公司与站段脱钩,全部交由各铁路局统一管理。例如,成都铁路局下属的大大小小百余个“多经”企业,均由该局下设的多元管理中心负责管理,而与车站、铁路段彻底脱离管理关系。另一方面,铁路局和“多经”企业之间的钱、物往来,也开始签订合同,按章办事。

“现在‘多经’企业给路局交钱,一般都有适当的理由,比如占用主业场地缴纳房租,或者使用主业资产缴纳租金等,而且都要签合同,按合同办。”上述成都局多元经营资深人士说。“多经”企业给予站段的“补贴”,也要通过铁路局的财务部门拨款,而且钱的用途要受路局监管和审计,不再像以前,“钱私下里给过去,用到哪去了也没人管。”

“现在人员、资产、财务已基本实现了‘三分开’。”上述成都局多元经营资深人士说。

另外,以往多元经营企业提倡“一业为主,多元为辅”,一家企业既搞物流,又搞建筑、装卸、酒店、旅行社、广告,即所谓多元化发展。通过重组,各路局将下属多元经营企业按行业“合并同类项”,组成规模较大的企业。

例如,成都铁路局原来220多个“多经”企业,包括一个一级企业,即成都铁路多元集团公司;27个二级企业及众多三级企业。2007年3月以来,成都局通过四次重组,保留了惟一的一级企业,将二级企业减为23个,原二级企业下的三级子公司全部撤消,成为分公司。

“现在成都局下面这23家公司从事的是23个不同的行业,包括商贸、油料、冷藏、外贸、冶炼、酒类销售等。”上述成都铁路局资深人士说。

出路寻觅

主业和“多经”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已较以往清晰,但在铁路系统内部,“人到‘多经’去,钱从‘多经’来”的思路,与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

铁道部亦称,多元经营的主导思想,是与运输主业“长期共存、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在接受《财经》采访时直言,铁道部在“多经”领域动的手术作用不大。因为“多经”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它本来就是依托铁路垄断而生存的,铁路垄断局面一日不破,“多经”乱象一日难解。

上述成都铁路局多元经营资深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由于运输价格受到管制,铁路一直亏损运营,消化这些亏损的任务就落到“多经”头上。据其介绍,从“多经”获得补贴在成都铁路局可占到主业收入的三分之一,整个铁道部差不多都是如此。

2008年,成都铁路局多元经营计划营业收入100亿元,利润在1亿元左右。该局在2007年制定的“多元经营五年规划”提出,2012年要实现240亿元营业收入、10亿元利润,同时,五年内要从主业向“多经”分流1.6万人。

“成都局主业大概有10多万人,可以说他们吃的三顿饭里有一顿是我们的。”上述人士说,“如果2012年的收入和利润目标实现了的话,可能主业吃的两顿饭里就有一顿是从我们这边来的。”

由于存在创收的内在动力,20多年来,铁路多元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收入最高时几乎接近运输主业收入。根据铁道部统计数据,2007年,全路多元经营资产总额为892亿元,营业收入1300亿元,实现利润30亿元。同年,铁道部运输业总收入为3308亿元,多元经营企业收入约占40%。

根据铁道部提出的“十一五”铁路多元经营工作的目标,多元经营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或高于中国GDP增长速度,2010年达到1500亿元左右。

但另一方面,躺在主业上生存的铁路“多经”企业,实际上不具备市场竞争实力。如果铁路服务业放开竞争,这些企业很快难免遭到市场淘汰。

业内人士指出,“多经”利润大多用于补贴主业,并未形成积累;加之企业多而散,多处于小作坊的经营状态,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也由于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不善,效益萎靡不振。另外,“多经”企业安置了大量年龄较大的主业分流人员。

铁道部副部长彭开宙在总结“十五”期间铁路多元经营工作时指出,2005年,铁路多元经营有1236家亏损企业,占“多经”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亏损总额达10.1亿元。

一位铁路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许多多元经营企业自身经营能力不足,但为完成上级下达的硬性经营指标,可谓不择手段;除挤压主业运输成本,还制造虚假贸易、虚增销售收入,或将服务项目转化为贸易。殊不知此举造成多报税收(5%的服务业税率提高至17%的增值税率)。一些地方税务官员称铁路多元经营要额外交纳“牛皮税”。

除补贴主业,长期以来,多元经营还充当铁路系统劳动力的“蓄水池”,承担接收主业分流人员的任务。2007年,多元经营企业职工总数为27.2万人,而“十一五”铁路多元经营工作的目标指出,多元经营扩大就业能力要明显增强,2010年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左右。

在“人到‘多经’去,钱从‘多经’来”的双重压力下,多元经营殊难健康发展。“全路多元经营面临最严峻的挑战是,如何处理‘创岗和创效的关系’。”铁道部副部长彭开宙在报告中说。■

上一篇:物美“去张文中化” 下一篇:地产“热钱”未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