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程中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

时间:2022-10-21 06:18:53

浅谈工程中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

摘要:随着我们经济迅速发展,建筑行业一直处于我们的经济前沿。我们对工程质量控制有了新的认识,工程钻孔灌注桩属于隐蔽工程,成桩环节多,施工过程容易出现质量事故,所有参与人员必须重视施工全过程质量监控,以便有效地对桩基础施工质量加以控制。

关键词:工程;钻孔;灌注桩;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中,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大部分在水下进行的,其施工过程无法观察,成桩后也不能进行开挖验收。施工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甚至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钻孔灌注桩工程在施工前要认真熟悉设计图纸及有关施工、技术规范,核查地质和有关灌注桩方面的资料,对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后制定出施工质量标准、验收实施方案和每根桩的施工记录,以便有效地对桩基础施工质量加以控制。

一、成孔质量的控制

在成孔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控制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1 采取隔孔施工程序

钻孔混凝土灌注桩和打入桩不同。打入桩是将周围土体挤开,桩身具有很高的强度,土体对桩产生被动土压力。钻孔混凝土灌注桩则是先成孔,然后在孔内成桩,周围土移向桩身土体对桩产生动压力。尤其是在成桩初始,桩身混凝土的强度很低,且混凝土灌注桩的成孔是依靠泥浆来平衡的,故采取较适应的桩距对防止坍孔和缩径是一项稳妥的技术措施。

1.2 确保桩身成孔垂直精度

这是灌注桩顺利施工的一个重要条件,否则钢筋笼和导管将无法沉放。为了保证成孔垂直精度满足设计要求,应采取扩大桩机支承面积使桩机稳固,经常校核钻架及钻杆的垂直度等措施,并于成孔后下放钢筋前作井径、井斜检测工作。

1.3 确保桩位、桩顶标高和成孔深度

在护筒定位后及时复核护筒的位置,严格控制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线偏差不大于 50mm,并认真检查回填土是否密实,以防钻孔过程中发生漏浆的现象。在提出钻具后必须用测绳测量成孔深度,同时还要考虑在施工中常用的测绳遇水后缩水的测量精度,在使用前

要预湿后重新标定,并在使用中经常复核。为有效的防止塌孔、缩径及桩孔偏斜等现象,应根据不同土层情况对比地质资料,随时调整钻进速度,并描绘出钻进成孔时间曲线。当钻进粉砂层进尺明显下降,在软粘土钻进最快 0.2m/min 左右,在细粉砂层钻进都是 0.015m/min 左右,两者进尺速度相差很大。钻头直径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孔径的大小,在施工过程中要经常复核钻头直径,如发现其磨损超过10mm 就要及时调换钻头。

1.4 钢筋笼制作数量和吊放

钢筋笼制作前首先要检查钢材的质保资料,检查合格后再按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验收钢筋的直径、长度、规格、数量和制作质量。在验收中还要特别注意钢筋笼吊环长度能否使钢筋准确地吊放在设计标高上,这是由于钢筋笼吊放后是暂时固定在钻架底梁上的,因此,吊环长度是根据底梁标高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应根据底梁标高逐根复核吊环长度,满足设计要求。在钢筋吊放过程中,应逐节验收钢筋笼的连接焊缝质量,对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焊缝、焊口则要进行补焊。同时要注意钢筋笼能否顺利下放,沉放时不能碰撞孔壁;当吊放受阻时,不能加压强行下放,因为这将会造成坍孔、钢筋笼变形等现象,应停止吊放并寻找原因,如因钢筋笼没有垂直吊放而造成的,应提出后重新垂直吊放;如果是成孔偏斜而造成的,则要

求进行复移、纠偏,并在重新验收成孔质量后再吊钢筋笼。钢筋笼接长时要加快焊接时间,尽可能缩短沉放时间。

1.5 灌注水下混凝土前泥浆的制备和第二次清孔

清孔的主要目的是清除孔底沉渣,而孔底沉渣则是影响灌注桩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清空时利用泥浆在流动时所具有的动能冲击桩孔底部的沉渣,使沉渣中的岩料、沙粒等处于悬浮状态,再利用泥浆胶体的粘结力使悬浮着的沉渣随着泥浆的循环流动被带出桩孔,最终将桩孔内的沉渣清干净,这就是泥浆的排渣和洁孔作用。从泥浆混凝土钻孔桩施工中的护壁和清孔作用,我们可以看出,泥浆的制备和清孔是确保钻孔桩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施工规范中泥浆的控制指标:粘度测定 17-20min;含砂率不大于6%;胶体率不小于 90%等,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不能就地取材,要专门采取泥浆制备,选用高塑性粘土或膨胀土地。拌制泥浆必须根据施工机械、工艺及穿越土层进行配合比设计,

灌注机成孔至设计标高,应充分利用钻杆在原位进行第一次清孔,直到孔口返浆比重持续小于 1.10-1.20,测得孔底沉渣厚度小于50mm,即抓紧吊放钢筋笼和沉放混凝土导管。沉放导管时检查导管的连接是否牢固和密实,以防止漏气漏浆而影响灌注。由于孔内原土泥浆在吊放钢筋笼和沉放导管这段时间内使处于悬浮状态的沉渣再次沉到桩孔底部,最终不能使混凝土冲击返起而成为永久沉渣,从而影响桩基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在混凝土灌注前利用导管进行第二次清孔,当孔口返浆比重及沉渣厚度均符合规范要求后,应立即进行水下混凝土的灌注工作。

二、成桩质量的控制

2.1 为保证成桩质量

要严格检查验收进场原材料的质量保证书,如发现实样于质保书不符,应立即取样进行复查,对不合格的材料如水泥、砂、石水质,严禁用于混凝土灌注桩。

2.2 钻孔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施工主要采用导管灌注

混凝土的离析现象还会存在,但良好的配合比可减少离析程度。因此,现场的配合比要随水泥品质、砂、石料规格及含水率的变化进行调整,为使每根桩的配合比都能正确无误,在混凝土搅拌前都要复核配合比并校验计量的准确性,严格计量和测试管理,并及时原始记录和制作试件。

2.3 灌注是的注意事项

为防止发生断桩、夹泥、堵管等现象,在混凝土灌注时应加强对混凝土搅拌时间和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因为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坍落 18cm-20cm,并随时了解混凝土面的标高和导管的埋入深度。导管在混凝土面的埋置深度一般宜保持在 2m-4m,不宜大于 5m 和小于 1m,严禁把导管底端提出混凝土面。当灌注至距桩顶标高 8m-10m 时,应及时将坍落度调小至12cm-16cm,以提高桩身上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在施工过程中,要控制好灌注工的操作,抽动导管使混凝土面上升的力度适中,保证有程序地拔管和连续灌注;升降的幅度不能过大,如大幅度拔管则容易造成混凝土体冲刷孔壁,导致孔壁下坠或坍落,桩身夹泥,这种现象尤其在砂层厚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在灌注过程中必须灌注2-3m 左右测量一次混凝土面上升的高度,确定每段桩体的充盈系数必须大于 1,同时认真进行记录,这对于日后发现桩的问题和评价桩的质量有很大作用。

总之,钻孔灌注桩的整个施工过程属于隐蔽工程项目,质量检查比较困难,如桩的各种检测方法都是在一定的假设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参数测定和检验,并要依靠专业人员的经验来分析和判读实测结果;同一个桩基工程,各监测单位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检测,由于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的差异,其结论也时有偏差。通过多年实践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加强桩基工程检测是一个手段,保证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关键在于过程管理。加强施工现场的精心管理,是取得高质量桩基工程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松. 浅议钻孔灌注桩工程质量控制要点[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6).

[2]谢英良. 钻孔灌注桩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J]. 广东建材,2011,(5).

[3]张德. 浅谈钻孔灌注桩的工程质量控制[J]. 科技资讯,2010,(24).

[4]叶赛丽. 浅论钻孔灌注桩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J]. 山西建筑,2010,(23).

上一篇:浅议模板早拆技术的要点分析 下一篇:水下炸礁施工技术在潮州电厂港内航道疏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