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参与,激励创新

时间:2022-10-21 05:58:24

【摘要】教师必须精心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数学教学中,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教师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时,都要把学生放在主置。备课时,不光考虑学生...

注重参与,激励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实施,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习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的能动性得以发挥,善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下面我就如何关注学生参与,激励创新,促进主体发展谈几点看法。

一、成功激励,强化学生的探究热情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还要想方设法地使他们获得成功,同时让成功的喜悦成为他们下一轮探究活动的动力。反复的探究成功能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心态,逐步培养探究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时时给予支持,鼓励、关注学生探究的成果,无论这些成果多么微小,教师都要加以珍惜,激励,强化学生对探究学习成功和情绪体验,培养探究精神。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学习数学兴趣就浓一些。如果能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取得成功,学生的探究热情就会越来越高涨。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新的欲望。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生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认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知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教师必须精心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数学教学中,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教师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时,都要把学生放在主置。备课时,不光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上课时还要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给学生思考、讨论、质疑、参与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变“厌学”为“乐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觉得知识的发现也有自己的一份劳动成果。这对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创新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引导参与

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操作入手对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言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越“动”越聪明。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爱玩、好动等思维特点,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拆一拆,拼拼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例如:我在教学9的组成时,组织同桌的两位学生各拿不同颜色的小棒,当一位学生拿出5根红色小棒时,另一位学生便相应拿出4根蓝色小棒组成9,并通过认真地观察、比较、发现这两种小棒的数量关系,再口述出来,即蓝色小棒和红色小棒一共有9根,9根小棒里有5根红色,4根蓝色。四根蓝色小棒比5根红色小棒少1根,5根红色小棒比4根蓝色小棒多1根,如果红色小棒减少1根就跟蓝色小棒一样多,如果蓝色小棒再增加1根就跟红色小棒一样多……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十分活跃,情绪非常高涨,状态极佳。并且在直观形象中初步理解了一共、剩余、增加、减少、比多、比少、一样多等比较抽象的有关应用题常用术语。

四、培养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发展思维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解答某个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探索发现与掌握数学知识面的内在规律性,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教学乘法各部分关系时,我出示几道算式,让学生观察:

5×6=30 30÷5=6 30÷6=5

7×8=56 56÷7=8 56÷8=7

4×9=36 36÷4=9 36÷9=4

学生在观察式子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掌握了规律,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就进一步引发了学习的兴趣。

总之,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老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节课,适时地引导、点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质量,达到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目的。

上一篇:在“兴趣”的天空下收获秋天 下一篇:有“智”者课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