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生关系的反思与重建

时间:2022-10-21 05:47:32

浅谈师生关系的反思与重建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良好的、协调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师生关系现状堪忧,良好师生关系的重建,需要用平等眼光看待学生,用魅力课堂吸引学生,用高尚师德熏陶学生。

关键词:师生关系 反思 重建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学虽成功了,但师生关系却令人担忧,这就有待于师生关系的重建,形成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现状堪忧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等弊病的影响下,强调学校的升学率,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学生的校园生活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学生沦落为考试的机器人,学生的个性与爱好被残酷抹杀,从而导致学生的个性走向叛逆,与家长、教师的教育唱反调;在另一方面,升学率是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对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无论社会、家长、学校都给予老师极大的压力,“升学率”的高低与教师的评先进、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息息相关,教师如果完成不了上级部门下达的“升学率”指标,于是“升学率”成了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没有休止的题海训练、考试以及残酷的排名次,让学生承受过重学业负担。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我不想学”,但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教师对学生只能“要你学”,于是出现了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的不和谐关系。久而久之,师生就像一对“冤家”样天天面对着,情感关系令人担忧。另外当前师生关系中普遍还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管理为中心的倾向,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有的还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老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出现师生关系的冲突和对立也就在所难免。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重建

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现谈谈我的一些观念和做法。

1.用平等眼光看待学生

尊师爱生,这是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显著特点,就是说学生应该尊重老师,老师应当爱护学生,这也是建立良好、协调的师生关系的情感基础。大量实践证明,尊师是爱生的结果,爱生是尊师的前提。“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热爱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倾注全部的爱。这种爱不能只给学习好的学生,而对“后进生”另眼相待,那样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也就会导致他们拒绝老师的一切要求,产生逆反心理,并表现为自暴自弃,有的学生还会觉得前途渺茫而中止了学业。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教师真情地投入,一定会得到学生真情的回报。

2.用魅力课堂吸引学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信息化时代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教师就不能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所以教师要能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通过有特色的教学,拉近师生情感上的距离,从而达到彼此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融,这将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流畅工整的粉笔字,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简洁明快的上课节奏,声情并茂的内容讲解,生动和谐的师生互动等等,都可能成为教师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要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课堂经常处于生动活泼的情景之中,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其次教师还得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本领,随时关注学生动向,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同时要善于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以期待达到共同进步。

3.用高尚师德熏陶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对有的老师上课漠然置之,而对他们喜欢的老师上课津津乐道,百听不厌。所以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另外教师的语言尽量要做到生动活泼,融准确性、逻辑性、艺术性为一体,才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一言以蔽之,教师要用人格魅力来“征服”学生,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课堂就会成为师生共同演绎充满乐趣与收获的全新的天地。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为了培养“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要能建立平等、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真正实现适应发展需要的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可能。

上一篇:以实践为导向改革高职计算机教学 下一篇:浅析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