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苏同盟分裂的原因

时间:2022-10-21 04:28:08

试析中苏同盟分裂的原因

摘 要: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限为30年。然而,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苏两国两党在彼此的分歧上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中苏同盟破裂,《互助条约》名存实亡。在分析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时,更多的是从意识形态上出发,本文试图通过条约签订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苏互访,即米高扬和刘少奇互访中试析中苏同盟分裂的原因。

关键词:米高扬访华;刘少奇访苏;中苏同盟破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苏双方,确切的说是中共和苏共互相进行过访问。由于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成立,在回顾这段历史中,国内大多数学者称之为彼此的“密访”,双方访问的代表人物是米高扬和刘少奇。以米高扬为代表的苏共和以刘少奇为代表的中共,在彼此互访中,都绕不开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解决苏联和国民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因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苏联的核心利益和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尽管日后中苏双方签订了《互助条约》取代旧条约,但新中国成立前,两党互访所遗留的问题已经埋下同盟破裂的种子。本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两党互访入手,结合相关史料,试图从中找到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希望对目前的中国的国际合作有所启示。

一、五拒访苏和米高扬密访西柏坡

1947年到1949年米高扬访华之前,斯大林五次拒绝访问苏联,拒绝的理由有正常的也有荒诞的,其中,1948年第三次拒绝的理由居然是苏共高层全部要去“收粮”。除去的意见,现在看来苏联方面在当时的拒绝还是有所考虑的。第一,就中国国内而言,这段期间还在进行解放战争,苏联对中共的战果不是很了解。以致在拒绝访苏时,甚至提出可以让去苏联避难。第二,在这段时间,苏联并没有真正支持中共,对于中国的内战,苏联处于观望态度。因为苏联和国民政府之间有条约,苏联是不会冒着失去自己的在华利益而违约。第三,的背后是美国,苏联方面很清楚,如果在这个时候和中共走的太近,会把自己卷入中国的内战,甚至在中国的土地上和美国直接对垒。这对于刚刚结束二战的苏联来说是不愿看到的。而到了1949年1月,中国的战势逐渐明朗,也有可能出于对此前五拒访苏的歉意。1949年1月30日,苏联派遣米高扬密访西柏坡,和中共展开第一次实质会谈。在米高扬访问期间,双方就政治、经济、苏联援华、中苏边界等问题展开一系列会谈,米高扬是代表斯大林和中共会谈的,尽管米高扬强调“我们是受斯大林同志委托,来听取中共中央及同志意见的,回去向斯大林同志汇报。我们只是带着两只耳朵来听的,不参加讨论决定性的意见,希望大家谅解。”[1](P43)但是,斯大林的影子却在这次会谈中无所不在。凡是涉及苏联核心利益的,都经由米高扬通知斯大林。例如,在外蒙问题上,斯大林主张维持现状,不愿和中共多谈外蒙问题,而中共也出于当时的形势,并没有一味坚持自己在外蒙问题上的观点。[2]米高扬的访问也可以看作是苏共对中共的试探,苏共曾担心中共会像南共那样“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同时也担心中共的成长会夺取苏联在国际共运中的领导地位。而米高扬的访问似乎解决了两党在意识形态内部的分歧[3],但是就是这些看似普通的两国关注问题却成为日后两国签约的难题。

米高扬的访问通常都看作是中苏同盟成立的序曲,不过,这也可以看作是中苏同盟分裂的开端。首先,米高扬是代表斯大林来的,好像是弥补五拒访苏的遗憾,这一点从米高扬代转斯大林给的礼物可以看出来。米高扬却忽略了中共的政策“一边倒”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而不是倒向斯大林本人。其次,米高扬虽然声称不发表任何意见,但中共每次提出的意见他都请示斯大林,以表对中共的尊重。但是无形中左右了中共的决策,这让中共表现不满。再次,米高扬来访似乎对《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不愿做太多让步,而中共的主要的目的正是修约,以维护日后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出于对米高扬访问的尊重,以及对中苏重新签约的目的,1949年6月,刘少奇率团密访苏联,进一步讨论中苏同盟的建立和巩固两党的关系。

二 刘少奇访问苏联

1949年6月,刘少奇代表中共,率团访问苏联。就中苏两党所关注的问题展开一系列会谈。在莫斯科期间,斯大林特邀刘少奇一行在其孔策沃别墅进行非正式会谈,并让刘少奇等观看了有关原子弹的纪录片。斯大林这些行为在对外国领导人中是非常少见的,由此可见苏联方面就中苏达成共识的真诚意愿。刘少奇更是在斯大林的邀请宴会上称,中苏关系是“同志加兄弟”。在外交场合中,往往一些非正式场面能够流露出会谈各方的意愿,在邀请宴会上,刘少奇称苏联为“老大哥”,斯大林则说“弟弟应该赶超老大哥”,并向刘少奇敬酒庆贺。但刘少奇并没有接斯大林的敬酒,这个看似较小的动作,表明了中国的态度。中国是向苏联寻求帮助,而不是成为苏联的卫星国。刘少奇此次访问苏联结果令人满意,为苏联援华铺好路线,特别是在对待《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上,苏联答应了中方提出的三种方式[4],为日后访苏做好铺垫。不过,这次刘少奇访苏还是有一些遗留问题,最突出的仍然是苏方没有保证废除在东北的特权、在中长铁路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以及双方缔结新约问题悬而未决。这几个关键问题贯穿着日后《互助条约》的主线。刘少奇的访苏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中共当时在关键问题上的让步使得日后苏联在对待这些问题上总是践踏中国的利益。当然,也可以这么说,中共在国内战争上是经验丰富,而在处理国际问题,特别是面对苏联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缺乏经验,以至于在处理国际问题上或多或少用处理国内问题的方法。刘少奇访苏的成果,党内有目共睹。但是这些文件长时间却因历史原因,没有公布。这对解读中苏同盟成立到分裂的过程有障碍,因为,刘少奇的密访苏联,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之后的《互助条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

三、双方密访和同盟破裂的联系

米高扬访华和刘少奇访苏,在中苏关系史上都是极其重要的事件。推动了中苏同盟的成立,增加了双方的政治互信,但也为中苏同盟的破裂埋下伏笔。在敏感问题上,中方更多的让步,这是基于当时新中国的不成熟,不过,中国的表现并不是依附于苏联,而是寻求一种同盟间的“平衡”。新中国成立前的双方互访,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基于两国的历史原因,总是在关键问题上达成一致。承诺是合作的基础,而同盟则是表达承诺的正式形式。同盟一旦形成,其维持和结束的方式对国际体系的稳定将有着重要意

义。[5](P579)中苏同盟的建立基点是共同对日防御,苏联援华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中国防止日本的军事再侵略。在组成同盟以实现某种预期目标时,决策者要权衡一下同盟的利弊得失。认识到收益超过成本时,国家才会做出决定参加某一同

盟。[6](P537)中苏同盟的建立可以说是特殊时期(冷战初期)两个国家建立的互助同盟。那么为什么到后来又回破裂呢?大多数学者在论述中苏同盟破裂时,都谈到了苏共二十大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对中共政策的影响,总是以开始破裂的重大事件论述,却很少提及同盟成立前的互相密访。无论是米高扬还是刘少奇,在开启同盟建立的同时,也开启了同盟破裂的大门。在多次会谈中,包括访苏期间,苏方多是攻势,而中方更多是守势。在这样一个攻防双方之间建立的同盟不会是稳定长期的。如果得不到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或哲学信念的支持,基于实用主义考虑的利益,如期望获得经济收益,可能只是“短暂的”利益。建立在实用主义利益基础上并以此为出发点的政治进程必定是脆弱的,容易出现反复。[7](P553)很明显,中苏同盟就是这样一种同盟。苏联援华的范围可以说从政治到生活,无一不覆盖,这也是双方密访所确定的互助范围。而且,苏联在当时比新中国实力强,这又形成强弱之间的同盟,强的一方可以随时退出同盟, 60年代苏联突然撤走所有在华专家,对中方来说是不小的损失。米高扬和刘少奇可能预见到了中苏同盟的成立和破裂,但没有预见到同盟的破裂来得如此迅速。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和外国的结盟可以说,真正实质上只有建国初期的中苏同盟。中苏同盟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两国同盟,但是当国际形势趋于缓和时,苏联却背信弃义,这给中国带来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当今国际上,中国不会轻易与他国结成全方位同盟。中苏同盟的破裂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中苏同盟虽然不复存在了,但这些和他国结盟的经验对中国来说是宝贵的,特别对当今中国参与的国际合作有指南作用。

中苏同盟的破裂给两国人民也带来重要影响,从“老大哥”到“反帝反修”,苏联在中国国民的形象有着非常大的转弯。综上所述,中苏同盟的破裂和双方密访是分不开的,一切事物的发展结果都能追溯到源头。

参考文献:

[1]王奇.中苏同盟启示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新中国多次表达收回外蒙的的意愿,但苏联总是借口此事由外蒙自决干涉新中国。

[3]虽然社会主义国家都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但在各国具体实施上有所不同,最典型的就是南斯拉夫,苏联却认为唯有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模式。如果说南斯拉夫对于苏联是“无关紧要”的,那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却直接“威胁”到苏联。苏联在这方面的考虑是非常慎重的。

[4]根据目前解密档案来看,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方式:一、由中国新政府宣布全部承认这个条约继续有效,不加任何修改。二、根据原来条约的精神,由两国政府代表重新签订一个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便根据新的情况在文字和内容上有所增减。三、由两国政府代表换文,暂时维持这个条约的原状,但准备在适当的时机重新加以签订。

[5]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兹格拉夫. 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6]同上

[7]同上

上一篇:浅谈石油企业科技人员创建学习型组织 下一篇:浅谈网络仿真工具在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