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时间:2022-10-21 04:06:09

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阅读和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读与写的作用。语文教学做到读写融合,是挖掘教材内在潜能,提升作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把读和写的能力的培养作为不同目标进行训练。例如,课堂文本教学主要是教学生学会阅读文章,在专门开设的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学习习作。虽然这么做有一定的成效,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是否可以转变一下思路,寻找契机,将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完美地结合起来呢?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对阅读、写作教学的引导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实施中有这样一些新的建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使它们相互促进;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可见,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拓展;没有读的积累,就没有写的发展。我尝试着在课堂中把读与写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一、以教材为本,在阅读中促进语言的内化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名篇荟萃,是学生学国语言文字的最佳范本。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品悟这些优美的篇章,与经典对话,与大师对话,既可以从中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又可以从中学到一定的写作技巧。阅读作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解读文本时必然离不开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因此对同一文本,不同的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在阅读时,教师一方面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用心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寻找和发现文本内在的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意境美,丰富文本的意义,及时地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走出文本看世界,沟通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感悟填补文本的空白。

教学时,教师要以读为主线,通过练读、齐读、默读、诵读、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感悟、积累、运用中把读与写、说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的感悟不断加深,对语言的正确运用也有了新的感悟,而长期的阅读积淀,也必然为学生的写作带来不竭的活水。“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读书越多,积累的语言也就越多,写起文章来当然就得心应手了。

二、以生活为源,在模仿中体会表达的方法

生搬硬套,没有真情实感,是小学生作文中最常见的毛病。要避免学生在写作中因缺乏素材而说空话、假话,教师就必须引领学生走出学校、课堂、书本的小天地,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观察、体验,丰富写作的资源,激发写作的灵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学习的内容到大自然中捕捉美景,到生活中寻觅感人的细节。

学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莫泊桑拜师》《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后,我引导学生借鉴课堂上学到的写人记事的方法,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体会如何抓住特点写出人物的形神,如何把握细节再现生活情景,如何选择材料突出主题。于是,《妈妈教我包饺子》《街上的修鞋匠》等一篇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美文诞生了。在走进自然、走进生活中,学生惊喜地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多彩多姿,用心观察就不难捕捉到生活中的美。一些原来害怕作文的学生,也体会到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掌握适当的方法,写好作文并不难。

三、以体验为趣,在创作中活跃思维

一定的语言、方法的习得,固然是学生写作的前提,但要使学生始终对作文乐此不疲,把写好文章当做自己的内在需求,教师就必须找准读写结合点,不断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为学生架构成功作文的平台,挖掘习作的潜能。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把握时机,巧用教材,选准读写结合点,经常性地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一题多写、仿写、改写、扩写、续写、想象写、拓展写、插补写、切换写、思路变向写、观点批判写等具有创新性且富有个性色彩的写作练习活动,就一定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从而使阅读与写作成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维能力的渠道,彰显学生的智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鼓励学生以改编、扩写、续写等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作,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写作思维,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潜能。例如,学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后,我让学生扩写肖邦在异国他乡思念祖国、忘我创作的情景;学了《问官军收河南河北》后,我让学生改写古诗,想象杜甫闻听喜讯,欣喜若狂的模样,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欲望愈来愈强,一旦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人、事、物,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动笔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逐步形成动笔的习惯。

当然,每一篇课文的读写训练点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使用,不需面面俱到。当然,渗透到什么程度,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定。对于要引导学生迁移的语用现象,一定要做足准备,引导学生经历“认识──领悟──运用”的过程。学习与自觉运用是需要过程的。

总之,读写结合是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个原则,要想提高其实效性,不仅要提高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更要找到文本阅读与写话设计的对接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文本,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为学生在读与写之间架设起一道桥梁。

(责编 莫彩凤)

上一篇:应用信息技术 激活数学课堂 下一篇:千方百计使学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