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范文

时间:2023-03-10 23:35:08

读写结合范文第1篇

一、如何培植学生读写的基点

学生的作文是否有创新意识,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验是否丰富,但这一切又都由“兴趣”主使,其实孩子的表现欲很强,而且也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他们观察世界有独特的视角,对事物奇异的想象也常使大人自叹弗如。其中抓住兴趣这一触发点,就能激发孩子潜在的写作能力。

1.设立“每周话题”让学生上台练说

为了扫除孩子从“说”到“写”的障碍,我在班级里设立了“每周话题”,并提前将话题告诉学生,诸如“自我介绍”“家庭成员介绍”“我的生日”“我家的喜事”等。这样让学生的表达有对象、有目的,可利用晨会课的时间,挨着学号上台练说。讲得不好的同学我可以提醒他,对说得好的同学我大加表扬。学生积极性高了,话题准备更充分了,话题内容更丰富。在练说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教他们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使孩子们感到说一段话并不难。渐渐地,他们胆子大了,也越来越爱说了。

2.开设“每天一读”让学生大量阅读

大量阅读是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面。我为学生列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并且还指导学生课外看到的优美句子及时摘录在自己的记录本子上。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坚持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好段好篇欣赏会,并自我梳理,归类“入库”。每半个月进行一次集体交流,每学期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翻箱倒柜”,使积累的语言文字不至于“发霉烂掉”,从而提高积累的长久性,既帮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扩大了视野,还吸取了广博的知识。

二、如何搭设读写的支点

1.语言形式的仿写

教材中的选文基本上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对文章中作家个性化言语的品味,除了结合语境细细揣摩之外,就是进行形式仿写。

言语形式的仿写包括句式仿写与段落仿写。句式仿写对象为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复说”句式等既具有形式感又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句式(句式仿写主要适用在低年级进行)。段式仿写对象为排比句段、承接句段等一些形式感较强表达效果独特的句段。句、段仿写的理想状态为:初仿不脱离课文语境,在课文语境中进行言语实践,深化文本理解与言语感悟;二仿迁移到课外,以所仿句式、段式表现生活情景,达到运用的目的(段式仿写适合在中高年级进行)。

2.语言材料的仿用

将课文情境中的某些言语材料提取出来,用来表现其他生活情境,就是一种“移植”,所谓“言语材料的仿用”。对言语材料的调适与重组。这是学生对课文言语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其积累意义远大于传统的读读、背背。

《祖父的园子》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其中课文第16节排举了大量事物细致描写了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文笔清新活泼,句式上都采用“愿意怎样,就怎样”,这样的句式特点和语言特色,很值得学生模仿,感受语言美、情感美。我们可设计这样的小练笔:请仿照第16节的句式规律,写一写自己童年生活中自由快乐的一个场景,可以是一处景,也可以是一个难忘的生活片段。

三、如何寻求读写的亮点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习作思维,教师应有创造性的教学技巧。

1.边做边写

在练习写作时,注意动手动脑,加深情感体验,展开自由想象,边做边写。有一次我带领学生阅读有关地球知识的读物后,把学生分成几组,地球用泡沫塑料、牙签、颜料、胶水等做个模型。有个小组选了“热带雨林”他们用一块放行的塑料做好了树干、树枝、树叶等,这样粘来粘去,一座“热带雨林”的模型做好了,还有一组是“沙漠”。看着他们精心设计的模型,听着他们奇特的想象,我首先表扬了他们,而后激励他们“这么出色的模型,如果能配上文字说明该有多好啊!”孩子听了奋笔疾书,一篇篇异彩纷呈的习作诞生了。我请学生当堂读一读,不仅送与了夸奖和微笑,同时趣味也更浓了,也更乐于动手、动口、动笔了。

2.写“不经意作文”

所谓“不经意作文”,就是每一次作文训练都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进行的,等到他们知道是写作文时,作文练习已经完成,作文教学的目标亦已达到。

我们可以经常捕捉他们生活的浪花,即时指导学生练习。一天,一个小朋友十分漂亮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原来她今天过生日。正好本学期也有一篇习作“介绍一位熟悉的人”我便把这名学生带到讲台前说:“同学们,她今天漂亮吗?谁能说说她怎么漂亮?”学生纷纷举手,我提醒学生:“要注意说的顺序,重点介绍同学的身材、长相、神情及衣着。”在学生充分练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以《漂亮的——》为题,把刚才说的写下来。这种又生活的浪花引发出的作文训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训练的要求,整个过程自然而富有情趣。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的习惯。

读写结合更多训练类型的创生需要我们进行不断探索。朱作仁先生说,读写结合是一座“富矿”。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开掘,它定会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勃勃生机。

读写结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读;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77-01

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其中,“学诗”指诵读和抄写《诗经》,“言”则兼指口头和书面表达。孔子言下之意便是:不诵读《诗经》,便无以著书立说。西汉著名辞赋家杨雄曾从写作的角度阐述了读与写的关系。他在《答桓谭论赋书》中提出了:“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这个观点明确表述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丁有宽老师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读"是基础,"写"是目的。怎样做到了读写结合呢?

一、读教材,把读来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中去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名篇,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着恰当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借鉴、迁移,逐步将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方式等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习作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不本之木。

一是从仿写入手,实现表达方式的迁移。描红是学习书法的捷径之一,临摹是学习绘画的捷径之一,其实仿写是学习作文的捷径之一,特别是中年级学生写好段落是关键,因此从仿写入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构段方式,如《五彩池》一文,有一段描写五彩池的文字,用了"有像……的,有像…的,也有像……的……"老师可以让学生仿写:"天上的白云真是千奇百怪,有像……的……,有像……的,也有像……的……"

二是连词成篇,实现思维的创新。每篇课文都有一些精彩的词语,为了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我常常从课文中挑选三五个词语让学生不拘形式的进行写话。如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写一段话,用上"和睦相处、垂头丧气、九霄云外、四散奔逃、恋恋不舍"这些词语。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我的爸爸要出远门了,我和妈妈恋恋不舍地把他送上了车。爸爸走后,我就和邻居和睦相处。一天,我们正在做作业,突然,一只狗窜过来,把我家的小鸡吓得四散奔逃,我和吴红四处寻找,好不容易才把它们找到,我们乐滋滋地把他们捉到笼子里,可一点数,怎么差了一只呢?看看四周也没有呀,我只好垂头丧气地端着笼子回到家,心里担心着妈妈的责骂。不一会儿,吴红兴高采烈地跑了进来,怀里还搂着一只小欢鸡呢!我见了,把刚才的担心抛到了九霄云外。"

三是从思想内容入手,实现认识与情感的统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若从教材的思想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围绕一个认识点或一个情感点发散开去,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能达到读写的有机融合。如上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很多同学非常同情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我让学生以"我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为题写一则读后感,很多同学写得情真意切。

二、内化运用读物中摘录好词佳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四百万字以上。可见,对课外阅读提出了量的要求但多读还不行,还应多写,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而,从课外读物中摘录好词佳句便成了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之一,为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老师往往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记录本,定期定量布置任务,强调"摘录得越多越好"。

摘录好词、好句固然是阅读成果的文字记录,是从读学写,以写促学写的需要。我也曾经这样做过,满以为这样做会使学生的作文"底子"增厚,一年下来,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越多越好",只好穷于翻书看报,囫囵吞枣的摘抄一大堆词句,只见其在笔记本上"开花",就是不见其在作文中"结果 ",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消化摘抄的词句。后来,我采用"一日一练"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让学生在摘录的内容后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摘录的内容进行写话练习,写话的内容很广泛:可以点评,谈理解,谈感悟,也可以进行应用方面的写作,如遣词造句,仿写段落,写读后感等。但人都有惰性,何况是孩子呢?为了使学生养成"一日一练"的习惯,我每天课前五分钟抽一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其余同学在组内交流。如:我班一名学生在看了一篇描写景物的段落后,他先点评"翩翩起舞、千姿百态、令人神往"用得好,然后自己也写了一段:"新年到了,联欢会开始了,从舞台右边走出来一群小演员,先是拱手作揖,祝大家新年快乐,然后就翩翩起舞,有的转手腕,有的扭屁股,有的翻跟头……真是千姿百态……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联欢会啊!"这样的笔记,既是读的记录,也是写的成果,是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的需要。

三、加强改写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学习,它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要使学生形成这种能力,必须借助于必要的、规范的语言训练。创新改写是一种以课文为材料的写作训练,是一种语言的转换训练,也是读写结合训练中的一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尊重学生个性的形式。

改写更多地着眼于立足文本,独辟蹊径,旨在丰富和超越文本,对文本进行二次创造,表现出一种“创写”的意味。改写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的改写有不同的难度级别,也有各自的训练目的,如体裁的改写、人称的转换、篇幅长短的变换,以及叙述角度的转换等。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了很多古诗,如《游子吟》、《绝句四首》这样的诗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意编一个故事;《将相和》、《狐狸和乌鸦》这类课文则可以改成简短的剧本,这都是对体裁的改写。体裁的改写很考验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将《将相和》改写为剧本,就需要学生在有关材料的取舍上下一番功夫。一些细节要删去,原文中刻意留出来的空白处则要补出来。这对培养学生整合材料的能力,创新想象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都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 孙 娟.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初探.[J]安徽文学,2010(09).

[2] 袁 刚.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新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05).

读写结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写作能力;运用迁移

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多重视阅读教学,重视语文的基础夯实和对句段篇章的分析和思考能力,较少在写作中有效的运用阅读中所得到的语言、写法和布局,甚至很少引导学生将阅读所得作为写作的素材。如此,我们一方面说作文难教,另一方面却不从或是不能很好地从阅读中汲取写作养分,读写分家,最终是会读不会写。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让经典范文成为写作的不竭源泉

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的主体部分,学生在一些经典篇目中获得语言艺术、欣赏手法、感受思想、体会结构内容,并能在阅读反思中获得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其实,如果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很好的运用学到的语言、章法进行写作。那么,学生所写的作文就不会内容苍白,表达枯燥,情感肤浅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开门见山的写法就让学生知道如何快速入题,扣住题目,点明主旨,也让我们知道作者将要写的是“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篇文章中的典型素材和细节描写也可以是写好记叙文的很好借鉴,父亲穿过铁路时的动作,通过几个生动形象的重点关键动词,就让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显露无遗。我们写人叙事的时候,通过人物的动作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是一种常用的写法。那么,吸收借鉴朱自清写父亲的手法,学生写作文至少描写生活起来,内容丰满真实起来。当然,其中优美而简练的语言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要么是名家名篇,要么是贴近学生生活并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只要教师和学生都能重视教材中文章的突出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那么,学生的作文就可以写得可圈可点。

二、加强指导训练,让阅读融入作文

诚然,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意识到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教学密切相关,也会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写作训练,但是,我们让阅读更好地促进和提升写作还需要一定的指导和点拨。

1.加强指导,有效吸纳获得的方法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会对教材有所取舍,认为好的课文会详细讲解,那么,我们在这一文章教学之后,往往练习是侧重于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所以,就某些篇章可以让学生写写阅读感受,或同题作文。如“至爱亲情”专题学习之后,就让学生写写“我的母亲”,写一写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的细节,并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表达方法,细节描写方法,学会用平实而富含情感的语言和开门见山、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的技法。如此,学生能在更好理解教材对应的课文,也能更好地吸收经典篇章的写作技法,获得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双提升。当然,这是离不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指导,如何透彻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如何透过文字感受作者是如何传递情感,进而在理解课文所写内容、写作目的中掌握文章的情感表达方法、谋篇布局特点、写作技巧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精妙组织方式,等等。从而在阅读中就有思考其如何写、怎么写的写作技艺。例如,《济南的冬天》学习中,体会济南冬天的迷人景象描写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能够传递情感语言的表达方式,学习和借鉴文章的结构布局和方法。

2.重视运用,形成借鉴写作的习惯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写作方法并有效运用到写作中也需要学生有兴趣,有渴望。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都会指出一些现代文的写作妙处,那么,学生如何运用就需要通过有效的训练才行。我们经常会说学生不会写作文,这是因为我们不能激起他们写作的兴趣,不能促成他们有效地获得的写作方法。例如,在“童年趣事”专题学习之后,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童年趣事,在美好的回忆中找到快乐,找到兴趣;在“动物世界”专题之后就让其写写自己喜爱的动物,形成一些很好的写作和借鉴的习惯,知道如何写,怎样写。当然,我们的阅读也不仅局限于教材,当学生在看一些优秀作文或者其他的一些比较好的文章后,可以让他们写写读后感,对一些精彩的词语和语段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教师在批阅和评讲作文中要注意对学生的一些借鉴甚至引用做出肯定,激起他们将较好的字词、句子以及构思运用出来。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加工和改造,将所学内容化为写作素材,为己所用。教师则要做有心人,要适时将阅读中的一些好的写作技法让学生们去仿写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如此,学生不断运用,养成运用的习惯,作文自然而然就有可取之处,不断训练、积累就会得到提升。

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创新,对一些写法进行逆向运用,如在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批判中获得自己的创意写作,从而写出新颖、富有新意的作文。

总之,读写能力是初中生语文能力和素养提升的重要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多让学生留意和感受经典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性,鼓励和引导学生会学活用,那么,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就会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苏素芬.关于学生作文心态调查及以读促写的策略思考[J].现代语文,2014(08).

2.刘继妹.以读促写,提升作文能力――对乡镇中学学生作文现状的几点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2015(01).

读写结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 写作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154-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看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应当在听说读写方面下一番工夫。而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具备“爱读、乐写”,做到读写结合,应该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在写作教学中忆想自己读过的书。这样,学生作文还有何难?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读写结合,课文是最好的范文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教学必须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除此之外,还应让学生在学文中多思考、多体会,提高写作水平。读和写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品中的极品,是我们习作的最好的范文,平时的语文课上老师应适时渗透写作方法的引导与探究。

1.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船长》一课在写作上有几点值得借鉴:一是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作者记述了在当时极其危急的境况下,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简短有力的对话,突出了船长的沉着、镇定、机智;二是在叙述中恰当地融入议论。“他把自己给忘了”“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等几处深刻的议论发人深省,讴歌了船长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三是环境气氛的侧面烘托突出人物形象。课文主要写的是船长,而作者却花了较多的笔墨写险情及乘客的慌乱,例如:“薄雾笼罩着大海”“沉沉夜雾中冒出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只听一声巨响”“被剖开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船头先沉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作者这样描写目的在于引导读者来关注在这生死关头哈尔威船长的表现,让学生体会到侧面描写的作用与正面描写的联系,让学生进一步明了对比手法有助于突出人物的个性,衬托人物的形象。

2.借鉴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爱之恋》这篇课文在写作上也有一个地方值得借鉴: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在细节中凸显人物形象。在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时作者抓住了乔依的动作,例如:“脚腕被蹭破了”“摘下破手套,两只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喘着粗气,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手蹭破了,也顾不上擦流出的血”“两只手沾满油垢,衣服也更脏了”把乔依认真负责的助人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从乔依妻子的动作、神态描写中体会到人物善良的内心世界。“送上雪白的毛巾”“脸上虽然带着甜甜的微笑,可掩盖不住她极度的疲劳”“怀孕至少8个月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乔依妻子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无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二、读写结合,手不释卷是必要的习惯

1.博览群书,吸百家之长融入吾文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过,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我们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更重要的是,多读课外书能提高你的作文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这样说,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孩子们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

2.读书善思,方知文中奥妙之所在

作家茹志鹏家中有一帧写有“煮书”两个大字的条幅。书光看、光读是不够的,一定要煮得烂熟、透彻,“煮书”不是一遍、两遍可成的。学习读书只有到了这个境界,才能提高效率,真正把书读活。“煮”文辞表达方法、“煮”作者写作意境、“煮”文章内蕴的深刻哲理等等。“读书明理,理可明智”,学生写作水平自然就有所提升了。

三、读写结合,乐于动笔是关键

1.不定笔墨不读书,留下读书痕迹

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能否有效 地利用好阅读这块阵地,让它来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写作,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育学家们说过:书是人类智慧的钥匙;史学家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我们徜徉在书中。就像和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和知识巨人对话,总能有所启迪,有所领略。每个同学如果能把读书时的所悟所感写下来,或者把所喜欢的文字摘抄下来,与朋友一同分享,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有的学生家长也抱怨:书是读了不少,也给他们买了许多好书,可一写作文还是欠佳,什么原因?我们必须从改变写作训练的形式入手,以多变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从不同侧面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笔记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写作素材的积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

2.勤于练笔,不吐不快

长期系统的小练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一旦作文时需要,就可以随手拈来,灵活运用,从而分解作文的难度;学生通过小练笔,可以使长期沉积在头脑中的感知记忆得以复苏,或喜或怒,尽情表达,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从心得式、感想式练笔,通过抒情、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开始,慢慢触动学生的思维火花、写作灵感,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厚实的写作功底。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坚持天天练笔,培养他们良好的练笔习惯。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写作手法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我们师生应该充分认识读是写的基础,以读为本、读中学写、读中练写、读写结合、学用一致这些对写作有帮助的有效途径。

总之,作为语文教学,我们不仅要有童心、爱心、耐心,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激活思维能力、焕发创造力。文章多读始能意,文章多写始能精。因此,教师应认真遵循、落实“读写结合,抓常提效”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岳春.巧用读写结合指导学生写作[J].新课程(小学),2013,01:44.

读写结合范文第5篇

在我教学《游园不值》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直红杏出墙来”时,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小练笔。对“春色满园”展开丰富想象,园子里有哪些美丽的春色。孩子就开始写了,我发现学生写得很凌乱,想到了很多春天的景物,但是没有细致的描写,有了这么多素材后,也没有按一定的顺序去写。我就引导孩子,我们可以学习《少年王冕》中描写景色的一段文字,可以由上往下的顺序写。也可以学习《三味书屋》的方位顺序写,还可以学习《金华的双龙洞》的移步换景的顺序写。在确定顺序后,我们在描写景物时,还可以用上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写出春天的美丽与生机。经过点拨,师生开始研究起来。

师:她写到了“柳树”这个景物,但是这样写不够好。

生:应该写“长出嫩芽的柳树”。

生:还可以写“柳树姑娘长出了长长的辫子,上面还戴着许多鹅黄色的小发夹。”

师:他写到了红色的杏花。该怎样写来表现杏花的争奇斗艳呢?

生:有的已经完全开放了,好像在炫耀自己的美丽;有的含苞待放,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

生:……

经过这个环节的探究,学生对景物描写不再单一。这样由一个词语变成了一个短语,再变成一个句子,让春天充满了情趣。接下来就是学习连句成段的方法。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有了一定的顺序,这段文字才有美感。

生:我用方位顺序写,因为我走进园子就看到了一条小径,左右两侧有不同的景物。

生:我由近到远写,进入园子,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这颗大大的红杏树,远处还有几棵柳树交相辉映,强烈的色彩对比,让我感觉到春天的美好。

经过教师的指导,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共同探讨,这次读写结合训练非常有效,孩子眼中园子里的春景更有气息了,我们真想跃跃欲试,赶紧去野外寻找春天。

教语文一定要注重过程,一定要培养读写结合的能力。《新课标》也提出,每节课必须有10分钟来写字,笔者认为高年级的写字更多的是读写结合的训练。

我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抓住“坎坷”一词,让学生去感受阿炳遭遇的坎坷经历,若直接让学生去写阿炳的坎坷,也许不能深入体会阿炳的坎坷人生。我是这样设计这一环节的:

师:坎坷是什么意思?

生:人生道路很艰难。

师:在黑暗当中,阿炳经历了一段怎样坎坷的人生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读第3节,拿笔在书上勾画出来。

生:是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师:请大家再读这两句话,从具体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什么?指导朗读。

生1:我从“早已”体会到阿炳的师父已经离开他很久了,他内心孤独。

生2:我从“整天”体会到阿炳生活的艰难。

生3:我从“双目失明”体会到阿炳的痛苦,生存不容易。

生4:我从“卖艺度日”体会到阿炳生活的贫穷。

生5:我也从“卖艺度日”体会到阿炳生活艰难,一个瞎子还要去卖艺,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严寒酷暑,都必须去,肯定是饥寒交加。

师:你真会体会,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师:几个简单的字眼,却让我们了解了阿炳坎坷的经历。其实,阿炳的坎坷岂是这样几句话可以言尽的,这十多年当中,在阿炳的人生中,发生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把你想象到的,看到的一个画面写下来。还可能……

师出示语言环境:

可能这是一个秋雨连绵的早晨……

可能这是一个雪花飘飘的黄昏……

可能蹒跚前行的阿炳不小心摔倒了……

也可能饥寒交迫使阿炳病倒在床上……

还可能……

把阿炳当时的心情、动作等写具体。

五分钟后,让我们一起走近阿炳的世界,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去感受感受,这十多年中阿炳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生1:这是一个秋雨连绵的早晨,阿炳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地方准备乞讨,这时,从四面八方传来了一群人的谩骂和脚步声。突然,一声“上啊!”响彻了附近,十多个壮汉瞬间冲了过来,对着阿炳就是一顿拳打脚踢,阿炳没有办法,只能窝着身子,对他们不停地说:“我走,我走,别打了,别打了……”

生2:这是一个雪花飘飘的黄昏,阿炳因无处可归而继续在街上卖艺,街上行人都忙着回家,对阿炳连看都不看一眼,阿炳想找个屋檐下躲雪,可是脚下一滑,摔得满身都是泥,行人们更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这样,阿炳全身湿漉漉的,一边打着喷嚏,一边孤独地走着。他蹒跚的脚步很重,很重……

读写结合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课文内容;文言文故事;读写结合点

我认为: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给“读写结合”训练注入一些新的活力,让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互相融通,润物无痕。

一、活力之一――“关注合作”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新教材所倡导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新理念。比如说,前不久片区语文复赛中,有个老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开天地》的第二课时时,让学生想象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教师首先让学生伴着音乐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改编的小诗: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教师在反复指导朗读以后,让学生想象省略号后面的内容,写在下发的纸条上,开展小练笔。学生思维活跃,大胆创作。有的学生说:“他的胸膛,变成了辽阔的平原”;有的学生说:“他的鼻子,变成了高耸的山峰”;有的学生说:“他的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有的学生说:“他的脚趾,变成了起伏的山岭”;有的学生说:“他的肚脐,变成了巨大的天坑”……学生把纸条一一展示在实物展台上,老师强调要按照从头到脚来排列,并亲自调整了纸条顺序。教师再拿出准备好的纸条:“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把它放在最上面,并告诉学生这样就构成了总分结构的一段话。

二、活力之二――“融入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说:“故情者文之径,辞者理之纬,径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文之本源也。”前几天有幸在鸡公岭小学听过一位老师上《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教师在学生熟悉《伯牙绝弦》这个文言文故事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与课文中的“伯牙”进行了心灵的对话。几位学生是这样用心体会的:

1.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2.伯牙鼓琴,志在溪流,钟子期曰:“善哉,潺潺兮若溪流!”

3.伯牙鼓琴,志在白云,钟子期曰:“善哉,悠悠兮若白云!”

这些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真情话语,表达了学生纯真美好的心愿。此时此刻,学生的心通过这些简单的话语与这对世上最好的知音连在了一起,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透彻了。

三、活力之三――“及时有效”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教材中的课文就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载体,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作文指导,把阅读教学作为习作教学的主阵地,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有位青年教师在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时候,在引导学生抓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领会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以后,及时出示了一组仿写练习:听到这个消息,我_______;看到妈妈买的生日蛋糕,我_______;看到考得不及格的试卷,我_______。学生活学活用,及时训练,巩固练习,以读促写,效果甚佳。

四、活力之四――“想象无限”

人们常说会想象的孩子聪明。如果说生活是写话的源泉,那么,联想与想象就是习作的翅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新教材的编写特别注意读写的结合训练,这从许多作业的设计可以看出来,如续编故事,改编故事等,《小木偶的故事》这一课的小泡泡中有一题:“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来接着编下去……”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有的写小木偶回家和老木匠一起相依为命;有的写小木偶出门挣钱,当售货员,当保安……有的写小木偶当了幼儿教师,每天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地生活。他们是在课文的基础上,编写着属于自己的童话。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大量的读写,读写结合,才能做到简简单单学语文。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在课堂中将读写紧密地联系起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我们的生活,一起找到心灵的共鸣,让我们的课堂活力四射。

读写结合范文第7篇

近年来,作文教学又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盲目追求考试作文高分,向学生灌输作文应试技巧、得分秘笈,致使考场上词采华丽而又空洞无物的文章盛行。其实,考试作文得高分,并不是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敢于写作、乐于写作、有能力写作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关注外面的精彩,却忽视了身边的美丽;挖掘外面的金子,却忽视了身边的宝藏。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欲将步子放慢一点,走得踏实一点,让作文教学回归课本,以力求通过课文这个载体,进行学生写作训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

时下作文教学的流派像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众说纷纭,但是因为学生想像力、创造力的薄弱,作文时情感苍白,主题单一,语言表达上单调乏味,叙述过程平铺直叙,始终没有使作文教学的价值得到很好的体现。结合课文,进行读写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已成为定论。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教材,坚持读写训练,也是语文教学改革返朴归真、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课文就是例子”。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图文并茂,诗一般的语言、色彩丰富的插图,为习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了课文后,学生们画的“猫”富有个性、设计的“巨人花园”充满童趣、还写出了青蛙跳出井后传奇经历,还有狐狸与乌鸦的第二次见面……每一篇都是编者精选的名篇和范文,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精品,这些课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凭借一篇篇课文进行训练,让学生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也就学到了作者思维的经验,获得了思维的能力。如果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篇文章,来进行充分的读写训练,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会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让学生爱写、会写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多读对于写作是何等的重要。我们也一直有这样一种美好的愿望:学生只要书读多了,写作水平自然就高了。但现实是一些学生读书很多,下笔却未必都有神,写作中根本找不到阅读的影子。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学生在读中缺乏指导,没有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没有形成一定的语言积淀,所以,阅读是写作的根基,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是积累语言的表达方式,是积累情感的宣泄方式。当积累达到饱满程度后,学生写的话就变得真切感人,而这一切,得归根于教师的阅读指导。

指导好学生的阅读,首先得要上好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充分地利用好课文,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每册语文课本的封面和课文中的一些插图,色彩鲜艳,意境深远,是指导学生看图写话,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让学生领悟写作方法的好教材。每册课本里的课文都是优秀的文本,分属不同的体裁,语言活泼、典范,生动有趣,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材料。

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载体,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作文指导,把阅读教学作为习作教学的主阵地,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只有从阅读入手,做到读写的密切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句话其实讲的就是读写结合。感悟积累是什么?就是通过阅读来吸收,来积淀语感经验,来积累语言材料。运用是什么?运用就是倾吐,就是表达。从理论上来看,它居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一:读写结合符合阅读心理过程。就阅读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两个心理“回合”:一是从语言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从外部到内部,从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一是从思想到语言,从内容到形式,从内部到外部,从整体到部分的心理过程。前一个“回合”是基础,后一个“回合”是提高,特别是后一个“回合”又恰好与写作的心理过程相吻合。因此,就这一意义而言,阅读教学已包含了作文教学的指导。

其二:读写结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力的发展靠积累、靠模仿、靠内化、靠积淀。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读写结合的“中介”;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借助于大量写片断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了儿童这一心理上的需要。

如果能精心地上好每一篇课文,贯穿好作文因素的训练,它会有特别好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其写作兴趣,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让学生能运用通顺连贯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激活学生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标。提高阅读能力,丰富知识积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通过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在课内给予点拨,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仿写,使学生掌握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知识;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引导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开发智力资源。知识贫乏是智力发展的最大障碍。阅读使学生知识量成倍增长,必然带来智力的发展。这既能使优生超常发展,又促使后进生及早转化。通过以读悟写,读写结合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只要读写结合进行下去一定会促使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陶冶思想情操。语文学科有强烈的思想教育因素,课堂教学对课文进行具体“解剖”的进修,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阅读可以把学生引向世界,引向未来,引向知识海洋,引向真理的高峰,他们随时可以与伟人见面,与英雄交谈,既能认识客观规律,又能改造主观世界,既学会作文,又学会做人。

读写结合范文第8篇

一、熟读品读精悟

“文不读熟不开讲。”学习课文首先要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把这当作“死”任务,要求人人做到。确保每个人达到读正确、流利。然后才是读出感情。这就要“精读”――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在阅读课上,我们就力求扎扎实实做到这一点。

以重点词为突破口,在课文中提炼出的重点词,读透了,品出滋味了,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摘抄积累运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在他作品中所使用词语竞达一万六千多,没有这么多的词汇,恐怕他也难写出闻名世界的不朽之作。毕竟人类的知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于前人的经验,是书本上学来的。如果一切知识都要从自己的实践中得来,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拿来为我所用。而且,每篇课文学完之后,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且有意识地在写话和作文中进行运用。每学完一个单元,我们还会围绕这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把一个单元的优美词语、句段整理并背诵积累,再在日记、作文中有意识地运用。

三、诵读仿写内化

郭沫若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这就是我们提倡的仿写。仿写是写作的捷径,仿写是内化别人的内容为自己服务,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既然课文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仿写的资源,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它。需要指出的是,仿写不是抄袭,也不是生吞活剥式的搬用。它要在读懂值得模仿的他作,认清其超越自己的佳处,领会其精神和风格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拿来”。我在教学中主要是依据课文材料,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仿写句子

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句话给人的感觉这么美?从而引出“打比方”这种修辞手法。在明白了“打比方”这种手法之后,又让同学们用“打比方”的方法造句。

2、仿写段落

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们也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如五年级《变色龙》、《金蝉脱壳》这两篇课文里分别有描写变色龙和蝉的外形特点的句子,这些句子分散出现在不同的自然段里。学了课文后,我们让学生利用文本的句子进行构段训练,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变色龙和蝉的外形特点。当学生掌握方法后,再让他们用这种观察方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3、仿写思路

课本中有很多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能接受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抓住了这一宝贵的资源。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学习的迁移,培养读写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断定了基础。

四、想象补空

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读写结合的方法很多,可以对课文中一个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和发挥,可以给课文续写,或假设另外一种情况进行写作,也可以填补课文的空白点。根据课文内容,对文中没有继续说下去或没有说出的部分展开想象,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写作方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不仅对作文极其重要,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十分的重要。所以,我们必须去启迪、开发、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利用教材文本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这样的读写结合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练笔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因为写是由读物而生,写能有效地促进对读物的理解。通过读写结合,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指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进一步的挖掘。这既是对课文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又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好形式。

六、改变文体

课文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等等,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把它们改变为其它的文体。让学生加以丰富的想像,说明文可以改为童话故事,诗歌也可以成为小故事。这样的训练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学易懂,用词串句,文章好概括,阅读也容易突出重点,又有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通常学生习作问题之一就是词汇贫乏,语言苍白。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往往也是文质兼美的好词,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容易进行积累;利用文本语言指导学生写作,大大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因为有了课文里现成的句子或片断供他们使用,他们既不用搜肠刮肚去找写作材料,也不用为肚里有话而不知怎么说而感到苦恼了,消除了他们对写作的恐惧心理,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他们就乐意写,就认真写,连一些写作能力差的学生也能围绕一个中心写出语句通顺,层次清楚的片断或篇章。对学生的构段能力和布局谋篇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帮助。总之,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作文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读写结合范文第9篇

一、利用课文,以读促写

1. 善用标点,以读促写。比如文章中省略号的用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品一品,说一说,也可以借此做一个有关省略号的小练笔。

2. 推敲词句,以读促写。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文章的重点词句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将课文读通透,更是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写法,领会意图,进而灵活运用。同时,也是让学生积累,因为不积小流,怎能成江河。举个我们教材中的例子来说,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神情的词句体会他的内心活动;抓住描写外貌的句子体会父爱的伟大,从而让学生领会描写人物特点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体现的写作方法。

3. 品读段落,以读促写。长春版教材四年级有一篇课文《桂林山水》,这是一篇写作特点非常鲜明的课文。除了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法外,在分别描写桂林山和水的特点时,使用了中心句,采用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以及动静结合等写作方法。我在此时引导学生在诵读理解课文读的基础上,了解写作方法,再利用这些方法进行仿写。这是当时我们班一名学生的仿写练笔,我为大家朗读其中的一部分,共同感受一下。(附――作文)我相信,这些写作方法一定会深深扎根于他的脑海,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

善于利用教材,把握课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读懂,会用文章的语句;引导学生读懂,会用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读懂,会用文章表达感情的方式,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在读中探写,读与写相结合,是最有效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好办法。

二、激发联想,有效训练

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故而读文章要精深,不单在现有句段方面,还要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并就此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下来。如此既以“写”拓宽对课文的理解,又增加了写的训练机会。如四年级下册教材口语交际板块出现了古诗改写故事的训练,我就抓住了这个机会,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大胆想象:诗人会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提供给他们一个联想的空间。有的同学这样写道:李白紧紧地拉住孟浩然的双手,泪如雨下:“贤弟,此去路途遥远,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万要保重身体啊!”再如有的学生抓住了诗中的景物描写,运用了景物烘托气氛的方法“微微的寒雨整整下了一夜,拂晓时分,长江两岸依然雾气迷蒙,让即将离别的人心情更加沉重。”

三、巧用课外读物

有句老话说得好,“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要有门道,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在学习了《舍身炸暗堡》一课后,可以读读的故事;在学习《野荷塘》之前,让孩子们自己找一找《荷塘月色》来欣赏……

读写结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篇章;读写结合;选材;谋篇;描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21-01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是,当下学生写作的能力很薄弱。小学六年下来,写不出一篇文通字顺的作文,而且错字连篇,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失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读写结合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下面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立足篇章学选材

如何培养学生的选材能力?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引导学生立足篇章,学习课文的选材方法的教学方式,值得借鉴。

1、依托文本,引导求真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选文,描述的是真实的生活,讲述的是平凡人的事情,这些往往会被人们所忽略,但是,作者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素材,并把它们作为写作的材料,加以加工改造,形成了优美的文字。小学生由于对生活缺少观察,而且留心不够,往往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熟视无睹,造成作文时不知道写什么的现状。为此,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依托,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选材的方法,培养学生选材的能力。

如,《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讲的是母亲生病住院后,我第一次抱母亲差点摔倒,没想到母亲那么轻,感到难过、愧疚,于是决定抱母亲入睡。教学时,就可以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小事情很多很多,只要我们留心,都可以选作写作的材料。教学新课后,笔者让学生尝试以《我的妈妈》为题,借鉴课文的选材方法,写写自己的妈妈。

2、依托文本,引导求新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发现,每一次的作文,总有很多学生写的内容大同小异,似乎每个学生都在做着差不多的事情。造成学生作文这个现状的原因,不能怪学生,只能说明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引导不够,以至于学生在选材时不够出新。因此,我们可以以教材为依托,从中学习文本在选材上的独到之处。

如《苹果里的五角星》选的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切苹果这件事,但是,不同的是切苹果的方法不一样,所以发现和感悟就不一样。这就是选材的创新。通过这课的学习,除了要让学生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习选材的独特。

再如《第一朵杏花》课文没有具体去描写第一朵杏花如何,而是选取了竺可桢和小孩子的两次对话具体地进行描写,表现了竺可桢爷爷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时,就可以从选材上让学生学习领悟。

二、立足篇章学谋篇

谋篇布局是写作一篇文章的重要能力,不同的谋篇方法,表达的效果就会不尽相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在布局谋篇上可谓是形式多样,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安排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项重要路径。因此,教师要以例文为依托,让学生从中学习谋篇布局的方法。

如《钱学森》一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写的是钱学森冲破层层阻挠,毅然回国的事情,表现了钱学森爱国主义的情怀。文章在谋篇布局上,先描写了钱学森回国的情景,然后写了钱学森是怎样拒绝优厚的物质诱惑,冲破层层阻碍,毅然回国的经过,最后,写了钱学森的贡献。文章采取的是倒叙的写法,突出了钱学森回国的激动心情。这样写先发夺人,激发了读者阅读的欲望,很值得学生体会和学习。学完这篇课文后,完全可以让学生采取“倒叙”的写法,写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个物品。

再如《大江保卫战》一文,具体描述了战士面对洪水,毅然投身到保卫大江的战斗中去,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场面描写,既写了战士们共同抗击洪水的“面”,又写了四连连长黄晓文这个“点”,使人物形象真实可信,栩栩如生,读来令人感动。像这种点面结合的写作方式就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并及时迁移,如描写一个劳动场面或者活动场面。

三、立足篇章学描写

每篇课文中总会有些段落描写很生动、形象,值得认真品味和学习。但是,这些段落的描写总是和文章的篇章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段的理解和学习要放在篇的整体中进行,这样的理解才是深入有效的。很多老师在读写结合中,常常会把段孤立的抽取出来,然后进行迁移练习,这样就破坏了文章篇的整体,这样的训练只能收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效果。

如《三顾茅庐》中,作者用优美语言写出了景色的秀丽。这样的理解就没有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站在篇章的角度看,作者这样写其实是借景物描写衬托诸葛亮的品性、才能,景色描写显然和人物描写是有关联的。这样立足篇的整体来理解段的描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作文中如何地进行描写。

再如《少年王冕》中也有一段景色描写的段落,值得学生细细体会。为什么要在写人的文章中插入一段景色描写呢?立足整篇来看,一是为了引起下文,二是为了衬托人物形象。你看,它的作用就不仅仅是一段景色描写了。

综上所述,立足篇章,就可以发挥课文例子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加强读写结合 提高写作能力,王新蕊,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2-08-05,期刊。

[2] 加强读写结合 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张蝴蝶,作文教学研究,2008-07-20 ,期刊。

上一篇:语文阅读范文 下一篇:语文教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