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音乐教育的光辉篇章

时间:2022-10-21 03:05:34

谱写音乐教育的光辉篇章

十四、课外音乐活动与校园音乐文化的繁荣

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发展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都很重视课外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许多学校建立了学生音乐社团,并举办各式各样的学生音乐比赛活动,使我国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与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的局面。

1 课外音乐活动的普及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将课外活动作为活动课纳入正式课程,因此,学校课外音乐活动成为整个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受到重视。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各地区各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不断得到加强,规模和水平越来越高。各地中小学本着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原则,在广泛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音乐活动的基础上,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多彩的群体性文艺会演、艺术节、合唱节、歌咏比赛等活动,使课外音乐活动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1990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歌曲广泛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的通知》之后,各地把歌咏活动作为中小学生最普及的音乐教育形式广泛开展起来,掀起了“班班有歌声,人人唱好歌”的热潮。这些群体性课外音乐活动规模之大,参加的单位和人数之多,内容和形式之丰富,都是以往所不及的,对推动学校音乐教育工作与校园音乐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1年,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要求中小学生每天下午课后时间进行不少于一小时的文体活动,这无疑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普通高等学校的群体性课外音乐活动也得到较为普遍的开展,并逐步形成了特色。其中,自1998年开始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即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形式。如首都高校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组织下,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专业院校的演出团体和北京大学生艺术团到各高校演出,仅1998年就演出近百场次,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欣赏到交响乐、舞蹈、戏剧等高雅艺术的精品,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又如首都高校举行的“交响音乐周”活动,配合演出组织的系列讲座、讨论会等,这些活动都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 学生音乐社团的建设

组建各种学生音乐社团,是课外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展示学校音乐教育水平的窗口。随着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几乎都建有歌咏队、舞蹈队、乐队等音乐社团,这些音乐社团不仅活跃了校园音乐生活,并对学校音乐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在中小学生音乐社团的建设上,北京市金帆、银帆艺术团开全国之先河,组织起拥有数千名中小学生,设有交响乐、管乐、民族管弦乐、铜鼓乐、合唱、民族舞、芭蕾舞、东方舞、曲艺、杂技、京剧等数十个分团的音乐艺术社团,到学校、部队、工厂和农村进行慰问演出,与来访的国外学生音乐团体同台演出,并出访世界许多国家,受到广泛赞誉。多年来,金帆、银帆艺术团培养了一批批有审美素质的学生,影响了一批批欣赏高雅艺术的观众,成为首都中小学音乐教育靓丽的风景线,对全国的中小学生音乐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催化、指导和推进作用。其他城市也有不少组建了全市性的中小学生音乐社团,如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学生艺术团等,经常举行专场音乐会,同港澳地区或国外学生音乐社团进行交流演出,推动了学校音乐社团的建设和发展。

在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各高校的合唱团、管乐团、民乐团、室内乐团和舞蹈团等学生音乐社团也纷纷建立起来。目前,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各种形式、数量不等的音乐社团。这些学生音乐社团十分活跃,经常进行排练和演出活动,丰富与活跃了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和促进了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

3 全国性学生音乐活动与比赛的举办

全国中小学生歌咏比赛。为了推动中小学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国家教委于1991年举办了“首届全国中小学歌咏比赛”。比赛以中小学校为参赛单位,采用录像评比的方式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进行,共有56个合唱节目获奖。为了倡导中小学校开展“班班有歌声,人人唱好歌”的活动,1994年国家教委又举办了第二届中小学生“爱祖国、爱老师”歌咏比赛。这次比赛规定了男生人数在全队中的比例要求,以使更多的学生参加歌咏活动。歌咏比赛把歌咏活动与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课内外音乐艺术活动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全国中小学生文艺会演。由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文艺会演”。于1997年至1998年举行。会演突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加强导向,重在普及,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会演经历了组织征歌与推荐优秀歌曲、各地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和组织节目评审与调演三个阶段,共评选出声乐、舞蹈、器乐优秀节目252个。组委会从获奖节目中选出57个节目进京演出,受到广泛好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一亿中小学生参与了这次会演,这种规模空前的中小学生文艺会演,充分体现了活动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2004年和2007年,教育部和又分别在北京和深圳主办了两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为了加强高校美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与音乐文化素质,1996年国家教委与广电部联合举办了“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参加会演的节目按舞蹈、声乐、器乐三个专场进行比赛,按普通院校、艺术师范、艺术专业三个组进行了评奖,共有73个节目获得奖励。会演节目突出了大学生的特点和风格,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反映了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这次活动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史上都是空前的,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2005年,教育部又举办了“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全国一千五百多所高校参与了这次活动,评选出168个节目进京演出,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全国大学生艺术节。1999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全国大学生艺术节”。这是继“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之后举办的规模更大、参加学生更多、水平更高的全国性大学生艺术盛会。艺术节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为省市和学校活动阶段;第二阶段为评选优秀节目和举行颁奖晚会阶段。据统计,全国一千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参加了艺术节活动,共报送音乐、舞蹈、戏剧等录像节目873个,有些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准。全国大学生艺术节的举办,是20世纪90年代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一次盛会,它标志着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十五、音乐教育科研成果显著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音乐教育科学研究开始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加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音乐教育科研形势喜人,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 学校音乐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

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美育研究室。为了适应学校美育和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1989年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了美育研究室。美育研究室成立以来,就美育和学校音乐方面的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专门的研讨,并受教育部有关部门的委托,组织了学校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方面的系统性课题研究,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规划项目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中央教科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于1993年国家机构改革后成立,其职责是:研究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及艺术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制定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科研规划,并组织全国的研究力量加以实施;开展学校体育卫生、艺术、科研方面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及有关培训工作。该中心成立后,组织、承办了许多学校艺术教育科研方面的活动。

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艺术教育学科规划组。为适应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要求,1996年,第三届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小组决定增设体育、卫生、美育学科规划组。周荫昌任组长,邓树勋、王安国任副组长。规划组成立后,加强了学校美育、艺术教育科研的规划工作,对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科学研究进行了宏观部署,并审定了有关艺术教育的各类研究课题项目。

2 全国性学校音乐教育科研项目及其成果

从“七五”开始,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有了少数全国性的科研项目,“八五”、“九五”期间逐步有所增加,至“十五”期间,全国性的有关学校音乐教育的科研课题项目获得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列入全国教育科学重点或规划研究课题的项目主要有:魏传义的“艺术教育学”,刘兆吉的“美育心理学”,武兆令的“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和“普通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史研究”,屠美如的“儿童早期艺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张道一的“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模式的推广及其对策研究”,杜晓十的“多媒体电脑在音乐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曾繁仁的“美育思想史研究”,仇春霖的“大学美育学”,赵伶俐的“学校美育系统与美育心理发展实验研究”和“文理艺综合美育课程创设及审美化教学操作研究”,陶诚的“高等师范院校声乐、钢琴与伴奏课程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王懿颖的“音乐活动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檀传宝的“美育与德育关系研究”,方淑玲的“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的关系研究”,王耀华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刘沛的“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多维度研究及学生主体参与型综合艺术课程实验”,许晨有的“面向农村,培养复合型艺术教育师资的改革实验与研究”,肖凤翔的“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肖黎声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美育、艺术教育教学特殊性、规范性的系统研究”,周荫昌的“学校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及其实现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谢世山的“欠发达地区城市小学音乐教育模式的研究”,吴斌的“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尹爱青的“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的改革”,康建东的“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的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姜荣根的“小学审美教育评估标准研究与实践”,彭吉象的“普通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研究”,张援的“信息科学技术在学校艺术教育科研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白天佑的“中国大成美育实验与研究”,崔宁的“音乐教育的美育本质及其对青少年的大脑结构、情感思维和人格行为的影响机制”等。在上述课题研究中,产生了很多具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以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项目“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例,通过对古今中外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史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现已出版16部著作:《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章咸、张援编)、《中国近现代美育理论文选(1840~1949)》(俞玉滋、张援编)、《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修海林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1840~1949)》(伍雍谊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俞玉滋主编、张援副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1949~1990)》(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音乐教育文集(1949~1995)》(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姚思源主编)、《美国音乐教育概况》(刘沛编著)、《德国音乐教育概况》(谢嘉幸、杨燕宜、孙海编著)、《日本音乐教育概况》(缪裴言、缪力、林能杰编著)、《苏联音乐教育》(魏煌、侯绵虹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蔡觉民、杨立梅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主编)、《外国儿童音乐教育》(尹爱青、曹理、缪力编著)等。上述成果是学校美育和音乐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具有开拓性的学术工程,形成了这一领域目前最为完整、系统的文献资料集成,填补了音乐教育科研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理解和借鉴古今中外的音乐教育经验,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和指导,为学校美育理论研究和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全国优秀音乐教育论文评选

为了提高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国家教委(教育部)决定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音乐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1993年举办的首届论文评选共有近千篇音乐教育论文参评,其中148篇获奖,许卓娅的《儿童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但昭立、熊学琴的《高师音乐专业音乐潜能测验方案的设计及运用可行性论证》,金亚文的《音乐教学审美化研究》,周洁嫦、邬德光的《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等8篇论文分别获得师范组和中小学组一等奖。这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领域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论文评选活动,反映了音乐教育工作者科研意识的提高,促进了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1997年举办的第二届论文评选以“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为主要论题,共

有一千五百多篇论文参评,其中328篇获奖。2000年举办的第三届论文评选以“音乐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论题,共有两千多篇论文参评,其中397篇获奖。2003年和2006年举办的第四届、第五届论文评选均以“音乐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为主要论题,参评和获奖的论文较之前几届均有所增加。随着论文评比次数的增多,参加这项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论文的质量也逐届提高。参评论文紧紧围绕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这一中心主题,内容涉及音乐教育理论研究、音乐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音乐教学评价、音乐师资培养与培训、音乐教研管理等方方面面,特别是通过对音乐教育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方向的论述,进一步明确了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而所起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提出的是,在全国音乐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论文能够从宏观或微观各个不同角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归纳与提升,研究与探索出许多科学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道路,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理论的一批宝贵财富。

4 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育科研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学校音乐教育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二百篇左右论述学校音乐教育的文章在《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儿童音乐》以及其他音乐或教育类杂志上发表。同时,有关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的出版著作也越来越多,例如:《迎接美育的春天》(李凌、赵'讽主编)、《周大风音乐教育文集》(晓其主编)、《音乐审美教育》(廖家骅著)、《音乐美育》(徐希茅等著)、《元素性音乐教育》(秦德祥编著)、《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吴跃跃著)、《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著)、《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管建华著)、《音乐教育论》(郭声健著)、《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李德隆著)、《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赵宋光著)、《音乐心育艺术》(龙亚君主编)、《音乐教学法》(廖乃雄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郁文武、谢嘉幸主编)、《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音乐微格教学法》(郁正民主编)、《音乐教学论》(尹红主编)、《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尹爱青主编)、《音乐教育教学经验》(章连启著)、《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吴文漪著)、《音乐教学技能》(袁善琦著)、《幼儿音乐教育》(李晋瑗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王安国著)、《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王安国、吴斌主编)、《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吴锐淼主编)、《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基础》(刘沛著)、《音乐素质训练:国外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国教育实际的结合》(左玲玲著)、《学校艺术教育史》(杨力、宋尽贤主编)、《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马达著)、《音乐教育史研究》(马东风著)等。上述著作仅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育研究成果,远不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科研成果的全部,从这一侧面充分反映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科研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为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奠定和积累了坚实的基础。

十六、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日益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工作的开展,学校音乐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特别是国外一些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体系迅速传入国内,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外界对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增加了了解与合作,使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在具有国际视野的背景下更好地向前发展。

1 国外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与方法的学习与借鉴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音乐学院廖乃雄教授在德国研修西方音乐的过程中,接触了德国著名音乐家奥尔夫,对其所创造的闻名世界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有了深刻的了解。他认为奥尔夫教学法以对音乐本质的深刻理解和适宜儿童学习的简单方法,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在他的推荐下,我国有关方面于1986年至1995年间分别在北京、上海、开封等地多次举办“奥尔夫教学法讲习班”,邀请国际奥尔夫培训中心的专家为我国音乐教师系统介绍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这些培训班,使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首次接触到国际上先进的音乐教学体系与方法,对改善和丰富音乐教学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国也多次派出音乐教育工作者到国际奥尔夫培训中心考察和学习,尤其是1988年选派了杨力、李妲娜、丁振华、郁文武、马慧玲、匡惠、朱咏北等主管部门行政领导和专家学者赴奥地利奥尔夫学院进行考察和交流,对于更好地了解认识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更广泛地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借鉴这些方法,以推进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时期,国际音乐教育界其他一些著名音乐教学法也先后被引入国内,例如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瑞士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美国的曼哈顿音乐课程等。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界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举办各种教学法的培训班、讲习班,组织去有关国家进行学习考察,在报刊上发表实践国外教学法体会的文章,由此出现了一个学习研究国外音乐教学方法的热潮。1989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奥尔夫学会,1991年成立了中国柯达伊学会。两个学会都与国际同类学会组织建立了业务联系,为国际音乐教育交流的深入开展奠定了组织上的基础。

2 国际音乐教育交流与合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音乐教育界同国外音乐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有关方面多次组织干部和教师赴国外考查音乐教育,开展国际间音乐教育人士的互访交流活动。1988年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中国美国艺术教育交流会”,总结了两国六年来在普通学校艺术教育方面的交流情况。同年,赵、李晋媛等出席了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第18届世界音乐教育会议”。1991年姚思源出席了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世界音乐教育会议”,并宣读了论文。1991年至1992年李凌、李妲娜考察了美国9个城市的音乐教育并进行了学术交流。1993年在北京举办了“中美两国音乐教育专题研讨会”,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作了关于美国“零点项目”的研究报告,中美两国音乐教育界人士围绕学校音乐教育进行了广泛交流。同年,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会长高蔌保治还来华进行了讲学。1995年我国音乐教育界人士分别出席了在奥地利萨尔斯堡和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纪念奥尔夫诞辰100周年国际研讨活动。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音乐教育的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泛,更多的专业人员出国学习和考察音乐教育,从2000年以吴斌为团长、各省市音乐教研员为成员的

中国音乐教育代表团考察德国和奥地利的学校音乐教育,到2006年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组成六十多人的代表团出席“第27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音乐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无论是规模、层次,还是专业性与代表性都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加强中外合作,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及音乐教育改革,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中小学还开展了“中澳音乐教育合作实验”项目,加强了两国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促进了音乐教师业务水平的迅速提高。2006年,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与美国国际音乐制品协会、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合作主办了“2006音乐教育北京国际论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音乐教育会议。论坛围绕着“音乐教育研究与政策发展”这一国际音乐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充分研讨,加深了人们对音乐教育功能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增进了我国音乐教育界与国际音乐教育界的了解和交流,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7年10月,“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新闻会在北京召开,宣布了以“和谐与世界的未来”为主题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将于2010年7~8月在中国北京等六个城市举行。这不仅是我国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面貌的历史机遇,更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向世界学习的一次重要机会,必将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结语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巨大发展而振奋,为学校音乐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这30年的路程,无疑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史上十分精彩和最为重要的篇章。

在回顾与总结30年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经验和改革成果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学校音乐教育发展中的一些不足和困难,例如对美育功能及重要性的认识还需提高,对学校音乐教育的管理还需加强,学校音乐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音乐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特别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使我国农村与城市学校的音乐教育、西部与沿海地区的音乐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而音乐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又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差距。此外,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中,仍有许多需要提高认识和着力解决的问题,诸如克服专业音乐院校对师范音乐教育的影响,坚持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跟上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尽快培养出适合音乐新课程的新型师资等等。而在职音乐教育的培训与继续教育仍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使其长效化。这样才能使音乐教育改革的主力军――音乐教师不断转变观念,进一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自觉克服音乐教学的盲目性,有效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

放眼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道路,前程光明、引人奋进。让我们在此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前行,把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以无愧这个伟大的时代!

(续完)

上一篇:课堂器乐教学“教”什么 下一篇:发扬成绩、求真务实、改革创新,为学会工作再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