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粤港澳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新篇章

时间:2022-07-10 12:17:32

谱写粤港澳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新篇章

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十多年来,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简称粤港澳三地)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充分体现出三地的天然地理优势和共同文化背景。在经济合作方面,国务院颁发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粤港澳三地建设成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这标志着三地合作已成为国家行为。在文化交流合作方面,三地文化部门确立了粤港澳文化合作机制,先后于2003年和2009年签署了《粤港澳艺文合作协议书》、《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发展规划(2009―2013)》。然而,与活跃而富有成效的经济和文化合作交流相比,粤港澳三地在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则显得相对迟缓和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合作已经起步,但基础教育交流尚未真正开始;高等艺术教育的交流合作日渐活跃,但中小学音乐教育却尚无实质性接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促进粤港澳三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三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共同发展,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粤港澳三地中小学音乐教育比较及交流合作机制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6月11日至13日在广州大学城举办了“第一届粤港澳三地中小学音乐教育论坛”,以此正式拉开了三地音乐教育交流合作的序幕。

由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发起并主办的这次学术论坛,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大力支持,得到了香港、澳门、广东三地音乐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骨干音乐教师的积极响应,共有四十余位来自三地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一、专题报告――

国家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策略的解读

作为启动粤港澳三地学校音乐教育交流与合作进程的第一次正式会议,与会代表特别是来自香港和澳门两地的专家学者认为,三地的交流合作不仅需要彼此了解对方的音乐教育发展状况,而且也需要了解目前国家关于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政策和策略,必须在国家艺术教育整体发展大背景下来共商三地学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大计。为此,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博士做了题为《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推进策略》的专题报告。

万丽君的报告从宏观角度对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现状和未来发展思路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侧重从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艺术课程开课率、艺术教育办学条件尤其是师资和设备等方面客观陈述了艺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关于学校艺术教育所应秉承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学校艺术教育的三大目标――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传承优秀文化,构建精神家园;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精神,提炼了学校艺术教育的三大属性即公平性、规定性、奠基性,总结了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导向性、哺乳性、濡染性、参与性等特质。第三部分解读了国家关于学校艺术教育的推进策略,包括制订相关政策法规、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学生艺术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第四部分是绘制了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未来十年发展路线图,提出至2020年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为:实现惠及全体的艺术教育,提供丰富优质的艺术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艺术教育。

在报告中,万丽君特别肯定了粤港澳三地的交流合作对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加强三地音乐教育交流合作,并将其影响和成果辐射到全国,也期待香港和澳门的音乐教育专家多关心和支持内地的音乐教育改革。该报告不仅让粤港澳三地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了国家有关艺术教育的方针政策和现实情况,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未来三地开展音乐教育交流合

作的决心和信心。

二、主旨演讲――

三地学校音乐教育现状特点的比较

作为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交流合作的正式启动和三地音乐教育同行的第一次正式交流,本次论坛专门安排了三地代表发表主旨演讲,分别介绍三地音乐教育的历史、现状与特点,以增进彼此的了解,探索未来交流合作的重点和空间。

香港教育学院文理学院副院长、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主任梁信慕教授发表了《香港教育改革:音乐教育及音乐教师培训》的演讲。他从香港教育新旧学制、小学及初中音乐科课程、高中音乐选修课课程、音乐学科学士学位课程、音乐教育专业师资培训课程、音乐教育荣誉学士课程、学位教师教育文凭课程,以及成果导向学习、学科评估、香港学校音乐节等方面,立体而全面地介绍了香港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他指出:香港的教育制度正在进行重大的改革,香港政府通过延长免费教育年限让更多学生受惠,香港教育局也制订了九种共通能力以发展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并期望学校音乐课程及音乐活动对提高学生共通能力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为此,香港目前实施的新的音乐课程强调自主学习、创造力培养、实践性及多元化评估模式等旧课程中比较缺乏的元素。

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教授代百生博士发表了题为《澳门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师教育》的演讲。他介绍了通过实地调查而获得的包括音乐课程设置、教材来源、设施配备、教师素质等方面的的澳门音乐教育基本现状,客观分析了澳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优势与特点,以及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澳门学校音乐教育正在和即将采取的若干改进策略,特别是在如何通过改革和发展澳门音乐教师教育、提升音乐教师教育办学水平方面,提出了诸多具体的实践构想。

广东省教育教学研究室音乐教研员伍向平教授作为广东的代表,也在论坛上发表了《广东省基础音乐教育分析报告》。该报告全面梳理了广东基础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介绍了实施新课改以来广东基础音乐教育所采取的改革举措,也客观分析了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广东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上述三个主旨演讲,让与会代表比较清晰地了解了三地音乐教育的基本现状、特点及优势,也进一步认清了三地各自所面临的发展瓶颈。代表们一致认为,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各有特点和优势,也面临着诸多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加强三地音乐教育的交流合作,寻找共同关注的话题,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已时不待我恰是时候,必须借这次论坛的东风立即行动起来。

三、圆桌会议――

三地未来交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这次论坛设置圆桌会议环节,目的是营造轻松愉快融洽的研讨氛围,让来自三地的与会代表自由交流、分享感受、建言献策、共谋发展,其交流话题紧紧围绕构建三地未来音乐教育的交流合作长效机制而展开。大家一致认为,启动和加强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的交流与合作,较为切实可行的途径是首先从学术研究层面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而这次成功举办的“第一届粤港澳三地中小学音乐教育论坛”实际上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可以说是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的一个启动仪式和完美开局。而学术交流要想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作用,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必须形成长效机制,而不能只是偶尔为之。为此,来自粤港澳三地的音乐教育同行在这次会上达成了一致共识,决定将论坛活动常态化,正式创设“三地音乐教育论坛”机制。论坛将坚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服务音乐教育实践的原则与方向,让学术论坛扎根于音乐教育的实践土壤,使论坛更加富有价值和生命力。论坛将每年举办一次,粤港澳三地轮回主持和承办,并商定:“第二届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论坛”将于明年夏季在香港举行。

为了确保论坛机制的顺利运转,同时使“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比较与交流合作”这一课题成为三地学术研究的常态研究内容和研究特色,根据与会代表的建议,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黄汉华教授在会上宣布,决定整合本院音乐教育学科梯队力量,聘请港澳音乐教育专家,正式组建成立“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音乐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将作为三地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协调机构以及“三地音乐教育论坛”的常设秘书处,组织开展各类学术活动,这样也从学术机构和运行机制的层面确保了今后三地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外,代表们还就三地音乐教育工作者合作研究课题、开展教研交流、开发地方教材、创办刊物网站、组织各类活动、加强学生交流等诸方面都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和设想。

四、论文专辑――

三地音乐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

本次论坛共收到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三十余篇,共计二百余万字。论文主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现状研究,二是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比较研究,三是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构想研究。这些论文汇集了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理论工作者近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三地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高水平,可以说是三地音乐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交流与展示,出席会议的领导、专家和代表们对论文的学术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为了进一步扩大本次论坛的影响,使论坛的会议成果和三地音乐教育学术研究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让更多的人分享,本次论坛的论文集将于近期以《粤港澳音乐教育研究》为题正式出版,这也是《粤港澳三地中小学音乐教育比较及交流合作机制研究》课题组所取得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郭声健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小学音乐师资问题研究 下一篇:多元世界音乐教育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