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我没有工作……

时间:2022-10-21 01:23:11

毕业了,我没有工作……

采访/张玲 点评/熊红星

夏日校园,离别的气息四处弥漫。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他们将从此迈向新的人生征途。然而,仍然有一些人,在毕业将至时还未找到归属,他们游离在校园与职场之间,心理似乎也处于“真空地带”:是茫然?是焦虑?抑或是沉着冷静、蓄势待发?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他们――

“我就是属于弱势群体!”

小张一直不愿意透露自己学校的名字,只是不停强调,那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城市里,一所不起眼儿的地方高校,说了别人也不知道。离毕业离校仅剩下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他已经彻底放弃了求职。“等着吧,等拿到毕业证之后去外地找工作。”

“为什么不用剩下的时间在本地找找最后的机会呢?”面对这样的疑问,他淡淡地说:“找不到,我也不想在本地找了!”

“你想找什么样的工作?”

“我现在没要求,只要能糊口就行。不是说先就业后择业嘛!”

小张是从今年3月份开始找工作的,多是在网上投简历,多的时候一天发几百份,基本全是石沉大海。他觉得自己找不到工作,原因很复杂,一一列举的话,学校以及所在的城市、自己的专业都影响了自己成功求职。

小张所说的“不起眼儿的地方高校”是武汉附近的一所师范院校,小城市的就业机会很少,而周边大城市竞争又极其激烈。“我们学校虽然离武汉近,但武汉光教育部直属高校就有好几所,去武汉求职相当于一滴水进入了大海。”

除了城市,小张对自己的学校也感到不满。“学校信息闭塞,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都很少。我在川大的同学,大二大三就被派到企业实习了。”

小张的专业是英语,他对英语专业的描述是:“这个专业相当于没有专业。”综合城市、学校和专业,小张觉得自己就是很典型的“弱势群体”。当然,求职不利也不能说没有自己的原因。“学英语最重要的是口语,但我口语一般。而且我不喜欢英语专业,硬着头皮读的。”小张当初的第一志愿是经济学,被调剂到英语专业后,他坦言,“思想波动很大,心态没调整好。”他曾经想过辅修经济学,但没有坚持,也想通过考研来转行,也没有坚持,“况且考研希望也不大,班上只考上一个。”

等毕业的日子非常无聊,没什么事情可干,就等着学校的各种离校手续。宿舍里只剩两人,“有时聊起工作,不知道出路在哪儿。很着急,但更茫然。心里很悲观。顺其自然吧,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更麻烦的是安慰父母。老家在山东的小张是身为农民的父母的骄傲,尽管家里经济条件很差,但利用国家助学贷款,小张完成了四年学业,他的身上,背负着父母的莫大期许。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让小张觉得很无力。“没办法,现在是只能往前看。我想去沿海地区开阔一下视野,那里的机会相对多一些,一切就等毕业之后再说吧!”

“压力是有的,

但是不想用压力逼自己。”

临近毕业,小王打算把正在做的兼职工作辞了。这份兼职她已经干了将近四个月,面对记者“为什么找兼职而不找全职工作”的疑惑,她说:“也想找正式的,可是不容易。”话语之间似乎对这种类似“没有米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的疑问有点儿责怪之意。

小王是北京一所民办高校传播学专业的专升本学生,专科和本科的专业分别是时尚编辑和传播学,听起来相当不错的专业,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到找工作的时候都那么不顺。“我专科的同学最后没有一个留在出版社,更不用说那些时尚杂志社。我也去过出版社,但是不太理想,算是不太符合我想要去的那种出版社吧!”

大概在今年1月份,小王开始找工作,“很怕去尝试。”她说。小王坦言自己是一个不自信的女孩,之前出去找实习机会,被拒绝了几次后,就不去尝试了。目前她就职的这家兼职公司是给企业做策划的,工作主要是安排各城市的住宿酒店、开会场所等,然后邀请人员参加,做反馈。这份工作与她的专业并不对口,“离专业很远。但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很难,不是吗?”应聘这份兼职的初衷是培养自己与人交流的能力。毕业在即,小王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这个公司有很多兼职人员,我现在经常没事干,所以我想离开。”

只是离开后下一步究竟要做什么,小王并没有明确的打算。“没有计划,因为不想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控制。我曾想过找个杂志社,特别想去《青年文摘》,可是人家要求太高。下一步,有兼职就干兼职呗,没有工作经验,谁会看上你呢?”沉默了一会儿,小王抬头说,“或许最终我会找一个离专业很远的工作。”

毕业在即还没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小王坦言自己心里也有压力,但是她不想用压力逼自己。

“我基本上会忽视关于就业的信息。我的同学找工作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不过我身边的朋友都找到工作了。”对此,小王说自己并不着急,“为什么要看着别人急自己呢?我也会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看着别人生活,那不又成了新的压力?……如果遇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什么一定要逼自己呢?”

只是到底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小王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她想了想:“我希望是自由的。忙不忙无所谓,累,我也能接受。人际关系别太复杂,我搞不定这个。”

作为北京孩子,找不到工作的小王并没有太多经济上的压力,吃住都在家里,平时开销也不大,“我很少花钱。兜里有50元足够活一个星期。”

听到记者夸她“乐观”的评价,小王有点儿意外,“这是我从来都没想过的评价。现实中的我一定不是乐观的,我一定不会这么痛快地说话,会很拘谨的。”

“没有一把合适的伞,

我宁愿淋着雨。”

小柴是徐州工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他形容自己临近毕业依然没有找到工作的心情为――“没有一把合适的伞,我宁愿淋着雨。”

从大二开始就一直在学校就业办勤工助学的小柴,较早接触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通过做职业测评,小柴得知自己倾向于管理型和艺术型的职业。不过他并不满意这个结果,“因为我确实不喜欢艺术。管理型我倒是能接受。”除此之外,他也和多位职场人士,包括全球职业规划师沟通过,“我就是因为太了解自己,所以现在不确定自己的位置。”

“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自己目前的专业能力又不太理想。”小柴很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他坦言这个专业与自己想象的一点儿也不一样,当初就是觉得这个专业特殊就报了,“我也没打算毕业后从事对口专业。”

因为总觉得学校是个“社会”,一直想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几年大学生活小柴没把学业放在重点,而是把社交放在了重点。“人说交际第一,能力第二,学历第三嘛!”小柴理解的“交际第一”的概念为:选择志同道合的人或者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绝不择损友。与领导、老师多交流一些。不过他也承认,“结果不太理想。”

由于一直在就业办勤工助学,小柴有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企业打交道,这无疑更增添了他一定要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信心。“现在外面单位来我校招聘都是我负责和组织的,我能把校友送出去难道就不能把自己推销出去吗?只是没到时机,一直没有我喜欢的企业来嘛!”

至于究竟什么样的企业是自己喜欢的,小柴说:“当然是有晋升空间的、能培养我的管理能力的。500强吧!任何一个行业只要培训都可以胜任。”

即将面临毕业,小柴目前采取的策略是“守株待兔”,在学校里等待好的企业找上门来,何时找到归宿了再离开学校。“工作很容易找,但想找一份适合自己的谈何容易!”

不过小柴也有一个小小的烦恼,“考虑到家庭因素,我必须早点儿出去挣钱,我父母都六十多了。因此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期限,今年年底把自己推销出去。……我觉得我最大的优势应该是性格吧,很随和,我会通过我的人格魅力把自己推销出去的。”他说。

专家点评:“校园人”到“职场人”,不应是毕业时的突变

近五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一路攀升,从2004年至2008年,分别为:280万、338万、413万、500万、532万。而毕业即失业的人数,2004年到2007年分别为69万、79万、80万和100万。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在这个时代并不稀罕,平均每四到五个应届毕业生中,可能就有一人找不到工作。

就业形势是一个大的系统问题,不是单个高校或个人能掌控的。在面对就业问题时,我们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职业成熟度,即个人应对职业问题的能力水平。它包括:自我认识能力、职业与环境探索能力、职业决策能力和职业行动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提高职业成熟度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人生任务,它直接决定了大学生能否实现从“校园人”向“职场人”的转变。事实上,这项任务应该从中小学就着手开始进行,到大学,工作后,一直到退休前,都要不断修炼。所以,大学生由“校园人”向“职场人”的转变,不应是毕业后的突变,至少从大一时就要着手准备。

找到了工作的大学生,并不代表职业成熟度就高,还要看他们之后面临职业中的种种问题时,是否表现出很好的应对能力。如果在职场中忽视自我认识、忽视对职业前景和社会发展的及时分析与了解,忽视自己职业决策能力的提升,忽视用积极的行动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困难同样会接踵而至,最后产生职业枯竭、职业不能、职业转换不能等问题。所以,大学生暂时找不到工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薄弱,没有把提高职业成熟度或职业能力作为人生的重要任务来抓。

从上文三个大学生身上,可以发现一些令人担忧的共同特点:

1.自我认识不足。小张把自己定位为“弱势群体”,小柴做了一些职业测试,但之后对自我的认识就戛然而止,以至于自己对专业不感兴趣时,胸无点策。他们对自己的优势、能力、性格、兴趣、价值观方面的探索和认识很不够。

2.职业和社会环境的探索不足。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对相关职业信息的了解不多,对获取信息的渠道了解太少。职业探索的主动性不够,以等为主,守株待兔。

3.职业选择能力不强,职业目标不明确。在对专业不感兴趣的时候,不知道去找寻各种可能的选择,而把这个重要的问题推到毕业后,将自己陷于被动位置。

4.省略

上一篇:资讯七则 第8期 下一篇:拒绝沉溺于“心理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