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城市的4个中国样本 列城最全球化之地

时间:2022-10-21 01:08:29

全球化城市的4个中国样本 列城最全球化之地

中国的城市,已经是事实上的世界城市。

全球化正在深刻影响中国城市的面貌和进程,吸引来全球的商人和游客,调节着城市的建设成本和建筑风格,不停置换对手与合作伙伴的角色,令城市变成一门生意、一个舞台或世界的一种情趣。

5年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说:中国经济将会持续强劲,中国的崛起将是全球化的最主要催化剂之一――他的预言应验了。MTV在2007年4月公布的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的青年幸福感更强,如95%的德国青年认为全球化正在毁灭他们的文化,而84%的中国青年对此充满希望。

我们弱化了中国城市的普世性,因为长期过于强化区域角色、本土族群和本土利益。而每座城市,基于经济、文化、历史、地缘政治或形形的理由,总有某些所在,显示出全球化的强烈特征。经济整合、人员往来、科技实力及国际政治参与是衡量一个国家全球化程度的四大依据,但更多元化的单项依据在城市显形:在列城最全球化的地方,我们能看到包括商业、艺术、人居、团队、制度架构、资讯传播及价值观在内的全球化沸点。

香港九龙尖沙嘴的重庆大厦,被TIME杂志选为“亚洲最全球化的地方” ,来自120个国家的五千人工作和居住在这5座17层高的大厦里,有关住屋及商业来往交易量可达每天 1万人次。中国内地列城“最全球化的地方”分别在哪里?北京的798艺术区和国贸CBD,上海的浦东和宝钢,广州的琶洲会展中心、中信大厦和祈福新村,可以作为各城的候选吗?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的经济总量连续23年在全国排第一,1998年超过了新加坡,2003年超过了香港,2007年超过了台湾,广东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组成部分。全球化而小天下,广东省新任省委书记提出,广东官员要解放思想,树立世界眼光,不能再跟国内城市相比,要敢于向新加坡、首尔叫板。在全球化视野内,货币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都是竞争力资本,产业结构、环境质量、公务员素质和机制、市民幸福指数都是世界先进城市要素。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的3.0版中说:全球化是许多个人和小公司推动的,当世界变平时,最大的竞争是你与你的想象力之间的竞争――现在有太多教育、知识、联系和革新分配工具可用,内心全球化(没完没了的行走、交流、合作、体验)才能适应外部世界全球化的节奏感。

寻找列城最全球化的地大做全球化的与时俱进者,既然“全球化就像一艘你不得不乘坐的船”(卡斯特罗语)。

(何树青)

古北:最少人说上海话之地

“平时要去家乐福,一定只去这家。这里东西最全,是上海进口食品最全的超市;这里人也最多,世界各地的五大洲面孔的人都会在这聚集。看上去又正规又干净,要是每家大卖场都能这样,那么上海就真的国际化了。”这是上海网友对占北家乐福的评价。

虹桥―古北。占地面积1.41平方公里,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境外人士居住在这里,占社区总人口的1/3。如果按照生活群体来看,这里更可以被称为“小联合国”――来自四面八方的新移民居住其中,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实现族群共容,让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概念完成了落地。

打电话给古北的荣华居委会,电话那端先是传来一段“欢迎致电古北荣华居委会”的中文,接着是一段英文和日文。连居委会这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都变得那么国际化,可想而知在其他方面了。居委会副书记崔小姐说,古北之所以能成为国际化社区的一个标志,主要因为这里独特的软硬件条件。

占北的房子,是上海最早能看到小型中央空调、容积式热水器、高档卫浴设备和厨具的地方。在上海的物业管理行业,古北保持着不少第一的纪录:第一个组织外销房业主委员会、第一个建立外销房维修基金、第一个拥有区域性的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沿着水城南路和黄金城道走,马赛花园、巴黎花园、里昂花园、罗马花园、雅典花园,小区都以外国都城的名字来命名,给外国人带来了不少亲切感。街区沿街底楼多是商铺,招牌上写着英文、日文、韩文与繁体字。“现在连我们居委会的海报也用4种语言。”

这里的消费场所里,都有一两份来自台湾等地的报刊。虹桥友谊商城里面有一个外文书店,提供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香港和台湾等地的书籍报刊。报纸有《南华早报》、《朝日新闻》、《泰晤士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商报》、《大公报》等等。

在上海生活而不会说上海话,若干年前这简直是不能想象的事。上海有一首儿歌:“外国人,到上海,上海闲话讲不来,米西米西炒咸菜”,可上海话偏偏特别难学。余秋雨在《乡关何处》里解释说,“上海话的难学不在于语言的复杂而在于上海人心态的怪异……上海人就不允许别人讲不伦不类的上海话。”这一问题的解决好像最早还在占北地区。无论何种语言何种口音,在古北都是很自然的。连菜场里的阿姨都能说几句英文。

现在出去买东西,通常会被问“现金,还是拉卡”,在古北的话接下来的问题还有,什么币种的现金?什么名称的信用卡?扫扫古北的地缝子,大概能扫出若干种的钱币,出了国际机场还来不及兑换的币种可以花在哪里,新移民和新中产们会考虑到古北宋。这里的很多商场接受20种内卡和5种外卡,还把ppse机换成银行一体机,拉个卡5秒就能显示出来。

中国人买菜喜欢去菜场,每天都要去逛一圈拎点新鲜货回来。外国人喜欢去大型超市购物,定个时间全家人开车去采购。古北是一个位于环线之外而没有被轨道交通“惊扰”的区域,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一座孤岛。私家车在这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无可置疑。有车,然后开车购物,据调查统计在人数中超出一半。从仓储式商店、大型超市出来,然后“提着沉重的购物袋步行或搭乘公共汽车”的尴尬在这里不会见到,“无论是家乐福还是虹桥友谊,都有很好的停车环境,虹桥友谊暖气充沛,冬天出入,穿一件衬衫也没有问题。”

(王慧兰)

登峰街:广州的布鲁林克区

站在登峰街口童心路的过街天桥上,看着一群群的非洲或者中亚的小朋友奔跑打闹,而他们披着色彩鲜艳头巾的妈妈们正靠着栏杆悠闲地聊天,再配上桥下咖啡馆门口的烤肉炉边,随着美洲男子手巾的快刀闪动而弥漫出来的墨西哥烤肉的独特香气,混合着车流扬起的烟尘一起飘入鼻中,很难相信自己还在中国广州。

在广州土生土长的Nora就曾在登峰街被震撼过一次。去年的中秋,她去登峰街一家名为登月的宾馆访友出来,一下楼,看到明亮月光披洒下的街道,拥挤不堪,却黑白分明。一侧几乎全是白帽白袍的中东穆斯林,另一侧则是仅露出一口洁白牙齿的非洲兄弟,一瞬间,她仿佛有种身在异域的错觉。

作为广州有着“布鲁林克区”之称的登峰街一带,街头行色匆匆的人流里,多半是黑色皮肤,剩下的部分还有大量来自中东或者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南美、南亚等地,黄皮肤的中国面孔反而是少数。这里的所有招牌一般都会

有中英文两种文字,还会加上法文、阿拉伯文。在登峰街的外国人管理服务站的标志同时使用着4种文字,而网站上还另有韩文和日文的说明。甚至在墙上张贴的房屋招租广告上,也常常是中英文对照,或者中法文对照,虽然房子的月租金按照单房到两室一厅价格,价格从200到1000块人民币不等。

兴许是因为大排档、发廊招人都通常会注明略懂英文,又或许是因为接触久了,很多街头小店的小妹、阿伯都会一些外语,而这里很多的外国人住久了,也学会了一些汉语,所以总是能看到有各种肤色的人闲坐在烟酒店、士多店、服装店里和店主闲扯些家长里短,就如同广州老城区的街坊闲聊一样,只是所用的语言有些差异,通常都是英文、白话、普通话互相混杂。

没有人能准确知道这附近到底住了多少外国人,只清楚他们多数来自非洲、中东、中亚、南亚、中南美,至少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据有关数据,目前常住广州(一年以上)的有两万人左右,而临时住宿登记的有50万左右,这些人很大一部分都选择待在这个区域。并且因为很多人入境做的首外事就是把护照撕毁,从此无人知道他什么时候来,从哪里来;还有很多人就是偷渡而来,他们都游离在统计数据之外。有人估计类似人群高达20万以上,这个数据没有人证实,不过据称仅刚果(金)的中国大使馆一个月就签发约800张答证的消息,也许只是空穴来风。而这些人多数会来到登峰一带。

大规模的外国人聚居,大约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天秀大厦、陶瓷大厦建起后形成的。最初的人群主要是做生意。在天秀大厦的六百多个档口、写字楼里,就有七成被中东人和非洲人租用。在这栋号称势头直逼香港重庆森林的大厦里,弥漫着特殊的香水味,经营的货品也范围广阔,从电视机到内裤,从煤油灯、煤油炉到惠普笔记本,包罗万象。

随着知名度的扩大,慢慢的非法劳工开始慕名而来。来自非洲赤贫阶层的他们,因为广州的气候温热接近具居住国,于是一直留下来,过者好几个人住在一间出租屋,等待为来自中东或其他地区的国际商人做苦力的生活,每月只有数百元的收入。因为族群相近以及语言沟通更通畅,他们抢掉了很多内地民工的活。

非洲人奔放热情、快意思仇的传统和强壮的体质加上与中国法制、文化的隔膜,使得这一带的声名差了起来。主要是因为黑人案的消息频频流传,以及类似争执后把人从楼上扔下来,然后继续关门吃饭的笑话。不过这些,并不妨碍越来越多的非洲、中东的人在这里安下家来,娶妻生子,甚至有不少还娶了中国的女子。他们已经不认为自己是过客。

(汪庆)

文殊院:成都最多外国人的地方

常住成都的老外数量有限,不超过3000人,但在西部城市中已经名列第一。从2001年起,每年到成都旅游的老外人次超过20万,足以让成都人自豪,但这个数字只是假象,有很多外国人在成都住了一夜之后便奔赴九寨沟、四姑娘山等周边风景点,贡献给成都的GDP少之又少。成都市旅游局局长杨晓英曾经感叹:“北京和上海可以把老外留在城市里,我们就不行,外国人在成都的人均消费只有在北京的1/3。”

老外们大多拥挤在成都的历史建筑中,武侯祠和文殊院是他们喜欢的去处,这些最古老的地方越来越有全球化的趋势。DISCOVERY频道曾经给成都做过一个专题片《谁是成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被随机采访的市民当中,半数以上的人都是诸葛亮的粉丝,李冰父产和杜甫屈居亚季军。主持人用英语宣布了这个结果,于是杜甫草堂和都江堰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老外汇聚的地方,但都江堰独立成市,在行政上已经和一衣带水的成都脱离了干系,再严格一点,当选的四个人也不算是真正的成都人。

在所有老外爱去的地方中,文殊院是最为独特的,不懂佛教的外国人来到这里多数只是为了喝1元钱一碗的茶,喝茶的真实目的也只是为了观赏身边的壮观景象:无论何时,总有数百成都人聚集在寺院的茶园里,把喝茶当成一种集体行为,遇到周末,这个数字还可以乘以10,放眼望去,都是人头,坐在其中的老外大多把全民泡茶的景象当成德国啤酒节来欣赏,而很多在成都生活已久的外国人也习惯了把这里当作招呼朋友的去处。

另一个外国人喜欢的去处是宽巷子,80元一天的青年旅舍是背包客的首选,对于没有见识过川西民居的老外来说,住在这条街上物超所值,并且走出门就能喝茶,桌可以从街头铺到街尾。但拆迁改造以后,宽巷子已经不复往日的热闹,老外们想找地方坐,还是只能去文殊院。

(胡尧熙)

798:让一部分北京人先国际化起来

798艺术区到处都是热门熟路的外国人,他们甚至比中国人还要熟悉这个过去的工厂走在路上都带着溜达自家后院一样的神情。迷路不可能,你应该向他们问路才对。除了各种名头的艺术家,聚集在798的外国人中还有很多是纯粹的艺术青年,他们租住在798附近的居民楼里,出门坐公交、吃路边摊,每天泡在798的各种展览中。为了维持生活这些外籍艺术青年常常在798的画廊或者艺术家工作室里打零工。徐冰工作室的助手是一,位美籍华人女孩,她在国外读过艺术类专业,到中国之后,就租住在聚集了众多艺术家的望京地区。每个月房租开销是2300元人民币,这个价格对一个外国人来说并不算贵。

798从一开始就在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努力。在这里一半以上工作室都取了外文名字,或者是用外文音译成不伦不类的中文名。不少艺术主题活动,老外都是主要参与者。2007年4门,在798创意广场举办的“IDAA国际数码艺术家联合会新媒体艺术展”,就是中外艺术家联袂献礼。在798混成了“熟脸”的老外不少,美国人罗伯特就是其中一个。他的罗伯特艺术书店诞生在798老工厂的回民食堂里,他也是最早入驻798厂的外国人。东京艺术工程的老板田烟幸人在2002年进入798,他说:“我决定搬到这里来,一是因为这儿的面积很大,二是便宜,三是因为这里厂房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欧洲式风格,在亚洲很少见。”

对北京来说,798艺术区还有另一个功用,就是被旅游公司当成与故宫、什刹海同级别的、外国人必须参观的景点之一。798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外国人,在导游的小黄旗子引领下,在各个艺术工作室和画廊之间转来转去。798慢慢由一个艺术的创作区,转型为艺术品的展示与售卖区。2003年,北京首次入选美国《新闻周刊》年度十二大世界城市,在列的原因之一就是798艺术区的存在和发展,有力地证明了北京作为世界大都会的能力和潜力。

(原委)

上一篇:地下文物的隐秘流向 西安村寨的盗挖圈 下一篇:潮流里的全球化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