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卫士阮仪三

时间:2022-10-21 12:40:20

古城卫士阮仪三

阮仪三的简历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现任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平遥、丽江等十数个城市政府顾问。

二000年和 二00六 年主持的《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规划》和《苏州平江历史街区规划》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二00五 年获得法国文化部授予的艺术与文化骑士勋章。

国内历史建筑和街区地保护的重要性在哪些方面?

你看看我们这些年的新建筑,你有没有感觉到缺失了什么?我们许多富有民族特点、地方特色的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沉淀到哪里去了?你如果有机会到欧洲去看看,你会看到英国的房子就是英国式,法国的是法兰西味,意大利的是意大利风格,更不用说那些特色鲜明的北欧城市了。再说我们的近邻日本,那里的建筑无论新的、老的,大多也是日本味道十足,显然,日本人十分注意自己文化的传承,没有像中国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只注重速度,所谓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变成了全国万楼一面,千城一貌。

前几年台湾的连战、宋楚瑜都回到大陆,他们是来寻根的,但他们所到之处――祖坟、小学、旧居,哪处不是新砖新瓦?哪里还有祖居和故乡的遗迹?我们唱的民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即使外婆不在了,那条河仍在,那座桥仍在,就可以留住记忆。现在桥拆了,河填了,所有记忆的依存没有了,故乡情也就消失了。

中国的古城市大多是按规划建造的,据科学考古和史料证实,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时代,古代的都城和地区统治中心,以及一些重要的边防城市都是事先有周密的规划,然后先做地下供水排水设施,后做地面建筑,而这些古城规划基本上遵循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因而一脉相承,具有特性。像城市布局要严格地“辩方正位”,对城市区域要“体国绝野”,在规划理念上“天人合一”“顺天循理”,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反映出古代城市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这些布局考究、工艺讲究的古建古街和古城,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是不分青红皂白都要拆除,要“破旧立新”,要“拆掉旧房建新房,一片新气象”,城市要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结果,一大批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建筑被夷为平地。

建筑遗产保护的理念是什么?

为什么你总说各地都在搞假古董呢?

遗产保护讲究“原汁原味”,讲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再大的“假”,再豪华的“假”,再精致的“假”,终敌不过哪怕是简陋的“真”,残破的“真”,貌不惊人小小的“真”。很多城市并没有很好保护,嘴上说保护,实际上没有保护。我认为这些名城帽子要摘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怕帽子一摘就更加乱来了,所以不能随便摘,这问题很复杂。

江苏徐州,就是汉高祖的故里,那里修了一条“汉街”,但历史上商业街到了宋代才出现,这是不懂历史、不懂文化的伪劣作品。景德镇一条明代窑工留下来的窑街,我去看过,我对市长说有30万元就可以作大体的整修,有300万元就可以好好地大修。当地官员说没有钱,可是他们在旁边用2.8亿元建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仿古式的“瓷都博物馆”,结果一天游客只有20个人。

所以不要照搬人家的东西,要造我自己的东西。从来没有看到过宋朝人去造唐朝的东西,明朝人去造宋朝的东西。明式家具到了清朝就变成清式家具,老古董就藏在那里。古建筑的斗拱也是,孔庙前面有13个碑亭,每个皇帝去朝拜孔庙都立一块碑,从宋朝到清朝。你去看那个碑亭,是不同的皇帝立的。我们懂建筑的一看,这是宋朝的斗拱,这是辽代的斗拱,辽、金,接下来是元朝的、明朝的,都是亭子,都是碑,斗拱都不一样,栏杆也不一样,那简直是建筑教科书。古人不搞仿古复古,我们现在呢?仿唐仿宋仿明不算,还说“重现汉唐风貌”,你怎么可能重现?你说我仰慕汉唐风貌,很好地吸收汉唐的精华,那可以,但一味模仿汉唐,为了钱,为了旅游,这一点不好。

总之,保护古建筑不是要臆造历史,历史城市和古建筑年久破损了,整修就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以实现保护历史、延续历史的目的。我们不能造出假古董,一切都要在整修的基础之上保存原貌。就是说让老城有着现代的功能,却又旧貌依旧,在面貌上就好比是修了和没修一个样,这需要下很深的功夫。

另外人们还存在一个观念误区:总以为遗产是经济发展的负担。而事实是,当上海老外滩保护了,用房产置换就集了20亿资金,北外滩发展区把犹太人故居保护下来后,吸引了7位犹太商人愿意来这个区域投资。一些地方的旅游收入也可以回馈古城保护。1995年我们做了一个保护基金,就是把门票收入10%用来保护古街,一年收入一个亿就提一千万,后来我们用这些钱把下水道等基础设施都改造了。

我国目前现状与国外的历史建筑和街区保护有多大差距呢?

1840年,知道这个年份吧?鸦片战争这一年,在法兰西共和国,1840年首次成立了历史建筑保护局,制定了全世界第一部历史建筑保护法,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到现在还只有一个《条例》,《条例》可以执行,但还不是法令。

1972年有了《世界遗产公约》,那时我们还在。现在,世界上所有先进国家都有完善的历史建筑保护法,在美国,有二三十年历史的建筑就不得随便拆除,一些18、19世纪的房子当然得到认真保护,如百年老校芝加哥大学得到完整保护,连一棵老树死了都要追究责任人责任。

国内在2008年才公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不是名城、名镇就管不了,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历史建筑的保护条例或法案。建筑保护和文物保护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将文物保护和建筑保护混为一谈,难免造成古城保护的弱势地位。立法跟不上,缺少强有力的后盾,破坏就得不到控制。

一些人说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物政策,不应该按照外国的做法去做,2005年有一些先生们搞了《曲阜宣言》,他们主张拆掉的古建筑都可以重建,为做假古董张目。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法国曾经出现过这种思潮,就是要完整地恢复,比如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就是完整地修复,就是恢复到修复者认为它的历史上最完美的状态,什么是最完美?人们会有歧义。后来大家认为这个修复方法是不对的,应该尊重《威尼斯》,它是世界各国进行遗产保护的多年经验的总结性准则。

2003年,上海市公布《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有关保护历史街区和建筑的法规。但是保护率非常少,才632处。伦敦有多少?伦敦比上海小多了。伦敦保护建筑是1万处!英格兰有60万处!日本,100万处!上海有5000幢新建大楼,建一个大楼要投入两三个亿,但是,我们拿出了多少钱保护历史建筑?但从全国来讲,上海至少还是做得比较好的。

国外的古建筑保护有何经验可以借鉴呢?

在欧美发达国家,古建筑保护早已成为全民事业。比如德国,当地市民生活在悠久的古城堡里,自筹资金予以修缮和保护,政府给予补贴;前两年在柏林,我参观过一个专事修复原东德地区历史街区的组织,名叫“小心翼翼地修改城市”,单是这名字就包含着一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无上的虔敬。在新加坡有5300多幢老建筑被列入保护范围;在纽约,凡稍有意义的近代物品,几乎都挂上了“纪念建筑”标签;在法国,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时间让中小学生学习历史建筑知识。

还有波兰,希特勒准备发动侵略战争时,发出了疯狂的叫嚣说:多少天内消灭波兰,几个月内要席卷欧洲,一年内打到莫斯科。波兰人很气愤,但当时波兰统治者又很懦弱与无能。出于对祖国建筑文化遗产的热爱,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集中力量把华沙古城的主要街区、重要建筑物都作了测绘记录。战争一爆发,他们把这些图纸资料全部藏到了安全的山洞里,房屋街道虽然毁了,但它的形象资料保存了下来。我们知道东欧六国是苏联红军协助解放的,苏联红军帮助这些国家重建了政权,这个苏联老大哥,当然充满了救世主和太上皇的气味,所以在重建华沙城市时,苏联人就拿出了城市规划设计方案,要建一个崭新的华沙:中心区是大广场、市政府,还有苏军纪念碑,主体建筑物照搬苏联莫斯科大学的样子,高楼顶上一个尖 塔,塔顶一颗光芒四射的红五角星。这种样子的房子,中国北京展览馆、上海展览馆以及武汉、广州都有一座。

华沙市政府当然得按这个方案实施,但欧洲人崇尚自由民主,许多市民聚集在市政府前议论纷纷。华沙大学的师生们把战前画的老城市图纸拿出来展览,人们越聚越多,并逐渐形成了一致的意见,不要苏联人搞的那个新城方案,而要恢复华沙原有古城的风貌,最终迫使政府改变了原来的决定。在城市的主要地段,按原来古城格局和所有建筑样式进行建设。当恢复老华沙古城的消息传开后,当时流浪在国外的华沙人、波兰人一下子归来了30万。波兰政府顺应了人民的要求,组织他们投身于重建华沙的劳动中去,整个波兰国家掀起了高涨的爱国热潮,国家得到很快的复兴,人民的家园得到重建,这就是战后著名的“华沙速度”。华沙人为自己的古城能得到重建而自豪,华沙古城后来作为特例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而《世界遗产名录》一般是拒绝接收经过重建的东西,但华沙人民自发地起来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为世界所有的古城做出了榜样。

您今年78岁,一路走来有什么感想?在未来还有什么计划?

我们说每一次对保护认识的突破、保护对象的扩充,还有保护制度的完善,都暗含着一种对文化破坏方式的知觉、追悔和补过。过后我们往往会很后悔,觉得过分了,应该改。但我们要知道历史文化很重要的特点是不可再生的,后悔是没有用的,后悔是没有办法补救的。

我渐渐地跑不动了,未来就看你们年轻人的了,希望我们共同来努力改变当今建筑的这种尴尬――中国建筑没有中国味、地方建筑没有地方特点的情况,让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和城市重新跻身于世界城市与建筑之林。

我现在写一点东西,如《护城记实》、《古城笔记》,真实地记述一些保护城市遗产的困难与历程,好坏都是事实,自有后人评说。

上一篇:地藏香 第12期 下一篇:理性收藏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