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接受学生主体发展理念的心理变化及措施

时间:2022-10-20 11:31:29

教师接受学生主体发展理念的心理变化及措施

【摘 要】新课改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生主体”;而实施者教师接受这一理念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是需要费一番周折的,即必须有一个“心路历程”。本文就展示了教师的这一心路历程;并提出了一些可喜且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 键 词】教师接受;学生主体;心理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41-03

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如果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学生就会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批判的能力,就会成为与社会发展同向的积极能动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适应社会发展与适应个性发展之间的“度”,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而要想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必须首先唤醒教师的主体性,必须承认教师本身具备主体发展的潜能。但这种潜能不会自动地转化为个体发展的现实,它必须通过老师的思考作用,通过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即主体的活动才能得以实现。而发展性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思想理念和教育模式,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同时因为它本身带有的前瞻性决定了这一操作模式大大高于我们目前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这些成长在接受教育模式下,长大后又按照记忆中的样子长期用传统方法授课的老师,又怎样才能顺利接受并主动实践主体性教育呢?

一、教师接受学生主体发展理念的心理变化分析

在实践中,我发现在入门阶段教师要经历以下四个心理变化阶段:望而生畏――望而却步――望而兴叹――望而生疑。具体来说,就是出于放手会使成绩下降的担心,对主体性教育望而生畏;出于对具体操作模式的困惑,对主体性教育望而却步;出于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缺失,对主体性教育望而兴叹;出于主体性教育实施之初的挫败感,对主体性教育望而生疑。到了怀疑的阶段,就到了新的拐点。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智能往往就在排解疑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思考提问,都要经过设疑――解疑――领悟――创新的过程。

二、教师接受学生主体发展理念的措施

(一)设疑――引领反思,不知不觉

人都有“避难趋易”的本性,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学生主体发展理念的门槛降低,回避教师的畏难情绪。因为意识形态的改变是最难的,要让教师在心里不设防,才能逐渐将老师们从老路上领出来。这种情况下准确地找出传统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至今仍未解决的问题非常关键,就是由于学生主体性缺失导致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的知识反复强调多遍该不会的还不会?为什么班级总有同学不完成作业等等。问题最开始一定是要由学校提出的,以起到引领的作用,随着教师疑问的逐渐深入,可以召开教师困惑交流会,让老师顺着这个思路,自觉地挖掘问题,促使教师从内心深处产生想要回答这些问题的冲动。这就是反思,反思其实就是解剖自己,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解剖自己是非常痛苦的,那么让老师用近似发牢骚的方式提出教学中教师卖力费时而又不见效的问题,也是帮助教师更彻底地提出问题,不至于因为痛苦而抗拒反思。

(二)解疑――走近理论,潜移默化

在《实践论》里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提醒我们:主体性教育理论要在初步实践之后再边实践边学习,是实践联系理论而不是理论联系实践。这是因为我们中国的教师在接受师范教育的时候就被灌输学历教育即为继续教育,学历达标了,继续教育就停止了,所以如果没有实践的需要,老师就不会产生学习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动机。如果硬灌,就会造成写一写、记一记等,其实根本没入脑的应付现象。另外,在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就学习理论还容易造成两层皮现象。马克思主体认识论也提到: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并依赖于感性认识而存在,离开了感性认识,人就不能深刻地理解概念和理论。在这一点上,我有着深刻的教训: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了学生主体性培养的实验研究,学校专门出资给每位教师买了《主体性教育》一书,并组织学习。在班级分组前,我特意做了一个讲座,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可是有不少老师反对,在分组的时候偏向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把他们分到了一起,与理论正好相反。结果在去杜郎口考察学习之后,竟然把这个分组原则作为值得借鉴的经验带回来汇报,虽然没用这八个字,但就是这个意思,说明几年前的这个理论讲座早已被忘记。借着那次机会,我又重新提出八字分组原则,这次老师都记住了,因为有了感性认识,理解了,接受了,所以才记得住。看来只有先有疑难,教师才能真正去钻研理论。疑难在哪里产生,实践过才知道。这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会循序渐进地走近理论,进而走入理论,然后再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三)领悟――归还话语权利,提高话语能力

按照《发展性教学论》所说,主体性课堂应具备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尊重差异、体验成功四个基本特点。但是在最初,要把这看似简单的16个字变为教学实践活动,老师们确实是一头雾水。为了能便于操作,减少老师们的畏难情绪,我们根据师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入门阶段的改进措施。

1. 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追求和谐的入门氛围。想想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都成长在接受教育模式下,突然出来一个“自主性”让他去发挥,还真是难以很快适应。所以,我校从培养学生自信开始,设计了国旗班轮值、晨读10分钟和快乐锻炼60分等活动,从学生喜闻乐见、易于表现的活动切入,为学生创设“自主”的氛围搭建展示的舞台,提供创新的空间,引领、指导学生做到我的活动我做主,我的展示我自信,从而使学生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利和话语能力,拯救学生于失语状态之中。这种情境也使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起来,把学生的既有经验与要探究、解决的新问题联系起来,把学生的理智与情感结合起来。

2. 为老师解后顾之忧,倡导开放的课堂氛围。活动是发展主体性的基础,是主体性的存在形式,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并且通过活动才能表现出来。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既包括对实物的操作活动,又包括对观念的操作活动,还包括交往活动。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教育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并为学生充分展示其才能创设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尝试、探究、交往等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自由发展区”,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此实现主体的构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达到课堂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是教师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根据实践,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课堂上要进行二次备课。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准确地做出学情判断,适时做出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上的调整。只要学生能将一个具体的问题谈透,并由此引领学生走向思维的更高处,我认为这种情况下完不成预设的教学进度是完全可以并且非常值得的。

(2)课堂上要推行思路教学。以“助产术”闻名于世的苏格拉底,具教学的可贵之处在于教人以一种方法,给人以一种思路。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的教学是习题教学还是思路教学?是不是老师扩展的知识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我们经常谈教给学生方法,但什么是方法?这个似乎很简单的问题,我们从来没有认真研究过它的准确答案。就整个学习过程而言,方法应该是诸如预习、复习之类的东西,就具体授课内容来说,我想应该是“思路”了,要拒绝直线型教学,提倡抛物线型教学,这是能让学生举一反三的法宝。这样的课堂看起来是放慢了教学的节奏,但学生思维实现了深度卷入,思维品质也更加经得起考验。

(3)课堂上要注意主体间性。在最充分张扬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要兼顾主体间性,因为从教的方面讲,教师还是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说既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又要求教师在旁边加以引导、鼓励和协助,提倡教师在“引”字上下功夫,否则极容易造成主体泛化。

(4)课堂上要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不但要做到让学生参与,而且要做到让学生人人参与。因此,必须适度制止精英展示,必须对潜能生进行帮助鼓励。我们的课堂应给不同层次的同学提供不同的参与机会,让组内的每个人都在积极地动,动手、动脑、动身体。教学对象动起来,就是主体动起来,动的过程就是主体在发挥能动性,表现在:一是动的过程就是主体在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并以此作为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二是动的过程也是主体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情意结构去主动地同化外界教育影响,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或排斥的过程,使新、旧知识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实现主体结构的建构与改造。

三、结语

由于本文谈的是教师接受主体性教育理念的心理变化分析及措施,关于创新就不再涉及了,但这是主体性课堂发生发展的必然结果,师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上定是万千气象满目新。

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以后,看到学生的反应,我觉得好感动。我们这样一个处在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孩子,竟然也能在课堂上落落大方的阐述观点、质疑激辩,自创的作品也能让人眼前一亮。任何一种模式都不会适用于所有人,也不会一旦成功就能千秋万代。但对于我校的学生而言,目前应该说是适合的。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对教育筛选功能的强化造成了社会对教育期待的偏差,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被推到一个“应试”的狭小空间,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也就盯在“升学”的焦点上。而像我们辽源市十七中学这样普通的学校,能升入重点高中将来考入大学的毕竟不是多数,剩下的多数学生应该怎么办呢?他们也都是每个家庭唯一的希望啊!现在辽源市的经济发展形势这么好,“五城联创”如火如荼,我们也有责任为家乡建设者的素质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么,主体性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虽然不能都是遥遥领先,但是他们至少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快乐、自主自信、团结合作、勇敢有为,这难道不是我们要给予学生的生活态度吗?

上一篇:加强实践场所建设 创造素质教育环境 下一篇:从教员专任制看经亨颐的人格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