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走进新课程

时间:2022-10-20 10:48:34

让我们走进新课程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面对的五个转变,即“由权威传授向平等探讨转变”、“在教学理念下,由传统灌输向学研并举转变”、“在教学主体上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在教学评价上,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在教学模式上由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师 地位 作用 变化

1.由权威传授向平等探讨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学竞争,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比如,有一次上多媒体课《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我播放一个Flash短片,备课时都是好好的,可以全屏播放,可上课时却没切换过来,当时学生告诉了我解决的方法,按照他们的指点,我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后来讲到因果联系的相互转化第二种情形,分析“教学相长”这一例子时,我灵机一动,联系起这一幕告诉他们这也是教学相长,我们可以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学生们会心地笑了。

2.在教学理念上,由传统灌输向学研并举转变

新课标要求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结合课程内容:“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高一《经济常识》),我曾指导学生以“货比三家看价格”作为研究课题开展研究。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学生明白了影响商品的价格因素主要是“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此外还有地区差异、季节差异、市场行为、货币自身价值的变化、国家宏观调控、消费者购买力、新鲜商品的新鲜程度以及纸币发行数量等,但总体上说,价格的变动,价值量是主要决定因素,供求关系及其他因素是次要因素。这样学生加深了对政治课知识的理解把握,懂得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家的经营活动和消费者的消费都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支配,并学会了对知识的运用,而且在活动中提高了实践能力、交流协作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

3.在教学主体上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看教师怎样教。

如何才能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经过一些实践,我觉得教师备课时,备好学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时时处处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寻找时效性强且学生感兴趣的资料用以教学,比如漫画、成语典故、新闻热点、格言、经典诗文等,运用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进行有效学习。

4.在教学评价上,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如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甚至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发现真理,掌握规律。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了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为了训练学生材料题的解题能力,在每一堂课上,选取一些时新、典型的材料,培养学生审题意识,提高其审题能力,进而提高其解答问答题的能力。一是让学生审题时从设问入手,审清设问角度,准确判断出问答题类型;二是审题时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教会学生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答题;三是列出提纲,组织语言;四是下笔成文,写出规范的答案;五是检查所做的答案是否有漏点、错字现象。通过这种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多数学生能够克服回答问答题的畏难心理,答题取得了一定成效。

5.在教学模式上,由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在实践中,也许我们曾和学生因为教学模式的问题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摩擦,但是要完成这个转变,教师必须充满爱心地去保护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细心地去关注、研究学生的差异;耐心地寻找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上一篇:职业高中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的几点做法 下一篇:网络时代小学生思想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