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为基点感受中泰文化的差异

时间:2022-10-20 10:34:50

以文学为基点感受中泰文化的差异

摘要: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借助不同的形式以及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的社会文化。本文试图从中泰两国的文学入手,以时间段较为接近且都是两国文学发展重要阶段的中国南宋时期与泰国素可泰王朝为基础,以此来对比感受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文学 中泰文化 对比

一、中国南宋时期

南宋时期(1127―1279)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巅峰,也称作 “东方文艺复兴时代”。

新儒学,即理学思想的诞生,使得南宋成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新巅峰,继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家学者朱文公朱熹便是此时期的代表。南宋时期维持了近百年学派间互争雌雄、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了继春秋战国时期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的盛况,同时也达到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宋代婉约词派女词人李清照、“小李白”陆游、“词中之龙”辛弃疾、姜夔、文天祥等著名词人的出现,使得宋词在南宋时期达到空前的兴盛。

2.唐宋家囊括了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六位散文家。其中,欧阳修、三苏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新浪潮,使得宋代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日益繁荣。

3.话本小说是古代汉族小说体裁名,隶属于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话本是宋元间“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技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剧增,通俗的汉族民间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话本小说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4.戏文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文艺戏剧,是在汉族民歌、小曲和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戏。南戏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日渐成熟,同时也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南戏的存在,使中国的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戏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代戏剧体系。

5.中国宋代期间的绘画作品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和渗透,构成了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

宋朝文学艺术主要涵盖了宋代的词、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宋代绘画等,其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南宋时期,中国文学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古代科技发展最迅速,对外贸易开放程度较高的一个王朝,并与金朝、西辽、大理、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为并存政权。在思想方面,理学被钦定为封建正统思想和官方哲学,奠定了理学在封建正统思想中的主导地位。在社会风气方面,南宋社会朝着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发展,科举考试也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官民身份能够相互转换。南宋期间,少数民族政权深受南宋先进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其从文字到思想、从典章制度到风俗习惯纷纷呈现出汉化的趋势,推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在文学方面,南宋文学继承与延伸了北宋文学的文统与政统,特别是南宋对东亚“儒学文化圈”和世界文明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南宋儒学文化传承至东亚各国,与各国的学术思想和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东亚特色的“儒学文化圈”。 “儒学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对现代东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泰国素可泰王朝

素可泰王朝(1257―1377)中“素可泰”的含义是“快乐的开始”或“幸福的黎明”,中国古代称之为暹罗国。在素可泰王朝建成之前,湄南河流域的泰国民众被真腊王国(今柬埔寨)的吉蔑人所统治。13世纪之后,柬埔寨的吴哥王朝日益衰落,泰族部落首领坤?邦克O刀罗铁(尊号为“室利・膺纱罗铁”),联合周围其他部落,驱逐了吴哥王国的统治势力,于1238年取得独立,成为了这个新兴王国的第一任统治者,建立了以泰族为主体的素可泰王朝,也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素可泰王朝第三代国王兰甘亨大帝(1275-1317年在位)统治期间,疆土不断扩大,当时的素可泰王国已然是印度支那半岛上的一个强国。在兰甘亨逝世后素可泰王朝开始由盛转衰,之后的几代国王大多懦弱无能,一昧沉溺于佛教,国内各城邦和附属国纷纷脱离中央的控制。与此同时,素可泰王国的经济实力远不如罗斛(今泰国华富里府)强大,于1349年被罗斛所灭。

在政治方面,素可泰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泰国社会由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的过渡,实行了比较原始的民主政治。由于素可泰王朝刚从部落联盟脱胎而出,因而很大程度上带有部落社会的军事民主成分,地方势力较大,而中央权力较弱。当时的素可泰王国不仅仅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强国,而且兰甘亨国王还创立了一整套军政合一的政治制度,规定国中成年男子皆为士兵,平时各自务农,战时便应征入伍。除此之外,素可泰王国的各地贵族首领既是各地方的行政长官,又是各地方武装部队的统领。依照惯例,国王担任军队统帅,下设万夫长、千夫长、百夫长、棚目等级别。和平时期,民众各自从事生产劳作,一旦国家发生对外战争,各地成年男子便迅速组成军队,听候国王调遣。

文化方面,素可泰时期的文化相对而言较发达,表现出了兼容并蓄的风范,使得佛教在素可泰王朝非常盛行。素可泰文明还吸收了邻近国家文明的优点,如从柬埔寨借用了政治组织、书法和相当数量的词汇,还从孟人和缅人那里接受了来源于印度的法律传统。为适应已形成的独立、统一的国家体制,兰甘亨国王创立了统一的文字,作为团结人民和维护国家独立的手段。在对高棉文字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兰甘亨国王发明了泰文字母表,奠定了泰国以文字记载历史的基础。公元1292年所立的著名的兰甘亨碑铭,就是采用新创造的泰文书写的第一块泰文碑铭。这一文字经过改造、发展,一直沿用至今。此外,泰国的寺庙机构是重要的文化教育场所,一般聘请知识渊博的僧侣担任教师,主要教授巴利文和泰文,学生主要是王室贵族子弟,平民极少有受教育的机会。

素可泰王朝是泰国文化与艺术的摇篮,主要表现在:

1.文学方面,在素可泰王朝建立之初,佛教和婆罗门教就已在素可泰王朝流传,祭祀典礼上诵念的经文,歌颂国王仁政和佛绩的赞词等,都曾镌刻在石碑上。因此,素可泰王朝的碑文是至今为止泰国最早的历史记载以及文学作品,著名的代表作即《兰甘亨碑文》。另外,素可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文学作品称为《三界经》,为素可泰王朝的里泰王根据30部佛经编纂而成的文学巨作,专门在宗教节日和仪式上朗诵。《三界经》用平淡而优美的散文笔触阐述了泰国人的宗教观、哲学观,描绘了众生所在的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讲述了佛教的创世说和天堂的美好情景,劝说人民弃恶从善,以免受三界轮回之苦。《三界经》流传甚广,对泰国社会宣扬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在文化方面,素可泰王朝也表现出了兼容并蓄的大家风范。兰甘亨国王及其继承者们十分热衷于上座部佛教,既派人去锡兰学经,又聘请锡兰高僧到国内传教布道,因此,建立了泰国佛教的锡兰教派,并使其在泰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兰甘亨国王还邀请中国工匠来到国内,使中国古代陶瓷文化和冶炼造船等先进技术在泰国生根、开花并且结果。值得一提的是,素可泰王国的制陶技术先进,产品精美,曾销往许多国家和地区。当时的素可泰王国与中国、印度、锡兰、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目前兰甘亨博物院收藏了不少素可泰时期的出土文物和雕刻,其中包括极负盛名的宋加洛陶瓷器。现在宋加洛一带还可以见到当时制陶作坊的遗迹。

三、结语

理学,又名为道学,是宋朝思想文化发展最显著的特色。理学作为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另外,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早期儒家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的古典儒家文学巨著《论语》《孟子》《大学》以及《中庸》,通过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朱文公朱熹的整编,再加以新的解释和发展,这四种著作合编成了独具理学特征的《四书》新经典体系。而佛教在传入泰国后,已成为泰国最为流行的宗教,它是泰国代代相承的传统宗教,也是泰国人的生活重心。素可泰王朝统治期间,就已视佛教为主要宗教,从古至今,佛教对泰国有着举足重轻的影响,不仅推动了泰国文化的发展,而且直至今日,泰国民众的日常作息仍与佛教息息相关。无论是早期的文学作品,还是国内的建筑、雕刻、绘画,无一不源自佛教。

由此可见,中泰两国此时期的文化大有不同:政治方面,南宋时期是封建君主制,封建社会制度成熟;而素可泰王朝却是类似于中国以往的分封制,君主之下以郡国为主,封建制度化较为简陋。思想方面,南宋时期以理学为主,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素可泰王朝则是以佛教思想为主,教导民众行善积德。社会氛围方面,南宋时期经济繁荣,奢靡之风盛行,但社会结构调整变动,让社会更加平民化、人文化与世俗化;素可泰王朝仍是受佛教影响较深,社会氛围平和,但较之南宋的开明而言却更显落后,特别是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尤为突出。因此,时代的不同、历史的演变以及文化的发展进程存在差异,导致了南宋王朝与泰国素可泰王朝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出现巨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王国平.南宋文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田禾,周方冶.列国志――泰国[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史庆明.理学文化与南宋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栾文华.泰国文学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曹凌静,女,硕士,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泰语教学、泰语言与泰国文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熊来湘,女,硕士,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泰语教学、泰语言文学)

上一篇:我的农民工兄弟(外二首) 下一篇: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之趣味程序教学法